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报纸副刊的批评内容及其社会进步作用

当代报纸副刊的批评内容及其社会进步作用

【摘要】:副刊的批评内容不仅不可少,而且在现实版面编辑中还应大量存在。由于副刊的特性,副刊批评的内容通常是正刊由于版面所限不能顾及的“小”问题,如社会公德、陈规陋习、歪风恶俗等。副刊通过刊载批评性内容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的舆论阵地。副刊的批评更多的是旁敲侧击,以古论今,讽喻现实。

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民主理念,也是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是报纸的职责和义务,批评报道是报刊舆论监督的重要方面。通常,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批评报道,如批评贪污受贿、官僚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破坏环境掠夺开采资源等的内容,往往刊登在报纸的正刊上。这让人觉得副刊是“取悦”读者的,要把批评留给正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副刊也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副刊和正刊分工不同,但责任相同。副刊的批评内容不仅不可少,而且在现实版面编辑中还应大量存在。

由于副刊的特性,副刊批评的内容通常是正刊由于版面所限不能顾及的“小”问题,如社会公德、陈规陋习、歪风恶俗等。然而问题虽小,但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也会影响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并且移风易俗、培养公民的文明道德等本来就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副刊通过刊载批评性内容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的舆论阵地。

比如,2004年9月27日,《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温榆斋随笔”中,刘心武的《克服病态审美心理》一文,用极富文采的笔法开门见山地批评了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著名风景地的一些不当做法,如有的官员一味地想以“旅游开发”的“硕果”为政绩,有的开发商敲骨吸髓地榨取“遗产”的“金汁”,违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初衷。一般民众中也有糊涂人因“病态审美观”作怪,俗趣横溢,不知文化为何物。这些都应予以批判矫正。文章末尾大声疾呼:“国人请努力克服!”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经常会有一至两篇百字短文,这是读者写来批评某种不正之风的文章,直抒胸臆,无所隐讳,被批评的现象通常就发生在百姓身边。如2004年9月4日《夜光杯》刊登了一篇小文章《不容易》,谈“孝顺”对现代人的重要意义。像这样的批评小文章几乎每天都有刊登,让读者“日省吾身”,篇幅虽短,反映的问题却让人警醒。(www.chuimin.cn)

副刊批评社会问题时通常不像正刊的批评报道那样直截了当、毫不留情。副刊的批评更多的是旁敲侧击,以古论今,讽喻现实。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侧面取材是副刊在当时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战斗手段。1942年秋,周恩来同志接见《新民报》的主要工作人员,以风趣的口吻称赞了张恨水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同反动派做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就起了一定作用嘛。”[1]批评性内容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正刊通过评论,从正面提出问题,论述不正之风的根源、危害以及克服之道;通过新闻揭露不正之风,引发社会大众的讨论。副刊则通过杂文历史小品等形式,从侧面取材、点滴入手,嬉笑怒骂,讽古喻今,使读者读起来饶有兴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文汇报》2004年7月30日的副刊《笔会》上《流沙河》专栏文章《换一角度看龙》,用精确的数字、有据可考的历史知识向读者朋友介绍了河南濮阳M45号墓葬的有关情况和历史价值,科学地说明了“龙”的意义,驳斥了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进而指出濮阳地瘠民贫,借龙发展旅游、生财有理,但不科学。

副刊还可以通过真实的照片、写实的漫画等图画形式反映深刻的道理,给人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