重视劳动,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主张。我国历来注重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将劳动视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结合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
2023-11-17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力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知识拓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强调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指导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指导纲要》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灵活运用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要求各地和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对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加强研究和指导,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提供必要支撑。
众所周知,劳动是实现由猿到人这一飞跃的关键,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方式,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以及珍惜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还能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艰苦创业、勤奋劳动,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的道理。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一些大学生好逸恶劳,不珍惜劳动成果,只追求物质利益,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因此,在劳动教育中要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具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遵纪守法、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二)实施劳动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需要
首先,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个方面,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导实践。而技能的培养更离不开劳动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学生只有结合书本知识参加大量的劳动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技能。生产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其次,劳动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提高审美素质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适度的劳动会使肌肉、筋骨受到锻炼,从而使体质和体力得到增强。大学生应多参加劳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造良好的身体素质。劳动素质教育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美感,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生产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接触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
(三)劳动素质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脆弱的心理和生活技能的缺乏就会让他们不知所措。同时,大学生当下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交往压力都可能使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在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开展劳动素质教育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因为劳动既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可磨炼人的意志,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竞争能力。
课堂活动(www.chuimin.cn)
遵守劳动纪律
一、活动目标
理解遵守劳动纪律的重要性,倡导遵纪守法提升个人的劳动素养。
二、活动时间
建议20分钟。
三、活动流程
1.教师出示以下阅读材料,并提问:如果你也正在这条路上驾车行驶,你会这样做吗?
通往墨尔本的道路
几个人驾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去往南端的菲利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从车上的收音机里他们得知,企鹅岛正在举行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到时候会有成千上万的汽车朝墨尔本方向开。由于这条路只有两车道,所以他们都担心因塞车而错过最佳的观赏时间。
离企鹅岛还有60多公里时,对面蜂拥而来大批车流,有汽车,还有摩托车。可是他们的车却畅通无阻!后来他们注意到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辆。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要知道,这里没有警察,也没有监控。
设想,如果在这条道路上,所有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擅自行事,那么结果会怎样?
2.教师将学生按照4~6人划分小组,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其他小组可以对其进行提问,小组内其他成员也可以回答提出的问题;通过问题交流,将每一个需要研讨的问题都弄清楚。
4.教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5.教师根据各组在研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点评赋分。
有关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的文章
重视劳动,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主张。我国历来注重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将劳动视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结合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
2023-11-17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现代化,党和国家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198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对劳动教育考核有明确标准和要求的教育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我国的劳动教育步入了“快车道”。......
2023-11-17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其实就是终身学习。(二)终身学习的特点1.终身性终身性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11-17
他最骄傲的,是自高考结束通过勤工助学,独立承担了自己所有学费。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助学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又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新创业。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勤工助学行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自己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基础。......
2023-11-17
陶行知把劳动教育视为“在劳力上劳心”的实践活动。该定义从以下几方面明确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必须成为与德智体美并行的教育。劳动教育特质的时代化。劳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要科学规划,做好设计,依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
2023-11-17
所以,当代工匠中的手工艺人,既要得到传统工匠的“风骨”真传,又要获得当代科技文化的极高素养。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高质量的“德国制造”,就是得益于大批高素质的当代工匠。(三)当代科技创新的最终实现者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前,工匠的技艺水平往往代表着时代的科技水平。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蒸汽时代,催生这种革命的都是以工匠为主导的科技发现和技艺改良。......
2023-11-17
学习目标1.能说出劳动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陶行知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继承了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革新和创造。......
2023-11-17
2020年1月5日,王先彬随着学院五十多人来到深圳地铁进行顶岗实习。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1月28日,王先彬所在的实习班级收到了学校要求提前撤离岗位的通知。负责地铁入口行李安检是王先彬的主要工作内容。当然,如何做到疫情防控保健康、顶岗实习保实效、顶岗就业两促进,仍是不小的挑战。......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