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正德九年四月,王阳明升任南京鸿胪寺卿,守文弟来看他,即将归去之际阳明特作此书与守文弟告别。开篇“尔来我心喜,尔去我心悲”就已足见兄弟情深。打仗“不动心”的阳明,在这封诗文家书里,面对亲人聚散,心也是忽喜忽悲。王阳明是以诗人身份出道的教育家、哲学家。他感性而精警,天真且豪迈,一片儿女情长,又一片豁达深刻。
这篇诗文家书的题眼是个“慎”字,“尔行慎兴居”“慎默真如愚”“慎独乃其基”,全文中“慎”字出现了三次,用意虽稍有不同,但阳明对这个“慎”字感悟颇深,他曾在自己的府邸建有“慎独轩”,给表弟邦允写家书时,落款有“阳明居士书于慎独轩”。命名是门大学问,更是心智和当下情感的流露。还记得阳明先生被贬龙场时,也不忘建设文化基地“何陋轩”,名字取自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阳明是真信孔子之言,信者,申也。这个“何陋轩”便是名载史册的龙岗书院的校址。后来阳明在新轩前面又营构了一个小亭子,四周都是竹子,竹有君子之道者四,取名“君子亭”。
慎独轩中写家书的王阳明,在这首诗文家书里说:“慎独乃其基。”王阳明的徒孙刘宗周[3]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诀。先生言致良知,正指此。但此‘独’字换成‘良’字,觉于学者好易下手耳。”(《阳明传信录》三)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慎独是练心的基本功,是知行合一的根。刘宗周自己忏悔,他知道锦衣卫要来抓他的时候,马蹄踏着石板路嗒嗒响,他说自己心跳突然加快了,他觉得自己做了一辈子功夫,等考验来的时候,心还是多跳了几下,于是忏悔自己功夫不到位。刘宗周服膺阳明学就是这一条:为天下提住了心。王阳明多次说“良知即是独知时”。慎独是一个人面对自己本质的时候,是赤身裸体面对上帝的时候。这时,所有程式的计算和撒谎都没有了,这才是训练诚意,训练真正的知行合一的时候。
王阳明一生教学,首重《大学》。《大学》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中庸》亦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邹守益[4]曾问阳明:“子思受学曾子者,《大学》先格致,《中庸》首揭慎独。何也?”阳明答:“独即所谓良知也。慎独者,所以致其良知也。戒慎恐惧,所以慎其独也。《大学》《中庸》之旨一也。”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
曾国藩临终时只给子孙留下四条遗训,第一条便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曾国藩把“慎独”看作自修自强之道,终生践行之。
习近平同志在一次发言中说:“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谨慎是一种责任心,用权要如临如履,小心翼翼;是一种作风,要多做少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种能力,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也是一种品格,要慎权慎独,自警自励。”无独有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曾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
“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王阳明此语坚定有力,毋庸置疑。慎独的功夫有了,才有这封诗文家书后面所谈的“怡颜”,便可“爱尔敬”“悦尔慈”,最终“圣贤以为期”。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www.chuimin.cn)
【注释】
[1]重闱:旧称父母或祖父母。
[2]慥慥:忠厚、虔敬、诚实的样子。
[3]刘宗周:字起东,因讲学于山阴蕺山,被称为蕺山先生。曾因得罪魏忠贤而被贬,明朝亡国之际,刘宗周绝食以死殉国,因其学术成就,也被誉为明代最后一位大儒。著有《论语学案》《圣学宗要》《人谱》《良知说》等。他曾为纠正王学末流之弊,删定完成《阳明先生传信录》。
[4]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人。王阳明的高徒,曾与王门弟子建立讲会惜阴会,讲会隔月举行,每次五天,此举为江右王学的确立奠定基础。王阳明死后,为继承其遗志,邹与湛甘泉、钱德洪、薛侃等继续相论讲学,讲会不息,并在杭州建立天真书院,传播心学。著有《东廓文集》《学豚遗集》等。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2023-11-16
交游之中,往往有以此意相讽者,皆由平日不务积徳,而徒窃虚名,遂致今日。河南新失大将,贼势愈张。宫苑内外,鼓噪火炮之声昼夜不绝,惟大风雨或疾病,乃稍息一日二日。谷、马[6]诸家,亦皆称是。曰仁考满在六月间。曰仁以盗贼难为之,故深思脱离州事。曰仁决意求南,此见亦诚是。禁中养子及小近习与大近习交构已成,祸变之兴,旦夕叵测。弟辈可使读书学道,亲农圃朴实之事,一应市嚣虚诈之徒,勿使与接。......
2023-11-16
家书开头,王阳明先是安慰徐爱,说他“年方英妙”,这次失败没必要太过遗憾,目前最需要的是好好修养道德,积累学问,以求大成。同时,遇大事,不动心,积极应对,从而自强不息。家书开头,王阳明跟徐爱强调“修德积学,以求大成”,便是要他做“厚积”的功夫,老子曰:“厚积德,则无不克。”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时期,王阳明勤学不辍,于百死千难中苦修,层层厚积,绵密保任,功夫不断,最终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侠儒。......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