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二则《淮南子》在《人间》中论李斯时,所提及禹、契、后稷之语,直接溯源于孟子。《淮南子》论及李斯时,对“尚贤”思想的重视,除主要受儒家熏染外,也受到黄老、墨家的一定影响。尤需指出,《淮南子》论李斯,在充分表现儒家“德治”与“尚贤”思想的基础上,还进而有所发展和丰富,提出自己别具新意的“阴德”论和“治乱”说。......
2023-11-16
在《人间》中,《淮南子》首次论及李斯,指出:“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商鞅支解,李斯车裂。”[6]《淮南子》在此不仅将“李斯车裂”与秦王朝“兼吞天下”的历史发展相关联,而且将其与秦王政、智伯与商鞅等人,一并视为反面的政治典型,批判其尚功利、轻民本的政治实践。在《淮南子》看来,李斯之所以会被“车裂”,秦王朝之所以会“兼吞天下而亡”,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原因。
其一,《淮南子》言及“李斯车裂”时,明确指出“圣王布德施惠,非求其报于百姓也”[7],认为李斯的政治实践不仅没有推动秦王朝走向以民为本的“圣王之治”,相反“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加剧其政治暴行,促其速亡。“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8],在《淮南子》看来,“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9],理想的统治者应如神农、尧、舜、禹、汤“五圣”,成为兴利为民的“圣王”明君,而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10]的“无义之君”、昏暴之主。对于那些佐君之重臣,也应如伊尹、吕望、百里奚和管仲,成为“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11]的“贤相”,而非逢君之恶、助纣为虐的邪佞之臣。但是,与这种“圣王”“贤相”的政治理想不同,《淮南子》实际上认为,在秦王朝的政治发展中,统治者毫无“圣王”之行可言,只知“务广地侵壤,并兼无已”[12],“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13],而作为“辅弼之臣”,李斯在政治上体现出的并非“忠臣者务崇君之德”,相反却是“谄臣者务广君之地”。[14]因此,《淮南子》认为,李斯之被“车裂”,与秦王朝之灭亡一样,根本在于完全背离“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的政治原则,所以才会昧于一己私利,“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在恶化秦王朝的政治发展中,将自己推向最终的人生悲剧。(www.chuimin.cn)
其二,《淮南子》言及“李斯车裂”时,明确强调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不论是李斯的政治实践,还是秦王朝的历史发展,都严重缺失“种德而王”[15]的正义性内涵,其结果只能是在蔑视民众利益,极端化功利政治中走向灭亡。“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16],《淮南子》认为,任何王朝的政治发展,都与统治者的具体实践密不可分,只有统治者力行善政,如禹、契和后稷时期的“三代”之政,能“布德施惠”,在除民之害、足民之食中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而这样的统治者,正因其累积如此的“阴德”“隐行”,所以自然会为民众所感激不忘,其后世也才能得到民众的政治支持和回报,所谓“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17]。但秦王朝的发展却与此相背,“秦王之时,或人葅子,利不足也”[18],而李斯“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其政治实践非但不能促使统治者行德治、施仁政,奉行“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19]的根本原则,相反因“重爵禄”而“阿二世意”,力谏统治者“督责”以治国,致使秦王朝出现“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积於市。杀人众者为忠臣”的消极局面,不可挽回地走向“与民为仇”[20]的政治歧途,在“陈胜起于大泽,奋臂大呼,天下席卷”[21]中土崩瓦解。李斯所行,在《淮南子》而言,与利民之善政南辕北辙,其法家化的功利性实践,毫无“德治”内涵,只能在现实中造成极君欲、轻民本的政治发展,以致丧身亡国。也正因如此,《淮南子》才会将“李斯车裂”与“秦王政兼吞天下而亡”相并举,认为这都是秦王朝之暴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48]二则《淮南子》在《人间》中论李斯时,所提及禹、契、后稷之语,直接溯源于孟子。《淮南子》论及李斯时,对“尚贤”思想的重视,除主要受儒家熏染外,也受到黄老、墨家的一定影响。尤需指出,《淮南子》论李斯,在充分表现儒家“德治”与“尚贤”思想的基础上,还进而有所发展和丰富,提出自己别具新意的“阴德”论和“治乱”说。......
2023-11-16
在《修务》中,《淮南子》再次提及李斯,指出:“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由此,《淮南子》实际上并未单方面地批判李斯的亡秦之过,而是对秦王朝统治者自身的政治局限有着更为深入的历史反思。......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从商鞅以来秦政重“利”轻“义”的历史发展,是秦统治者不顾民生、蔑视民命的政治暴行的内在根因,而其充斥片面性的以法治国理念也成为秦政最终走向暴政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此意义来说,《淮南子》认为商鞅以法治国的理念及实践,根本上违背了“圣王布德施惠”于百姓的政治原则,其结果必然是“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造成君、民对立冲突的消极局面,对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破坏作用。......
2023-11-16
十一秦王政闻秽事逼死“仲父”秦王政赴雍都加冠之前,在立案秘密追查嫪毐“宫闱秽事”时,案情已牵连到相国吕不韦。当秦王政得知事情的全部真相之后,他对吕不韦十分恼怒,脑海中的“仲父”形象即刻全部崩毁。因此,吕不韦在秦王政的心目中,一直是令他尊敬的“仲父”。与此同时,秦王下令将吕不韦及其家属迁徙蜀地。......
2023-12-05
三秦王政对韩非的思念秦王政为招纳天下贤士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以致于达到了思贤如渴的程度。秦王对韩非的渴望,便是其中的典型事例之一。然而韩王没有采纳韩非的意见,使韩非空怀报国之心。连日来,秦王政多次翻阅韩非的书简,读其文而思见其人。韩非到达秦都咸阳,受到秦王政的盛情接待。秦王政渴望韩非能成为自己的智囊,更多地为秦国出谋划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秦王对韩非的态度已有所冷淡。......
2023-12-05
(二)阶级的实质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只有同生产、同经济联系起来,才能正确揭示阶级的实质,把握阶级划分的标准和阶级消灭的标志。这是对阶级的总界定。这个定义,揭示了阶级的实质,指明了阶级是同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这就是阶级对立的实质,也是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
2023-12-05
九嫪毐得宠于太后吕不韦为施金蝉脱壳之计,已谋划一月有余。时纵倡乐,使嫪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秦代发饰太后到雍都“避难”,嫪毐作为太后的侍从少不得经常往来于咸阳与雍都之间,陪伴太后,太后给予嫪毐很厚重的赏赐。嫪毐由于受到太后的宠幸,在秦国的权势很快便发展成与吕不韦的势力不相上下,并最终引发了与秦王政的以兵戎相见。......
2023-12-05
《淮南子》一书产生于西汉景、武之际,是以“辩博善为文辞”著称的淮南王刘安所编撰,该书的作者实际上并非仅是刘安自己,而是包括其门下的若干宾客在内。《淮南子》受先秦老庄影响,惯常以“技”喻“道”,以“技”论“道”,这促使其形成具有浓郁道家气质的技术哲学,极大丰富了汉代技术思想的历史内涵。......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