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通书》的意义: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重要思想探索

《通书》的意义: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重要思想探索

【摘要】:(《朱子语类》九四,和版三六页背面,关于《通书》所谓“通微,无不通”之语的解释的延平教诲[89],以及《延平答问》下对于像所谓胸中洒落光风霁月之语的意思的教诲等[90]。)而且,《朱子文集》七八《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最能说明朱子把握的濂溪思想的意义。其成为阴阳、五行、造化之幽深奥妙者固然是此理,成为仁义礼智、刚柔善恶者也是此理。

胡五峰为《通书》作序说“人见其书之约也,而不知其道之大也。人见其文之质也,而不知其义之精也。人见其言之淡也,而不知其味之长也”(上述)[86],朱子说“其言简质……与世之指天、画地、喝风、骂雨者气象不侔矣”(《朱子续集》七《答丘子服书》)[87],又说“濂溪在当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袖洒落,有仙风道气,无有知其学者。惟程太中(珦)独知之”(《朱子语类》九三,和刻八页正面)[88]。程珦知道濂溪之学问成为产生其子程子兄弟之学问的机会,朱子知道濂溪的学问则似乎是通过其师李延平。(《朱子语类》九四,和版三六页背面,关于《通书》所谓“通微,无不通”之语的解释的延平教诲[89],以及《延平答问》下对于像所谓胸中洒落光风霁月之语的意思的教诲等[90]。)而且,《朱子文集》七八《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最能说明朱子把握的濂溪思想的意义。濂溪的思想在这边,给予后世学问很大影响。即按照此文,濂溪思想的要领在如下的地方。濂溪之言:“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造化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这样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点上是秦汉以来的第一人,而其实际内容,与“六经”、《论语》、《七篇》(今按:指《孟子》)之所传没有差异。其所谓太极只不过是合天地万物之理而另外命名之罢了。从其无器、形而有天地万物之理来看,称无极而太极,从其具备天地万物之理,却无器与形来看,称太极、本无极。这绝不是离开生民日用之常而自为一物。其成为阴阳、五行、造化之幽深奥妙者固然是此理,成为仁义礼智、刚柔善恶者也是此理。性此理而安之者是圣人,复此理而执之者是贤人。说起来,孟子死后,世之学者高则放纵于虚无寂灭之外,卑则沉溺于杂博华靡之中。挽救之者是濂溪,继承其传者是程子兄弟。朱子像上述这样考虑。[91](关于这点请参阅《日本中国学会报》1952年第四期的《全体大用的思想》[92]。)(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