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赣州后,阳明事务繁杂,带病办公,又遭遇流贼突然攻城,仓促应对调度,赣州官兵已极为疲惫,急需招募新兵。然而世事难料,寄出这封家书的三个月后,传来徐爱的死讯,王阳明万念俱灰。王阳明死后,他抚养了阳明的遗孤正亿。甘泉与阳明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两人也互塞徒弟。时人将“甘泉之学”与“阳明之学”并称“王湛之学”。......
2023-11-16
这封家书中说,王阳明的妻侄诸阳伯到他那里问学,临走请王阳明赠言。阳明说:“在一起好几个月,都不曾向我请教讨论,到了临走时才问,不是有些晚了吗?”这位妻侄却说:“几个月都不敢有所发问,是觉得您肯定不会对我隐瞒什么,从而期望能有所得,现在临走请言,是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收获,担心您是不是向我隐瞒了什么。”王阳明说:“我哪有什么可隐瞒,道就像日月星光一样灿烂夺目,是你自己不睁眼去发现,所以竟什么也看不到。你这又是追求什么呢?大道近在咫尺,却偏向远处求,事情本来简易,却去追求复杂和繁琐。这是天底下普通人通常患的毛病啊。”王阳明的言下之意是:我就在你面前,你有啥问我便是,我必不会隐瞒什么。道也尽在日常中,你只管发现,发问,探索便是,隐瞒的人是你自己啊。
王阳明的妻侄之所以没有收获,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矜持,一个是学习能力。求学问当然要亲师近友,要开朗诚恳,王阳明这样一位大师近在咫尺,这位妻侄却迟迟没有主动发问,矜持是其毛病之一。牟宗三先生曾说:“凡有矜持心者,必与人隔,自己孤,心田不得开朗,非常痛苦。要不耻下问,更要不耻上问。平时大家都因矜持而不肯问人,生命陷于固蔽。去矜持,生命开朗,才能做一个好汉。”[1]的确,不肯请教高明或全然无疑问的人,也是很可怕的,这是生命陷入固蔽的根源之一。若身边有高人,有大先生,有问题就要问,矜持并非美德,沉默有时也不是金。王阳明就说过沉默包含着四种危险:如果疑而不问,蔽而不知辨,只是自己哄自己地傻闷着,这是愚蠢的沉默;如果用不说话讨好别人,就是狡猾的沉默;如果怕人家看清底细,故作高深掩盖自己的无能,那是捉弄人的沉默;如果深知内情,装糊涂,布置陷阱,默售其奸,那是“默之贼”。王阳明这位妻侄,在他身边沉默了数月,有愚蠢的部分,当然也有掩盖自己无能的部分,这其中都有矜持在作祟。
前面我们有提到过的,程伊川的学生谢良佐,与老师久别重逢,伊川问其近来有何进步,谢回答说只是去了一个“矜”字。由此可见,“矜”字颇不易去。从人品上说,圣贤豪杰都可以没有矜持,所以是第一等人。一般人陷于自我的固弊,不洒脱,总免不了矜持。矜持从好的方面说,是人格的防线,这是基于生物的生存本能的;从坏的方面说,是万病之源,是人生一大毛病。一个人的人格防线,不能落在矜持上。如能冲破这一层难关,则可以称为英雄豪杰,甚至是圣贤。
学习能力是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王阳明这位妻侄没有收获,第二个原因就是自主学习能力不够。一味期望被动地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这样是不可能有所得的。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至圣的人善于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吸取优点,不耻下问,更不耻上问。王阳明自己就是个学习能力超强的人,能与道士和尚们参禅论道,汲取学养;也能从农夫农妇的身上,学到必要的生存技能;能从兵法书中,自己摸索出实战所需的战略战术;也能从良师益友、甚至徒弟身上吸收“心”的能量。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大悟之人,也只会更加勤奋地学习,功夫不断,一悟再悟。王阳明龙场之后才打开了成圣之门,若坐享其成,没有后续十几年的愈发精进,也是挤不进孔庙的。
市侩凡夫大多不是真的想求学,若真想进步,必会下真功夫。学问之道,其实也就是《中庸》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怎么落实这五条“之”,首先是要“诚”。这五个学习功法,都是在用“问学”来“尊德性”,都是通过“学习”来落实择善固执,这就是知行合一。知难,须做学问,须思辨博审。行更不易,须忍耐磨炼,坚持不懈。心学是自得之学。谁修谁有,谁练谁长功夫。求学,是自家吃饱自家那碗饭,谁也替代不了谁。(www.chuimin.cn)
善于发现,是学习能力的体现。王阳明家书中对妻侄说:“道若日星然,子惟不用目力焉耳,无弗睹者也。”道就在那,是你不用力看,所以看不到啊。后面说他求道“舍近求远”,也是因为看不到。看不到怎么办?用“诚”开心门,用“敬”开法眼,用“良知”见道。大道也就在百姓日用中,就在圣贤大儒们的举手投足之间,若以“诚”“敬”细察之,定会有所发现。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王阳明,常在游山玩水中完成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看不见的、感性的熏陶,才是能真正改变气质、培养大丈夫的。虚的往往决定实的,见“虚”、见“不可见”的能力,决定着我们的进步速度。而我们常常对身边事物熟视无睹,对远方则充满幻想。高人和光同尘,大道若日月星灿,一切就在身边,明明白白,关键是用“心”发现。君子之道从来是“不远”“不繁”的。若“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心学讲“略”,先简略了,才能抓住重点。上来求繁求难,就把重心弄丢了。
王阳明在这封家书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阳伯的问题所在。最后交代他说:“子归而立子之志,竭子之目力,若是而有所弗睹,则吾为隐于子矣!”王阳明面对这种初学者,还是只能先强调立志。志立则可开眼,诚敬始有着落,才能真正有所学,有所养,有所得。
【注释】
[1]牟宗三著,吴兴文主编.牟宗三文集:人文讲习录[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9:110.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到赣州后,阳明事务繁杂,带病办公,又遭遇流贼突然攻城,仓促应对调度,赣州官兵已极为疲惫,急需招募新兵。然而世事难料,寄出这封家书的三个月后,传来徐爱的死讯,王阳明万念俱灰。王阳明死后,他抚养了阳明的遗孤正亿。甘泉与阳明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两人也互塞徒弟。时人将“甘泉之学”与“阳明之学”并称“王湛之学”。......
2023-11-16
“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事事无碍”是大境界,其难就难在这个“随事尽道”,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道是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追求圣贤之学,才是“上道”。“随事尽道”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道打通。“随事尽道”也屡屡出现于王阳明的各种公文中,他要求部下在具体事里努力做到这一点。随才成就,随缘尽性,随事尽道。......
2023-11-16
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此“金蝉脱壳”之计,在我心中盘算已久,我素知退兵的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的危险。金蝉脱壳就成了逃离险境常用的计谋。“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计”,“金蝉脱壳”也是“走”的一种方法。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我孔明莫属。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退却则可转败为胜。退却,表现为暂缓前进的节奏,调整部署,积蓄力量。......
2023-08-03
作者先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并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全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句式,将“嘉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继而又用两个“……然后知”进行对比,说明“学”与“教”的困境;再用两个“知……然后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终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读来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023-07-03
◤注释a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的,不会轻易被拔除。◤译文善于建树的人,他的功业不会轻易动摇;善于抱持的人,他所坚守的东西不会容易脱落。以身观身“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无论求学或是创业,都要凭借高度的智慧,争取有所建树,才可以留之后世,即“子孙以祭祀不辍”,生生世世绵延不绝。所谓“善建”,就是说善于建树。“道”在那里不动,永远是不拔的。本章强调以道修德,即遵循自然之道来作为自我的修为方式。......
2023-10-17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晋灵公喜欢穿戴华贵奇异的服饰,沉溺酒色,常常通宵达旦饮酒作乐。过了不久,侍从又进来禀报,说是荀息有好玩的杂耍,要表演给灵公欣赏。荀息略施小计,就点化了这愚顽不化的昏君,救民于水火之中,救国家于危亡之际。他劝谏灵公废弃奢靡的行为,是他明白作为一个国家,财富再多,也经不起奢侈浪费,而这样做会给人民加重很大负担。荀息正是知道奢侈的危害,所以才极力劝谏统治者去奢从俭,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2023-11-27
庄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人们无须在那些错误中钻牛角尖,自寻烦恼。而是应该忘掉是非,忘掉一切的不快和烦恼,忘记是解脱的智慧,一个人如果把人生遭遇的不快总是记得很清楚,结果一定是有害于身心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这正是生活的辩证法,这也是智者的品质。庄子认为,当虚空的记忆占据心灵后,含有心灵的躯壳只不过是一种为人的标志。......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