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由局部构成,众多的表面、个别事实的真实报道,有助于对深层和全面、整体的反映。全面要求提供完整的信息,让受众了解各方面情况和意见,自己做出判断。内容完全客观是做不到的。但主观性难以避免并不等于可以取消客观的要求,更不应成为滑向主观主义的借口。......
2023-11-18
西方媒体为了显示自己对事实和观点报道的客观与公正,在信息源的采集与选择上,比较注意多样和平衡。通过对《华尔街日报》中消息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在新闻来源上的多元化,表明媒体对事实报道和意见反映上的客观与公正的追求。
在我国农民工报道中,我国媒体特别注重对农民工政策的宣传解读以及政策执行效应的反馈,在信息源的选择上,官方信息源在农民工报道中占比最高,农民工的声音较少。本课题〔4〕的研究数据显示,即使在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过程中,农民工自身的话语也很少。以《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的农民工形象建构为例,在2011—2012年两报的505篇样本中,除了84篇(16.6%)无法判断消息来源外,来自官方机构的消息来源最多,为183篇(36.2%),其次的消息来源为媒体记者,为106篇(21%),再次的消息来源为企事业单位,为51篇(10.1%),而作为报道主体的农民工及亲友数量很少,为34篇(6.7%),其余的消息来源为民间机构、专家学者和市民。〔5〕
本课题的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民工报道中,媒体直接引述农民工话语的做法已逐渐引起重视,但总体而言,以“他者”陈述的叙述方式仍然占据主流。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工作生活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他们迫切希望改变自身的生存条件,如果新闻媒体只从政府部门获得相关消息进行自上而下的传达,或仅仅是为了媒体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关信息源,就很难客观全面地描述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www.chuimin.cn)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方法,广开门路倾听农民工群体和社会各界真实的声音,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采用权威的社会调查数据,以多样化的信息源来显示农民工报道的客观与公正。
有关新闻与传播研究辑刊 第2辑的文章
整体由局部构成,众多的表面、个别事实的真实报道,有助于对深层和全面、整体的反映。全面要求提供完整的信息,让受众了解各方面情况和意见,自己做出判断。内容完全客观是做不到的。但主观性难以避免并不等于可以取消客观的要求,更不应成为滑向主观主义的借口。......
2023-11-18
关于法官的职业属性,目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此概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激发思考。有观点认为,法官的职业属性主要包括客观性、公正性、中立性、正当性、便利性,具体阐述如下:①客观性是指法官在没有合法地审查全部证据和听取辩论之前,决不能轻易作出判决。因此,法官的职业属性主要体现为独立性与专业性。法官的身份独立是指为了确保法官不受政府干涉,法官职位的条件及任期等应当有适当的保障。......
2023-08-04
首先,承认并重视自身的评价主体地位,明确自我反思的作用。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仅仅使用一种评价方法,应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进行互评也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体现。(三)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还需要让学校管理者、家长都了解课堂教学评价是如何实施的。......
2023-08-15
原来,王某在工作中批评这名下属,致使其心怀不满,最终痛下杀手。此时,“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思想——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管理沟通方式——便可派上用场。“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是:跟对方讲什么事的时候,其重心是说事,而非说人;因为说人很容易引来逆反心理。......
2023-08-17
不久,赵襄子与王良举行一次驾驶马车的比赛。比赛一开始,赵襄子就落后了一大截,他以为是王良的马好些,要求与王良换马再比。问题明显不是出在马身上,而是自己的驾驶技术不到家,说不定是王良还留有几手绝招没有传授给他。一个人应利用适当的时机办事,依靠客观条件立功,掌握万物的特性并从中获利,老子把这称为“不为而成”——自己不盲目去做,却能取得成功。......
2023-10-29
在本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再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研究,以书面形式完成,并在生活中体验劳动带给你的感受。这节课就在和学生反复互动的过程中结束了,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
2023-07-23
要顺利实现这种体制转换,必须重视确立社会公正观。在此过程中,实现社会公正是执政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利益体制转型期,我们党有必要通过确立“社会公正观”,来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以引导社会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二是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不可避免。当前,在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群众最看重的是社会公正问题。......
2023-11-29
可能有人会问,不是要讨论“什么是法”的问题吗?为何要将法与社会公平正义摆在一起来谈?当下,很多人将“法治”作为“规则之治”来理解,忽视法律、法治蕴含的价值目标,无法恰当地把握什么是法,更不要提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了。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认识法的价值是认识“什么是法”的基础。......
2023-07-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