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当我们都在提倡和呼吁当今社会建立诚信、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是否回头思考过:我们自己可先有诚意?
俄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有一篇名为《柳树》的短篇小说,写的是一桩抢劫杀人案。看过这个故事的朋友都知道,抢劫杀人的马车夫后来跳水自杀了。自杀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自身良心发现而心中不安,以致觉得无法活在世上。
有无诚意,我们自己最先知道。进了臭气熏天、污秽不堪的厕所,我们就会捂住鼻子,觉得恶心。看到貌美如仙的女子或一盘美味佳肴,我们也会被美色深深吸引,产生恋慕之情;或被美食逗得口水直流,食欲大增。
无论是“恶恶臭”还是“好好色”,我们的好恶之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诚意,没有丝毫遮掩。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如果让我们在自己吃的阳春面里看见了苍蝇后,还端着碗大声地说:“真香,再来一碗!”或是让我们看见喜爱的事物时还厌恶十足,甚至冲上前去将其毁掉。这样的言行举止,我们做得出来吗?即便这样做了,我们也不心安,更没有诚意。
“所谓诚其意也,毋自欺也。”只有不自欺,才能不欺人。正如朱熹说“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做到了真正的不自欺,方可谓“慎独”。被时人誉为“关西孔子”的东汉名臣杨震即是如此。
杨震明经博览,才学高绝,曾历任刺史、太守、太尉、司徒等职。其人生性耿直,不畏权贵,为官清正廉洁。《后汉书》赞云:“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儒生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王密闻讯,专程前往邑界迎接,安排膳宿。当晚,举主门生二人畅叙旧情,尽欢而散。
杨震回到驿馆,正欲解衣安寝,忽闻叩门,启门一看,原来是王密。杨震以为他深夜又来,必有要事,忙请其进屋。
王密环顾屋内无他人,便掏出藏于怀中的十斤黄金说:“学生本一介寒士,蒙恩师举荐提拔,方有今日前程。日夜图报,苦于无时。今日天赐良机,愿恩师笑纳。”(www.chuimin.cn)
杨震对王密此举深为不满,冷言道:“昔日我因知你德才尚可,方荐之以县令,你何以如此不晓我之为人。”王密笑着解释:“暮夜并无人知,大人受之无妨,学生下不为例。”
杨震脸露愠色,厉言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人知晓?入仕为官,贵在清廉,若以不为人知暗中纳贿,岂非盗名欺世!快将金子收回,如不改过,我即奏于朝廷,将你罢官免职。”王密满脸愧色,深感无地自容,连说“学生知罪”,慌忙怀金告退。
人在独处、私宅及非公共场合仍能心怀诚意而不自欺,表现于外在言行则必然是谨慎不苟。修养境界高的德性君子,言行即使在未被他人闻睹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自我警戒。古人“不愧于屋漏”,正是“慎独”的体现。杨震的“四知”可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之范例。
小专题 30
经典补给站
——《诗经·大雅·荡之什·抑》
《诗经》曰:“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译文:看你结交君子之友,颜色和安,毫无差错。看你身处私室之内,仍不愧于屋之暗角。勿言“暗室不显,没人能把我看见”。神之所思,非人能谋算,更何况去任意揣度!(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因此角阴暗,故借此喻人所不见之地。)
有关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的文章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重点中学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潜规则让家长和孩子无能为力。“奥数”并非适合每个人学习,也并非定要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不过从小朋友说的“奥数”到“养家糊口”这一整套路线来看,似乎应当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再加上“高考名师”和“热门专业”这两股,“奥数人生”的八股文方算完整。......
2023-11-05
“蒙以养正,圣功也。”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幼童通过培养教育,使其具有纯正无邪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就达到了儒家教育的“圣功”。女子妊娠期间,睡姿不能偏斜,坐要中正,站不独倚。因此,儒家教育的“蒙以养正”从胎教开始,就要求女子在妊娠期间要注意环境,谨慎言行。胎教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则可以说,教育与其从娃娃抓起,倒不如先从父母抓起,从“蒙以养正”抓起。......
2023-11-05
“中体西用”的说法很快流行开来。他们同样认可“中体西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最令人炫目的则是那些新式学堂与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语言文字的隔阂,致使清政府外交损失极大。京师同文馆培养出齐如山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他能够进京师同文馆读书,游学西欧再归国研究戏剧、历史,这与当时中国的“中体西用”教育实在有很大关系。......
2023-11-05
汉代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汉代被举荐为秀才的人却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因孝顺、公正廉洁而推举的模范人物却让父母独居,未行孝父之道。但这种察举制实际上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从弄虚作假、相互吹捧中举荐出“孝廉”。明、清代只有经义,并演变为八股文形式。至于贡举、应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当举不举、举而非其才等行为,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2023-11-05
杏坛经屡代修缮扩建,历代虽有学者认为“杏坛”史上未必实有,但其作为孔子收徒讲学、设教传道之地却成为古今共识。汉武帝经董仲舒提议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及最高学府,太学主管——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于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仍设太学,直至清代。“修己以安百姓”,虽为圣人难为之事,却可看出儒家之君子亦能入圣贤之境。这时,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2023-11-05
但屡屡四处碰壁、终身不受用于世的现实境遇与孔子的高远志向发生着激烈冲突。后世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自幼发愤苦读以图做官出仕、改变命运,却忘了还有“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并行。我们忽略“仕而优则学”,全部瞄向了“仕”。而孔子对“子奚不为政”的回答,正是对误解“学而优则仕”的纠正,当代大学生们无用武之地的苦恼也可因此而解。......
2023-11-05
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学生面前。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毕业,所谓“冷门”“热门”专业,“211”“985”“双一流”经常挂在考生、家长、老师们嘴边。看着这段对联式的“末考”战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23-11-05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独晚年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春秋》大义,二字已明,夫子面对岁月荣辱的变迁,如此淡定。孔子寓微言大义于《春秋》之中,想必于讲学施教之日起已有远见卓识:儒家教育定然有益于世,万古流芳。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是凭这部《春秋》,怪罪我也是凭这部《春秋》。”......
2023-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