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西汉傩礼制度,必先探讨秦朝傩礼问题。秦朝傩礼的记载,直接史料仅见一条,但学界也有争议,即秦相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所载“国人傩”、“天子乃傩”及“有司大傩”的史料:“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没有重视这条史料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有司大傩”记载,与周礼“方相氏帅百隶时傩”记载等在关联上发生关系链断裂,这也是傩礼研究界陷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3-08-11
傩礼虽然在两宋时期产生娱乐化的倾向,但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体现出尊汉崇礼的时代风尚。在宋人正史观看来,傩礼最早源于《礼记》,所以《太平御览》中的第一条“傩”史料就是《礼记·月令》而不是《周礼》。宋正史记载的这条“傩礼”史料,沿袭汉代旧籍,说明宋人对“傩礼”源流态度的审慎及尊汉崇礼的历史观。应该说,宋人的这种学术精神是可以肯定的,但对于《周礼》中的“方相氏”所率百隶而时傩的礼制,却视而不见,至少说明宋人疑惑或取舍的学术态度。
1.北宋时期的傩礼制度
北宋时期正史注疏《礼记》所载“傩礼”,就很能说明他们的傩礼思想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宋皇家傩礼的动态。如:对“季春日,命国傩”条注疏曰:“洪范传云:‘言之不从,则有犬祸。’犬属金也,故磔之于九门,所以抑金扶木;毕成春功;东方三门不桀,春位不杀,且盛德所在,无所攘。”对“仲秋日,天子乃傩”条注疏曰:“此傩之阳气,恐阳暑至此不衰,害亦将及人,故傩以通秋气,方欲助秋,故不磔犬。”对“季冬日,命有司傩”条注疏曰:“大傩,为岁终逐阴除疫,以送寒气,故周官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旁,谓王城四旁,十二门也;磔,谓磔犬于门也。春磔九门,冬礼大,故偏磔于十二门,所以扶阳抑阴之义。犬属金,冬尽春兴,春为木,故杀金以助木气。”[3]从以上注疏内容来看,包括五行相生相克思想观念,又有“刑德”观念,基本上沿袭汉人的思想衣钵。
《礼记》所载的“三类傩礼”在北宋皇家仍然传承。最典型的史料就是《东京梦华录》,其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作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4]这是南宋时期孟元老回忆北宋末年皇家傩礼状貌,虽算不上是正史,但其较强的史料价值堪比正史。其实,北宋的正史也有皇家傩礼的记载,如北宋徽宗时的郑居中等撰《政和五礼新仪》卷一六三“军礼”内编撰有“大傩仪”,看来宋人正史把“傩礼”回归“(周礼)夏官”主兵职属范畴,其载:“前一日,所司奏闻,侲子选年十二以上十五以下充。著假面,衣赤布裤褶,二十四人为一队,六人作一行,凡四队。执事者十二人,著赤帻褠衣,执鞭。上人二人,其一著假面,黄金目,蒙熊皮,元衣朱裳,右执戈、左扬楯。其一为唱帅,著假面,皮衣执棒。鼓角各十,合为一队,队内有鼓吹令一员,太卜令一员,各监所部。巫师二人,太祝一员。有司预备每门雄鸡及酒,陈于宫城正门,皇城诸门,磔禳设祭。执事者瘗坎,各于皇城中门外之右方深取,足容物。先一日之夕,傩者各赴集所具器服,依次陈布,以俟。其日未明,诸卫依时刻勒所部,屯门列仗,入陈于阶如常仪。鼓吹令帅傩者案于宫外。内侍诣皇帝所御殿前奏:‘侲子备,请逐疫。’奏讫,出,命内侍伯六人分引傩者于宫门,以次入,鼓噪以进,执戈扬楯。唱帅、侲子和。……凡使一十二神追恶鬼,……周呼讫,前后鼓噪而出,诸队各取门出郭。”[5]可见北宋政和年间傩礼类同东汉禁中大傩仪。而在《政和五礼新仪·军礼》中还载有《州县傩仪》,其施行程序与《通典·开元礼纂》所载大致相同。
因此,有两个观点需要修正:一是唐以后傩礼不见正史记载;二是北宋傩礼呈现出戏曲化倾向。实际上,北宋傩礼尊汉唐宫廷傩礼,这一主线并没有改变。北宋末年出现“诸班直”、“教坊使”参与宫廷大傩仪的现象,在汉唐宫廷大傩仪中早就有“黄门倡”参与,所谓傩仪戏剧化倾向,实际上早在汉唐时甚至周礼时代就已经发生。
2.南宋时期的傩礼制度
南宋时期的傩礼体制,逐渐向市井乡社迎新逐疫的民俗方向演化:
(1)民俗坊间(州县)的驱傩活动越来越“市俗化”,表现在原来是娱乐性质的驱傩活动,而演变成以金钱物质为目的“乞讨”活动,如周密《武林旧事·驱傩》说:“市井迎傩,以锣鼓偏至人家,乞求利市。”[6]又,《梦粱录》载:“(十二)自此入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街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7]
(2)侲僮驱傩形式发生变化,出现“女童”驱傩体制。如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说南宋后期傩制,只有“女童驱傩,装六丁、六甲、六神之类”。[8]且驱傩时间也改在腊月二十四日夜,如“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呈女童驱傩,装六丁、六甲、六神之类,大率如《梦华》所载。”[9]
(3)宫廷大傩仪所装扮角色更加丰富多彩,潜在的故事性在增强。如《梦粱录》卷六及《武林旧事》卷三所载:“禁中除夜呈大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著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门户、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10]
(4)乡村驱傩与社祭相结合为一体,体现出迎春的民俗风尚。如宋人刘克庄诗作《湘潭道中即事》有云:“不记今朝是立春”、“傩鼓咚咚匝庙门”、“别有山歌侑桂尊。”[11]出现用“山歌”伴随傩鼓迎春民俗的现象。
宋末元初的傩制礼仪,已出现向民俗傩堂戏方向演化的动态,记载最为详尽的诗文,莫过于刘镗(1219—约1307)的《观傩》诗。从该诗描述来看,演傩的时间为寒冬季节,地点在老百姓家中,演傩目的为驱邪避祟,形式为傩堂戏。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研究西汉傩礼制度,必先探讨秦朝傩礼问题。秦朝傩礼的记载,直接史料仅见一条,但学界也有争议,即秦相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所载“国人傩”、“天子乃傩”及“有司大傩”的史料:“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没有重视这条史料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有司大傩”记载,与周礼“方相氏帅百隶时傩”记载等在关联上发生关系链断裂,这也是傩礼研究界陷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3-08-11
西汉承续秦朝礼制,这是历史定论。西汉傩礼,必定是在战国至秦朝礼制变革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革新意义的礼制形态。西汉傩礼所沿袭,正是在秦傩礼淆杂的形态下衍生。西汉初期礼制混乱,在叔孙通主持修订的礼制中并未见涉及傩礼。西汉傩礼体制的沿革,与春秋战国至秦朝乃至西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变革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是西汉傩礼的全部。......
2023-08-11
元朝傩制的记载不多。[22]可见元人乡傩礼已演变成以“灶君”祭俗。在箫鼓喧阗的除夕夜中,有籸盆艳、爆竹声扬、粻糗车船、杯盘灯火等这些融为一体的驱傩民俗风尚。[26]可见在吴莱时代的“时傩”皇家典礼已废除。但皇宫、皇城、乡村等傩俗礼仪迎新辞旧是一致的,祭仪形式却因皇家、贵族、平民身份的不同,以及地方风俗的差异等,而略有不同,如福建境内的“颂花”习俗,可能是指一种说唱艺术形态。......
2023-08-11
18﹒定安国反辽定安国是由渤海遗族建立的抗辽政权。由于定安国地处辽宋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辽国打压和宋朝拉拢的对象。定安国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使得周边反对辽国的部族,比如扶余府背叛契丹的义军等,纷纷来投。辽国同定安国的战争,在辽史中是以讨伐女真的形式记录的。在宋端拱二年,定安国王子仍派使者朝宋,还是利用女真使者访宋之际向宋太宗献马、雕羽鸣镝。......
2024-06-03
傩礼是国家制度的产物,就此而言,傩礼生成的理论上时间应在夏朝,而目前学界确立傩礼肇始于殷商上甲微时代。殷商上甲微时期的“乡人禓”祭礼仪式,饶宗颐先生以为是“傩礼”的肇始,他说:“傩肇于殷,本为殷礼,于宫室驱除疫气,其作始者实为上甲微。”因此,殷商祭礼“乡人禓”,是指商王、及血缘关系最亲密的子族共同参与的郊社“祭日”活动。......
2023-08-11
讨论学术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一个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学风,而在笔者看来,这一点恰恰是董文所缺乏的。这样一种对马克思主义主观武断却又自以为是唯一正确的权威解释的态度,难道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学风吗?......
2024-01-10
南北朝傩礼制度,在两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演化。综合可知,南朝的傩礼体制已全面融入腊祭礼仪,已向民俗化方向转型。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皇帝和百官从参与驱傩转型为观演驱傩的重乐人表演体系的变革,意味着从东汉傩礼的严肃规范性,开始向南北朝时傩礼的娱人弄神表演性转化。......
2023-08-11
退休的制度在我国先秦时就建立了,《礼记》载:“大夫七十岁就应该放下工作,告老回家。”我们这儿所说的退休主要是指政界人物而言的,不涉及工人、教师和企业的一般办公员,因为这些人退休都很容易,有的还主动申请退休。工人、教师、职员愿意退休,因为他们退休后不仅卸下了繁重的工作,而且没有失去什么东西。古时我们虽有退休制度,但大部分人还是不闭眼睛不交权。......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