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0条的规定,法官应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办案,充分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避免执法办案中的随意行为。《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3条规定,法官应当自觉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在本职工作和业外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人民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2023-08-04
关于法官的职业属性,目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此概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激发思考。
有观点认为,法官的职业属性主要包括客观性、公正性、中立性、正当性、便利性,具体阐述如下:①客观性是指法官在没有合法地审查全部证据和听取辩论之前,决不能轻易作出判决。②公正性是指法官要平等对待诉讼当事人,不偏袒任何一方,对所有人平等适用法律。③中立性是指法官审理案件具有独立性格,法官既不能受诉讼当事人(包括律师)意志的支配,也不能受公众舆论的控制。④正当性是指正当的目的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体系来实现。⑤便利性是指司法程序应当方便人民群众实现诉权,保护实体权利,同时也要讲究诉讼效率。[16]
有观点认为,就司法职业属性而言,法官具有保守性、平等性和专业性,具体阐述如下:①保守性是法官的职业特色。在现代文明社会,司法权威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因此,法官要严格约束自己的业务活动,尽量减少业务活动与司法职责的冲突,以最大限度地树立法律的权威,而这必然形成法官保守的职业风格。②平等性是指法官之间的平等。法官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存在权力高低大小之分。法官之上不允许再有法官凌驾,法官有资格深浅之别,但并不意味着资深法官就可以命令资浅法官。③专业性是法官职业的必然要求。法官的司法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纠纷数量越来越多,法律关系越来越复杂,这势必要求法官更加强化和提升其专业技能。[17]
我们认为,法官作为法律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属性与法律职业本身的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法官的职业属性主要体现为独立性与专业性。法官的独立性或独立地位在内容上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问题:①法官独立于什么?②何种程度的独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法官的独立性体现为法官享有独立的权利和法官负有保持独立的义务。[18]具体而言,法官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法官的身份独立和法官的职业判断独立两个方面。法官的身份独立是指为了确保法官不受政府干涉,法官职位的条件及任期等应当有适当的保障。法官的职业判断独立是指法官在面对案件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良知独立作出职业判断,不受其他干涉。法官的专业性来源于法律职业本身的专业性,法律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法律职业者区别一般人的主要原因在于特殊的职业技能,这种职业技能是一种“理性技术”,不同于其他技术,需要经过完整及系统的训练与学习才能习得与掌握。[19]
【注释】
[1]参见周道鸾、王泽农、赵震江、谷春德:“美国的法官制度”,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4期。
[2]参见牛淑贤:《英国近现代司法改革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7页。
[3]参见张涛:“论英国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对法官选任的影响——以法官选任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4]参见[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5]参见丁启明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70~271页。
[6]参见[法]皮埃尔·特鲁仕主编:《法国司法制度》,丁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84页。
[7]参见金邦贵主编:《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309页。
[8]参见张凌、于秀峰编译:《日本司法制度法律规范总览》,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3页。
[9]参见李丽:“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法官制度发展”,载《理论界》2011年第11期。
[10]参见谭世贵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11]参见施玮:“法官制度近代化研究”,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2]参见施玮:“法官制度近代化研究”,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3]参见江国华:“常识与理性(二):法官角色再审思”,载《政法论丛》2011年第3期。
[14]参见陈奎、梁平:《司法运行的一般机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9~70页。
[15]参见黎晓露:“论我国法官的角色定位”,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16]参见张朝华:“法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特性”,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1月28日,第3版。
[17]参见谭世贵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9页。
[18]参见孙笑侠等:《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19]参见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有关法律职业伦理(第2版)的文章
根据《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0条的规定,法官应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办案,充分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避免执法办案中的随意行为。《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3条规定,法官应当自觉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在本职工作和业外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人民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2023-08-04
整体由局部构成,众多的表面、个别事实的真实报道,有助于对深层和全面、整体的反映。全面要求提供完整的信息,让受众了解各方面情况和意见,自己做出判断。内容完全客观是做不到的。但主观性难以避免并不等于可以取消客观的要求,更不应成为滑向主观主义的借口。......
2023-11-18
法官职业伦理的主体是法官。法官职业伦理的主体是在法院专门行使审判权的职业法官,并不包括法院的其他组成人员。在陪审团制度中,陪审团集体负责认定案件事实,审案法官则负责适用法律。因此,一般的陪审团成员基本上是普通公民,在此角度上,陪审团成员不应成为法官职业伦理的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9条第3款之规定,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2023-08-04
在西方,法官一直被认为是正义的象征。司法人员的法律至上理念是确保司法公正的灵魂,并指导司法人员的其他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方向。司法权实质上是判断权,其适用过程是对相互争议的双方当事人的主张进行是非判断的过程。......
2024-01-21
所谓的法官职业伦理,是指审判人员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以及在调处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优良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当法官未职业化时,司法伦理所关注的道德主体仅仅是个体,其忽略了法官职业共同体这样一个道德主体。这也推动了对法官责任的认定和规范,应当实现从法官责任向法官职业伦理的转变。......
2023-08-04
法官在履职期间,基于职责所系,当然要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离职之后,基于法律伦理或法律规定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不得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根据《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26条的规定,法官退休后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利用自己的原有身份和便利条件过问、干预执法办案,避免因个人不当言行对法官职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②开庭时,李法官对律师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的请求不予理睬。......
2023-08-04
《法官法》以立法文本的显著标识,开启了我国法官的职业化进程。根据这一规定,法官仅限于人民法院内经依法任命的具体承担审判工作的人员。为了进一步明确法官的范围,《法官法》还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法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除了《法官法》明确列举的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均不属于法官。......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