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报纸副刊:全球化的大副刊思想

当代报纸副刊:全球化的大副刊思想

【摘要】:与中国近代、现代的报纸副刊相比,中国当代的报纸副刊完全可以称为“大副刊”的时代的副刊。“大副刊”之“大”字,其实体现的正是“全球”之“大”。“大副刊”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当代报纸要秉持“大副刊”的办报理念,从“大文化”的背景出发考虑办副刊的具体问题。这一“副刊观”,昭示了报纸副刊

综观中国现在的整个报纸副刊业,并瞻望其未来发展趋势,无论是从概括副刊现状的意义上立论,还是从学术研究价值的意义上立论,均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现它,即“大副刊”。

“大副刊”是对中国报纸副刊现状的一种宏观把握与认识,是一种概括性的理性认知与解释,是站在一定高度上俯视整个中国报纸副刊业而作出的“全息摄影”式的抽象概括。

简言之,“大副刊”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意义有三点:一是反映(概括)了中国报纸副刊的实际;二是指出了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方向;三是从学术上确立了中国报纸副刊研究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确立了“大副刊”这一理论构建(研究体系)。

那么,何谓“大副刊”呢?答曰:在新闻报纸上,以包罗万象的内容和无限表现形式“表现”出的一切副刊作品、副刊现象及副刊“语言”。“大副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凡是关于副刊的信息、元素,以及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输入(或输出)这一系统。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它永远没有“禁区”,没有“私处”,没有“隐秘地带”,也没有“荒漠”“空白”之地。

与中国近代、现代的报纸副刊相比,中国当代的报纸副刊完全可以称为“大副刊”的时代的副刊。“大副刊”时代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这就是“全球一体化”。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与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一体化”时代。从一些具体方面来讲,这一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等,这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诸如“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信息共享、知识共享等主要特征。

在“全球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出现了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东西方之间)文化与知识的合流、交融与重组。多种不同性质、不同面貌的文化相摩相荡,在激烈的冲突与对撞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欧美国家)的文化,作为这一大背景下事实上的文化“主流”或“强势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以及发达的传播技术、工具与途径,气势汹汹,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汹涌袭来,正在冷酷而无情地“冲击”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

新闻报纸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之一,报纸副刊也是如此。“大副刊”正是在上述“全球一体化”的大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中国当代报纸副刊现象。

只要随手翻翻我国现在的报纸副刊,就不难理解“大副刊”的含义。完全可以这样说,举凡当代世界的一切,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到思想、观念、事件、人物;从东方到西方;从巴黎时装、戛纳电影节到布达拉宫;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国著名高校的学术讲坛……基于文化的种种形式与内容,都可以在当代报纸副刊上看到。如果把全球理解为中国成语“大千世界”,那么,当今的中国报纸副刊,就不啻是一个精彩纷呈、光怪陆离、要啥有啥的“大千世界”。

“大副刊”之“大”字,其实体现的正是“全球”之“大”。当然,此一“大”字,并非纯粹地理学意义上的,而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从某种意义(例如传播学)上讲,“大”字也是指信息的互动与交流。(www.chuimin.cn)

“大副刊”的主要特征有:大视野、大头脑、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大内蕴、大策划、大手笔、大学识、大内容、大题材、大主题、大空间、大包容、大作风,此其一也;多元化、多维化、多角度、多媒体(媒体互置)、多风格、多形式、多建构、多诠释、多“语言”,此其二也。

简言之,“大副刊”的主要特征,一是内容上无所不包,二是形式上无所不包。它是大文化意义上的东西。

[个案分析]

《人民日报》(2004年)。“副刊”专版,是典型的综合性文艺副刊,设有多个著名栏目。“大地”“金台随感”专版,登载诗歌、散文、摄影、随感、日记、书信、游记美术作品、书评、书讯、作家访谈、札记、艺文短讯等;“读书”专版,主要登载书讯、书影、读后感;“文艺评论”专版,主要登载文论、书评、读后感、剧评、美术作品等;“学术动态”专版,主要登载具有现实性的学术文论、学术随笔、学术书评、学术书讯以及学术文稿等;“国际副刊”专版,主要登载国际文化与交流方面的文章,有记行、散文、随笔、图片、介绍等,视野开阔;“美术”专版,以图片为主,专门登载各类美术作品,配以相关文章,如美术评论、活动纪要、美术书评、美术书讯、侧记等;“理论”专版,主要登载各类现实性、针对性较强的理论文章,以及学术活动信息等;“摄影”专版,以图片为主,专门登载各类现实性较强的摄影作品;“文化纵横”专版,主要登载具有现实性的文化论文、言论,以及关于文化活动的报道等;“文化”专版,主要登载文化方面的新闻资讯,体现了新闻与副刊交叉的特色,既有副刊性质,又有文化新闻的性质。

《中国青年报》(2004年)。《冰点·周刊》设有文化版、探索版、人物版,所登文章既大气又有深度,体现了文化性、科学性;《阅读周刊》也非常有文化品位;《汽车周刊》显示了科技人文交叉的理念;“屋檐下”专版,多登关于现代生活的散文、随感类作品;“思想者”专版,设有“一家之说”“聆听”“思想者观察”“深思一刻”“逻辑悖论随笔”等栏目,所登文章如《“路堵车”还是“车堵路”——何祚庥〈城市交通的现代理念〉演讲稿》(节选)、《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谈“节俭悖论”》等,具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及思想性。

《青年报》(2004年)。《海派·作家》栏专门登载海派作家散文性质的文学作品。“文娱·专题”栏登载中外剧照、海报、影讯、影片简介;“周末·时尚”栏登载诸如家居家具、饰品等内容,其中的家居涉及家居美学、家居科技、家居时尚等理念;“周末·食尚”栏登载关于天下美食的内容,宣扬“美食文化”,介绍各种美味佳肴,体现“民以食为天”这一理念;“周末·旅游”栏登载旅游内容,涉及旅游方式、景点介绍、线路、门票价格、交通工具、车程、时间、旅游文化以及相关链接等。

《青年参考》(2004年)。副刊版有“专栏”“话题”“对话”“阅读”“行走”“心理”等,皆为纯副刊。

“大副刊”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当代报纸要秉持“大副刊”的办报理念,从“大文化”的背景出发考虑办副刊的具体问题。这是对传统(或以往)副刊思想的突破、创新与发展,是一种新的副刊观。这一“副刊观”,昭示了报纸副刊发展的无限未来及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