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阳明家书:忠信谦和,自律慎独

王阳明家书:忠信谦和,自律慎独

【摘要】: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正德九年四月,王阳明升任南京鸿胪寺卿,守文弟来看他,即将归去之际阳明特作此书与守文弟告别。开篇“尔来我心喜,尔去我心悲”就已足见兄弟情深。打仗“不动心”的阳明,在这封诗文家书里,面对亲人聚散,心也是忽喜忽悲。王阳明是以诗人身份出道的教育家、哲学家。他感性而精警,天真且豪迈,一片儿女情长,又一片豁达深刻。

这篇诗文家书的题眼是个“慎”字,“尔行慎兴居”“慎默真如愚”“慎独乃其基”,全文中“慎”字出现了三次,用意虽稍有不同,但阳明对这个“慎”字感悟颇深,他曾在自己的府邸建有“慎独轩”,给表弟邦允写家书时,落款有“阳明居士书于慎独轩”。命名是门大学问,更是心智和当下情感的流露。还记得阳明先生被贬龙场时,也不忘建设文化基地“何陋轩”,名字取自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阳明是真信孔子之言,信者,申也。这个“何陋轩”便是名载史册的龙岗书院的校址。后来阳明在新轩前面又营构了一个小亭子,四周都是竹子,竹有君子之道者四,取名“君子亭”。

慎独轩中写家书的王阳明,在这首诗文家书里说:“慎独乃其基。”王阳明的徒孙刘宗周[3]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诀。先生言致良知,正指此。但此‘独’字换成‘良’字,觉于学者好易下手耳。”(《阳明传信录》三)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慎独是练心的基本功,是知行合一的根。刘宗周自己忏悔,他知道锦衣卫要来抓他的时候,马蹄踏着石板路嗒嗒响,他说自己心跳突然加快了,他觉得自己做了一辈子功夫,等考验来的时候,心还是多跳了几下,于是忏悔自己功夫不到位。刘宗周服膺阳明学就是这一条:为天下提住了心。王阳明多次说“良知即是独知时”。慎独是一个人面对自己本质的时候,是赤身裸体面对上帝的时候。这时,所有程式的计算和撒谎都没有了,这才是训练诚意,训练真正的知行合一的时候。

王阳明一生教学,首重《大学》。《大学》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中庸》亦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邹守益[4]曾问阳明:“子思受学曾子者,《大学》先格致,《中庸》首揭慎独。何也?”阳明答:“独即所谓良知也。慎独者,所以致其良知也。戒慎恐惧,所以慎其独也。《大学》《中庸》之旨一也。”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

曾国藩临终时只给子孙留下四条遗训,第一条便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曾国藩把“慎独”看作自修自强之道,终生践行之。

习近平同志在一次发言中说:“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谨慎是一种责任心,用权要如临如履,小心翼翼;是一种作风,要多做少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种能力,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也是一种品格,要慎权慎独,自警自励。”无独有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曾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

“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王阳明此语坚定有力,毋庸置疑。慎独的功夫有了,才有这封诗文家书后面所谈的“怡颜”,便可“爱尔敬”“悦尔慈”,最终“圣贤以为期”。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www.chuimin.cn)

【注释】

[1]重闱:旧称父母或祖父母。

[2]慥慥:忠厚、虔敬、诚实的样子。

[3]刘宗周:字起东,因讲学于山阴蕺山,被称为蕺山先生。曾因得罪魏忠贤而被贬,明朝亡国之际,刘宗周绝食以死殉国,因其学术成就,也被誉为明代最后一位大儒。著有《论语学案》《圣学宗要》《人谱》《良知说》等。他曾为纠正王学末流之弊,删定完成《阳明先生传信录》。

[4]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人。王阳明的高徒,曾与王门弟子建立讲会惜阴会,讲会隔月举行,每次五天,此举为江右王学的确立奠定基础。王阳明死后,为继承其遗志,邹与湛甘泉、钱德洪、薛侃等继续相论讲学,讲会不息,并在杭州建立天真书院,传播心学。著有《东廓文集》《学豚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