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与中国一起探索哲学的比较文化论丛

与中国一起探索哲学的比较文化论丛

【摘要】:雅斯贝尔斯希望建立一种跨文化的“哲学的世界史”。他对中国哲学的关注,其实是对当时欧洲主流哲学界对非欧洲哲学漠不关心的一种反动。中国和印度哲学之所以值得这两位哲学家关注,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现代性的一面。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因深刻探索了印度和中国的哲学,而借此建造了欧洲哲学与异己哲学之间的桥梁。雅斯贝尔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是在欧洲哲学与东亚哲学间建立的一座桥梁。

雅斯贝尔斯希望建立一种跨文化的“哲学的世界史”。他对中国哲学的关注,其实是对当时欧洲主流哲学界对非欧洲哲学漠不关心的一种反动。实际上,在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当代的处境中,欧洲由于对外部世界的漠视,导致其哲学处于封闭状态,这也使他们对欧洲内部的问题无法进行深入的反思。尽管很多西方学者开始向东方寻找西方危机的解决之道,但就西方整体来讲,主流的哲学界对欧洲以外哲学的体认,依然相当薄弱。因此,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努力显得格外突出。中国和印度哲学之所以值得这两位哲学家关注,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现代性的一面。对于中国和印度哲学的摄取,并非是让西方典籍变得无法阅读,反而通过使用这些对于欧洲人来讲颇陌生化的概念,更能促进欧洲的自我反省能力,我想这也应当是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的理路所在吧。雅斯贝尔斯对中国和印度哲学的关注,说明他已经开始意识到,借助于对哲学的认识,将会逐渐完善欧洲思想所缺乏的一种跨文化的潜能。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因深刻探索了印度和中国的哲学,而借此建造了欧洲哲学与异己哲学之间的桥梁。并且唯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他的“哲学的世界史”的构想。

这种迂回之方法,也同样为今日的中国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诠释的路径。这一对欧洲以外的哲学与文化的认识,既极具远见卓识,又面向着未来。

如果我们从民族哲学发展到比较哲学来看的话,间文化(intercultural)的哲学对比,是以自身与异己的比较为中心进行的。而跨文化(transcultural)则真正形成了文化间的动态交错关系,并且是以当下的共同问题意识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的。(www.chuimin.cn)

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的建构,特别是他对孔子、老子和佛教的研究,都结合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是运用欧洲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哲学的解读,有着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奠定了当时学界理解欧洲之外的哲学的学术兴趣。作为实存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着自己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具,有着源自德国哲学传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东方思想的独特理解。身处西方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之中,雅斯贝尔斯通过对异质哲学的介绍和分析,为西方理解自己的文化,为自己哲学的定位提供了他者的坐标。雅斯贝尔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是在欧洲哲学与东亚哲学间建立的一座桥梁。因此,在他的这些研究中,绝不仅仅是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一些知识,更包含了以他的哲学来对非西方哲学进行处理的方式。即便是对中国学者来讲,雅斯贝尔斯研究时的思考路径和研究方法,也是不应当忽视的,这些研究可以促使中国学者积极反思自身的学术传统以及研究视角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