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末普名声之乱与开远地发现人类远祖腊玛古猿-毒杀真相揭秘

明末普名声之乱与开远地发现人类远祖腊玛古猿-毒杀真相揭秘

【摘要】:明朝末期,由于明政府自身的腐败和民族矛盾加剧,从而出现普名声反明之乱。但是,面对明朝廷招抚的退让,普名声并不领情,并未见好就收,反而野心膨胀,打算继续扩张势力,直接攻打昆明。但是,比较受到认可的说法是,普名声遭其妻子万氏下毒谋害。因为其妻万氏家族对普名声的暴乱颇有不满,担心普名声威胁到万氏家族的安危,于是将其毒害。

明朝的疆域扩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最强盛的时期,如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和海参崴(今俄罗斯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都属于明朝统治的范围,但是在明朝后期却逐渐走向衰落,边疆地区不复曾经的安宁与祥和。正统初期,年幼的明英宗继位,主掌权力的是太皇太后张氏。张氏胸怀大志,加上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辅佐,也成就了一片盛景。张氏去世后,明英宗执掌军政大权,志在不断扩展明朝的疆域,常年征战,同时对宦官的宠信不断加深,朝廷日益腐败。随之社会日益混乱,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停骚乱,国内也内乱不定。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成为蒙古大军的俘虏,若不是于谦等忠臣誓死捍卫,推举明景帝继位,力挽狂澜,保住大明江山,明朝差点步了北宋的后尘,亡了国。自此之后明朝开始不断走下坡路,不复往日的辉煌,整个社会不断有着骚乱和动荡。

明朝时期的开远由于地处偏远,相对封闭,一直以来也相对稳定,服从明朝廷的管制。明朝末期,由于明政府自身的腐败和民族矛盾加剧,从而出现普名声反明之乱。

普名声暴乱的起点其实只属于个人的恩怨,他的故事还与他神秘的身世有关。普名声的远祖普宁和曾在战乱中弃元归明,承认明朝的统治,因此,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得以封阿迷州土知州,也就是当时的“土官”,其统率的士兵英勇善战,为明朝屡立战功,其族属为乌蛮(今彝族先民),从普宁和到普服远,共承袭土知州11代。但是,1427年明朝廷在阿迷州推行“改土归流”,土知州的权力被收回,普家只留有无足轻重的职位,但依旧为朝廷效力。普家虽然不如从前,还是保留和发展了自家的实力。直到1614年,其父普维藩与当时的宁州禄土司结仇,禄土司心狠手辣,仗着手中的权力,加上普家势力大不如前,派杀手大力追杀普家,最终普家除了普名声外都惨遭杀害。普名声得以留住性命,还得感激当时的临安知府,他顾念旧情不忍普家被全部灭口,悄悄留下了普名声,并抚养成人。

普名声长大成人后不负众望,有胆有谋,表现优异,在军事上极有天分,培养并带领着一支骁勇善战的土司武装,并带领了700多将士进攻水西夺得龙安(今属贵阳)时立下战功,获得朝廷嘉奖和重任,重新担任阿迷州土知州之职。(www.chuimin.cn)

重新担任土知州的普名声,并没有忘记当年的血海之仇,他开始展现内心暴戾的一面,攻打宁州的禄氏土司,以报杀父之仇。按常理来说,报完仇的普名声应该安分守己,安稳坐在土知州的位置上报效朝廷,可是,报仇后的普名声并未收手,而是不断地侵犯其他土司的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搅得阿迷州无安宁之日,民不聊生,各土司心有怨气却没有势力与普名声抗衡,纷纷向朝廷请求支援。

崇祯五年(1632年)御史赵洪范过宁州,普名声傲视之不迎,赵洪范向云南巡抚王伉请求征讨违纪之人普名声。普名声率领的不过是一支土司队伍,应不及官军的实力,但是,普名声面对明军的围剿毫无惧色,在内稳定自己的军心,激昂士气;在外结交境外土司(今越南),搬兵来救援。为了获得援军的支持,普名声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女儿的婚姻作为请求援军的条件。普名声本身足智多谋,擅于运用有效的战争策略,在与官军对抗几个月的阿迷之战中,最终以明军全军覆没而告终,朝廷不得已以招抚了结此事。其间,元谋土司吾必奎为普名声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吾必奎也随官军征剿普名声。但接受普名声重贿的吾必奎,在交战时佯装败退,致使官军大溃。布政使周士昌战死,巡抚王伉因为兵败被明廷治罪。但是,面对明朝廷招抚的退让,普名声并不领情,并未见好就收,反而野心膨胀,打算继续扩张势力,直接攻打昆明

历史事件中有很多出人意料的事情,在普名声之乱最为高潮的时期,同年(1632年)九月,普名声却忽然暴毙,草草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对于普名声的暴毙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自然生病死亡。但是,比较受到认可的说法是,普名声遭其妻子万氏下毒谋害。因为其妻万氏家族对普名声的暴乱颇有不满,担心普名声威胁到万氏家族的安危,于是将其毒害。对于普名声之死,史书上还有另外一说,普名声是被广西府(今弥勒、泸西)知府张继孟以计毒杀之,由此引发与普名声有亲戚关系的元谋土司吾必奎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