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历史态度:对待疯癫的看法

历史态度:对待疯癫的看法

【摘要】:中世纪晚期,疯人们登上“愚人船”,而后被送往大海任其漂泊。“愚人船”成为了疯人寻找理性的工具。[4]可见那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和文化环境还是能接受“疯癫”的现象的,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总之在17世纪之前,疯人并不是被整个社会防范的对象,“疯癫”也并没有被视为排斥、整治和控制的疾病。

福柯经考察发现,在17世纪之前,“疯癫”并没有被人们当作疾病。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态度便是:迷狂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就是说,理性思考的最佳境界是迷狂之境,人会被思想的火花点燃而疯狂起来。

中世纪时期,癫狂一方面与人的堕落相联系,另一方面与人的神圣的拯救相联系。我们可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愚人船》来理解。

中世纪晚期,疯人们登上“愚人船”,而后被送往大海任其漂泊。“这种船载着那些精神错乱的乘客从一个城镇航行到另一个城镇。疯人因此便过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浪生活”[1]。“它不仅将人带走,而且还有另外的作用——净化。”[2]

也就是说,虽然“愚人船”被视为处置疯人的一种方式,但它也有着“净化”的意图——疯人们乘坐“愚人船”开启了一趟朝圣的旅行,从而获得理性的救赎。“愚人船”成为了疯人寻找理性的工具。

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作品《愚人船》

正如福柯在《疯癫与文明》所说:

“航行使人面对不确定的命运。在水上,任何人都只能听天由命。每一次出航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疯人乘上愚人船是为了到另一个世界去。”[3]

“这些萦绕着整个文艺复兴早期想象力的愚人船很可能是朝圣船。那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疯人乘客是去寻找自己的理性。”[4](www.chuimin.cn)

可见那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和文化环境还是能接受“疯癫”的现象的,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也没有严格规定应该采取哪种方式,不应该采取哪种方式。

总之在17世纪之前,疯人并不是被整个社会防范的对象,“疯癫”也并没有被视为排斥、整治和控制的疾病。

【注释】

[1][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0.

[2][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3.

[3][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3.

[4][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