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因乃在于船山学为人们提供了与时代走向既相契接又相排拒的思想资源。王船山的睿智所昭示给来者的亦是如此。在价值信念上,船山思想的“躁动”,蕴涵着某种突破传统禁锢的冲力。在这里,船山哲学所具有的某种批判性和启蒙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王船山哲学的内在张力、价值冲突是深刻的,他为解决这一矛盾所设计的思考模式似乎可以随时代需求而作出转换。船山哲学的生命并未终结。......
2023-07-25
在西汉历史上,淮南王刘安与其父刘长,先后因“谋反”事件而被废被诛,政治结局与人生命运都充满悲剧性色彩,甚至被《史记》《汉书》等传统正史著作形塑为汉代“反王”的反面性代表来批判和贬斥,认为二者都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23]。对淮南王刘长一生的政治史事,王船山主要论及两个方面:一是其在武帝时期所上《谏伐闽越书》,二是其晚年的“谋反”事件。对这两件史事,王船山都予以政治否定,并且在严厉批评中表达出自己强烈贬议的历史态度。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淮南王刘安上书武帝,劝谏后者发兵攻伐闽越,主张汉廷采取以德怀柔的政策,而非兴兵动武。在这份谏书中,刘安从当时总体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闽越地区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用兵闽越所取得的政治价值三个方面,对武帝出兵闽越的不利因素进行了阐明,试图劝阻武帝的用兵意图和行为。对刘安的谏言,清代学者有赞扬肯定者,也有批评否定者,但王船山在清初首开后者之先河,而且贬斥的言论与态度也最为激烈。[24]
在王船山看来,刘安的谏言是“讦天子之过以摇人心,背汉而德己,岂有忧国恤民仁义之心哉”[25],其上书的根本意图就是阳谏用兵,阴扬汉过,实际上是为自己收揽人心,招名博誉。王船山反对刘安将闽越之地与“中国”相“分割”的看法,强调:“南越固海内之壤也”,“若夫东瓯之接吴、会,闽、越之连余干,尤股掌之相属也”[26],批评刘安以“无为”之策来对待闽越问题。王船山也承认:“且城郭、兵防、建官、立学之费,仰资于县官,以利计之,不无小损”,但又认为从长远的国防安全来看,西汉王朝经营闽越之地所付出的代价完全是值得的:
然使盗我边鄙,害我穑事,置兵屯戍,甚则兴师御之,通计百年之利,小恡而大伤,明王之所贱,而抑岂仁人之所忍乎?[27]
并指斥刘安所言是见“小恡而大伤”,目光浅狭。相反,结合西汉以后的历史发展,王船山积极肯定武帝征伐闽越举措的合理性:
顾使山围海绕、天合地属之人民,先王声教所及者,悍然于彝伦之外,弗能格焉,代天子民者,其容恝弃之哉!武帝平瓯、闽,开南越,于今为文教之郡邑。
还以汉、宋两朝为比较,认为宋王朝对自身周边地区的政治经营,远逊于汉:
而宋置河朔、燕、云之民,画塘水三关以绝之,使渐染夷风,于是天地文明之气日移而南,天且歆汉之功而厌宋之偷矣。[28]
出于这种对武帝征伐闽越政策的肯定和认同,王船山认为刘安的上书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其“叛谋”意图的实际反映,应被彻底否定,“安挟私以讦武帝,言虽辩,明者所弗听也”,而且刘安自己也应有所悔悟,“‘将叛之人其辞惭’,当亦内愧于心矣”[29]。(www.chuimin.cn)
对淮南王刘安的“谋反”事件,王船山不仅基本接受《史记》《汉书》的历史记载,而且给予了更为激烈的贬议。他认为:
而所谋兴兵者,率儿戏之策;所与偕者,又童昏之衡山王赐及太子迁尔。叛谋不成,兵不得举,自刭于宫庭,其愚可哂,其狂不可瘳矣。[30]
从中可见,王船山不但将刘长的败亡看作妄动欲心,自取其祸的结果,而且痛斥其为“愚”为“狂”,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褒贬态度。王船山进一步言明刘安之“愚”所在,论析其“谋反”事件的失败原因:
成皋之口何易塞,三川之险何易据,知无能与卫青敌,而欲徼幸于刺客,安即反,其能当青乎?即刺青,其能当霍去病乎?公孙弘虽不任为柱石臣,而岂易说者?起贫贱为汉三公,何求于淮南,而敢以九族试雄主大将之欧刀邪?内所恃者,徒巧亡实之严助;外所挟者,轻剽亡赖之左吴、赵贤、朱骄;首鼠两端之伍被,怀异志于肘腋而不知。安之愚至于如此,固高煦、宸濠之所不屑为。[31]
在王船山看来,刘安的“谋反”行为是对武帝时期政治形势缺乏明智判断的结果,是“徼幸”之举,其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从人才方面来看,汉廷明显要优于淮南国。武帝有卫青、霍去病、公孙弘这样功名卓著的将相人才,而刘安身边却只有左吴、赵贤、朱骄、伍被之辈,不是“轻剽亡赖”,就是“首鼠两端”,而从人才的实际能力与忠臣度上考量,刘安的政治力量显然难以取胜,因此其最终走上“谋反”道路,完全是不自量力的“愚”“狂”行为。
除了强调刘安自身的政治缺点外,王船山也特别指出:“无左吴、赵贤,则淮南不能谋逆”[32],认为刘安作为西汉诸侯王,其谋反举动受到身边宾客的重要影响,是内外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王船山这种认识,是对《史记》看法的历史承袭和认同。司马迁就曾言:“此非独王过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33],率先将刘安的谋反行为与淮南宾客、淮南国风气的地方因素结合而论。
王船山对淮南王刘安的历史认识,与对其父刘长的批评有同有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王船山在评论刘安父子的谋反事件时,对文帝、武帝所产生的历史作用表现出不同看法,其中对文帝的批评明显突出,而对武帝则少有言及。与此相随,王船山对刘长的政治悲剧有一定的同情,但对刘安则是完全贬斥抨击的。王船山对刘安谋反事件的认识,同样没有摆脱自身时代的桎梏,仍然难以从皇权政治的根本弊端出发进行揭示和评论。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根本原因乃在于船山学为人们提供了与时代走向既相契接又相排拒的思想资源。王船山的睿智所昭示给来者的亦是如此。在价值信念上,船山思想的“躁动”,蕴涵着某种突破传统禁锢的冲力。在这里,船山哲学所具有的某种批判性和启蒙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王船山哲学的内在张力、价值冲突是深刻的,他为解决这一矛盾所设计的思考模式似乎可以随时代需求而作出转换。船山哲学的生命并未终结。......
2023-07-25
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淮南子》之所以蕴含丰富的学习思想,这与其深受先秦诸子学说的历史影响密不可分,而其中尤以道、儒家思想为要。但道家和儒家对《淮南子》学习观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现为《淮南子》一方面深刻表现出道家以学求道、重道轻智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却又对儒家尊师重教、贵学重智的思想认识有着具体反映。《淮南子》同样认为学者之本在求“道”,而非治“学”。二则儒家“尊师重教”的主张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这也是齐桓公善于用贤的高明之处。但也需看到,除黄老外,《淮南子》论齐桓公“举贤”时,其“立功”之说也显露出法家“尚功”思想的内在影响。在《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中,儒家的深刻影响,并非在“举贤”,而是体现在桓公之政的正义基础上。在治身方面,《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充分散发出浓厚的道家气息。但在《淮南子》看来,齐桓公晚年所行却与之相反。......
2023-11-16
在《读书录》中,曾国藩主要对《淮南子》进行文献学路径的研究和探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文本校勘,主要有两则。曾国藩认为,《泰族训》是对《淮南子》中“群道众妙”的“聚萃”,因此在全书中具有总结性的作用。曾国藩对以上几篇特点及要旨的具体揭示,都很有针对性,可以看出,曾氏对《淮南子》的理解把握深透而切实。......
2023-11-16
综上所述,对秦始皇及其治国实践,《淮南子》的认识深刻独到。[9]《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6页。[16]《淮南子集释·诠言》,第997页。[17]《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24]《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55页。[49]《淮南子集释·原道》,第32页。[61]《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35~6......
2023-11-16
而其“淮南子学”研究恰处于秦汉迄宋元之间的“因袭时期”。萧公权这种通史视野的政治思想史认识,让其较同时期的“淮南子学”研究者更具优势,在“大思想史”的俯瞰中能更好地揭示出《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根本性质、内在特点及历史影响。也正是对这种政治社会大势、思想大势的充分考量,萧公权方才对《淮南子》思想的汉......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