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言解第三-孔子家语简介

王言解第三-孔子家语简介

【摘要】:曾子起,下席⑤而对曰:“敢问何谓王者言?”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的开国君王。

原 文

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者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

注 释

①曾参: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②君子:指在上位的统治者。下一句的“君子”指有高尚德行的人。

③王:指成就王业。

④户牖(yǒu):指门和窗。

⑤下席:指离开席位,表示恭敬。

⑥侍:一说为“得”。这里指等到。

⑦肃然:形容严肃谨慎的样子。

⑧抠:抓,提。

⑨负席:指背对席位。

译 文

孔子闲居在家,曾参在边上侍奉。孔子说:“曾参啊,现在处在上位的人物,只有士人和大夫的话能够听到。至于具有高尚德行的君子的话,就很少听到了。唉!我如果把成就王业的话告诉他们,那他们不走出门户就能教化天下了。”

曾参站起来,走下坐席回应说:“请问什么是成就王业的话?”孔子没有回答。曾参说:“赶上夫子您空闲的时候也难,因此冒昧地请教您。”孔子还是没有回答。曾参紧张而又害怕,提起衣襟就退下了,背对着坐席站立。

原 文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

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注 释

①顾:回头看。

②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③因:依靠,凭借。

④服乘:指驾车或骑乘。

⑤道里:指路程。

⑥七教: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谦让七种道德规范。

⑦三至:指后文所说的“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

⑧折冲:指使敌方的战车折返,即抵御、击退敌人。冲:古战车名。用以攻城。

⑨衽(rèn)席:借指太平安居的生活。

译 文

过了一会儿,孔子叹了口气,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可以和你说说明君治国之道吗?”

曾参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谈论,希望能通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治国之道。”

孔子说:“坐下,我跟你说!道义,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行,是用来尊崇道义的。因此没有德行,道义就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就不能被彰明。即使有一国中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去骑乘,就不能跑到遥远的地方。即使有广泛的土地、众多的百姓,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去治理,就不能成就霸业、王业。因此,从前圣明的君主在内修养七教,在外施行三至。七教修成,之后才可以守卫国家;三至施行,之后才可以征伐别国。明君的治国之道,守卫国家时,就一定能击退千里之外的敌人;征讨别国时,就一定能战胜后率领士兵回来过安定的生活。所以说在内修养七教,君主就不会劳苦;在外施行三至,百姓的财物就不会浪费。这就是所说的明君的治国之道。”

原 文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注 释

①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的开国君王。皋陶(gāo yáo):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

②中:合适。

③十一:指十分之一。

④用民之力:指使用百姓的劳力。即让百姓服役。

⑤关讥:指在关卡上呵斥检查过往行人。讥:非难,指责。市廛(chán):指店铺集中的市区。

译 文

曾参说:“君主不劳苦、百姓的财物不浪费,这样的叫作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从前舜帝的左边是大禹、右边是皋陶,他不走下坐席而天下就治理好了。像这样,君主为什么会劳苦呢?政令不合适,这是君主的忧患;法令不能推行,这是臣子的罪过。如果实行十分之一的赋税,百姓做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按照时令进入山林湖泽进行渔猎而没有税收,关卡进出、市场交易都不征收赋税,这些生财之路,明君合理地节制它们,那么哪里还会浪费百姓的财力呢?”

原 文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而俗朴,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注 释

①齿:年纪比自己大的人。悌(tì):敬爱兄长。

②不隐:指不隐瞒自己的想法。

③耻节:指认为没有气节是可耻的。

④表:标志,榜样。

⑤悫(què):诚实,谨慎。

⑥致:达到,招致。这里指达到的效果、结果。

⑦布:散开,分布。

⑧纳:接受。

⑨等之以礼:指用礼法来区分人的等级。

⑩立之以义:指把道义当作立身的准则

⑪汤之灌雪:指用热水浇灌冰雪。汤:热水。

译 文(www.chuimin.cn)

曾参说:“请问什么叫作七教?”

孔子说:“处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处在下位的人就更加孝顺;处在上位的人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那处在下位的人就更加敬爱兄长;处在上位的人乐于施舍,那处在下位的人就更加宽厚;处在上位的人亲近贤人,那处在下位的人就会选择贤良的朋友;处在上位的人喜好美德,那处在下位的人就不会隐藏自己的观点;处在上位的人厌恶贪婪的行为,那处在下位的人就会耻于争抢的行为;处在上位的人廉洁礼让,那处在下位的人就耻于不讲气节的行为。这叫作七教。七教,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施行政教的原则确定了,那治理百姓的根本就正确了。凡是处在上位的人,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直,那还有什么会不正直呢?因此,君主先要自己确立仁义的标准,然后大夫才会忠诚,士人才会诚信,百姓才会敦厚,民风才会淳朴,男子才会诚实,女子才会贞洁。这六种情况,是教化的效果,这样的教化遍布天下四方也没有人会怨恨,用来治理寻常人家也不会受到阻碍。用礼法来区分人的等级,把道义当作立身的准则,顺畅地施行仁义,那百姓废弃邪恶就像用热水浇灌冰雪一样容易了。”

原 文

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矣;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福积资裘焉,恤行者之有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宾。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田猎罩弋,非以盈宫室也;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懆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复,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注 释

①至:极,最。

②姑:姑且,暂且。止:停住。这里指足够。

③裂地:指划分土地。

④伏:隐藏。

⑤日省(xǐng):指每天考察或省视。

⑥退贬:指罢免贬黜。

⑦鳏(guān)寡:指老而无妻与老而无夫的人。

⑧孤独:指幼而无父的孤儿与老而无子的人。

⑨恤:通情。

⑩刑民:指触犯刑法的人。

⑪施:措施。

⑫怀:归向,依恋。

⑬布:伸开。

⑭舒肘知寻:指展开手肘就知道寻的长短。舒:展开,伸展。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⑮则:准则,法则。

⑯井:井田。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形如“井”字,故名。

⑰埒(liè):田间的分界矮墙。

⑱矩:方形。这里是田亩的计算单位。

⑲国:都城。

⑳福积资求:《大戴礼记·主言》中作“畜积衣裘”。指积蓄生活用品

㉑行者之有亡:指无家可归的旅人。

㉒蛮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㉓宾:服从,归顺。

㉔罩弋:指捕鱼的网和射鸟的箭。

㉕懆怛(cǎo dá):指忧愁悲伤。

㉖礼节以损有余:指用礼法来约束奢侈的行为。

㉗貌:外表的形象。这里指表面功夫。

㉘复:指遵从。

㉙其迹可履:指君主的行为百姓就会效仿。履:执行,实行。

㉚验:效果。

㉛迩(ěr):近。

㉜用利:指财物利益。

译 文

曾参说:“这样的治国之道就是最好的了,但弟子我不足以深入了解它。”

孔子说:“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还有呢。从前明君治理百姓,按照法规,一定要把土地分封下去,分别归属给诸侯来治理它们。之后贤良的人就不会被埋没,残暴的人就不会隐藏起来。派主管部门按时考察,举荐任用贤良,罢免贬黜不贤的人,那贤良的人就高兴,而不贤的人就恐惧。哀怜无妻的老年男子与无夫的老年妇女,抚养孤儿与无子的老人,同情贫穷困苦的人,诱导百姓孝顺父母、敬重兄长,挑选有才能的人。这七个方面能修行好,那四海之内就没有犯罪的人了。处在上位的人亲近处在下位的人,就像手足对于腹心;处在下位的人亲近处在上位的人,就像幼子对于慈母。上下的人像这样互相亲近,所以在上位的人有号令就会听从,措施就能够实行,百姓感怀他的仁德,附近的人诚服他,远方的人来归附他,这就是政教的功效。伸开手指就知道寸的长短,伸开手掌就知道尺的长短,展开手肘就知道寻的长短,这是近在身边的准则。周代的制度,三百步是一里,一千步是一井,三井是一埒,三埒是一矩,五十里的地域就能成为一个城池,封土一百里就能建成一个国都,这是为了积累生活物资,同情帮助无家可归的行人。因此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虽然服饰不同,言语不通,但没有不来臣服的。所以说没有市场而百姓也不会缺乏生活用品,没有刑罚而百姓也不会扰乱社会秩序。用网捕鱼、用箭打猎,不是为了充盈宫室;向百姓征收赋税,不是为了充实府库。这么忧虑准备物资是为了补充灾年的不足,用礼法来约束奢侈的行为。多些诚实守信,少些表面功夫,那礼法就能让百姓遵守,君主的话百姓就会听从,君主的行为百姓就会效仿。就像饥饿了要吃饭,就像口渴了要喝水。百姓信任君主,就像相信寒暑一定会按时到来一样。所以遥远的百姓看待君主就像在身边一样,不是距离近,而是看到了圣明的德行啊。因此不动用武力就能威慑别国,不用施舍财物百姓就会来亲附,万民感怀君主的恩惠。这就是所说的明君保守国家的方法,能打败千里之外的敌人。”

原 文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注 释

①笃:忠实,一心一意。

译 文

曾参说:“请问什么叫作三至?”

孔子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赏赐是不花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兴,最美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天下的百姓都和睦相处。明君实实在在地做到这‘三至’,所以天下的君主都能够知道他,天下的士人都能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被他使用。”

原 文

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明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举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注 释

①通:达。这里指达到,做到。

②官能:指根据才能任用官职。

③供命:指执行命令,听从差遣。

④吊:慰问遭遇不幸的人。

译 文

曾参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古时候的明君必定知晓天下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声,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还知道他们的人数和居住的地方。之后把天下的爵位封给他们,使他们的地位尊贵,这叫作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利用天下的俸禄来使天下的士人富裕,这叫作最高的赏赐是不花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兴。像这样,那天下的人都会重视名誉,这叫作最美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天下的百姓都和睦相处。所以说,所谓的天下最仁义的人,能够会合天下最亲和的人。所谓的天下最智慧的人,能够推举任用天下最能让百姓和睦的人。所谓的天下最圣明的人,能够推举任用天下最贤良的人。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然后就能征伐别国了。因此仁义的人没有比爱护别人更好的了,智慧的人没有比知晓贤良更好的了,善于执政的人没有比根据才能任用官职更好的了。拥有土地的君主能修养好这三个方面,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能被他驱使了。明君去征伐的国家,一定是道义衰败的国家,因此诛杀它的国君,更改它的政令,抚慰它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物。所以明君的政治,就像及时雨,及时雨一降下,百姓就高兴了。因此施行的范围越广泛,得到亲附的人就越多,这就是战胜后率领军队回归安定生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