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易经》对中国古典舞的阴阳动律影响

《易经》对中国古典舞的阴阳动律影响

【摘要】:《易经》主要是阐述一种“阴阳观”,其认知世界的方法是“阴阳”,并通过神秘的八卦图来体现自身的哲学。从这个角度观之,中国古典舞在许多动律上从《易经》中获益匪浅。阴阳学是东方重要的哲学思想。古人又将阴阳称为子午,非常巧合的是中国古典舞就有所谓的“子午相”。不同的袖技方法也有着阴阳之分。绕袖作为单一袖技,也不难看出阴阳的痕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道文化,儒家文化提倡仁与礼,推崇“以仁释礼”的建构。但是道家文化却不主张以“仁”释“礼”,而主张以“道”释“德”。道家推崇无为而治,提倡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如果说儒家一开始是作为一个封建制度维护者的形象出现的话,那么道家在产生之初就是对既有的文明保持怀疑与叛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以儒道为主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矛盾与对立的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有《易经》一书,它极大地结合了儒道两种文化观,也是儒道互补儒道同出的一本哲学文本。在这部书中儒道的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本来儒道思想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儒学的《五经》和道家的“三玄”都从《易经》中汲取阴阳。《易经》主要是阐述一种“阴阳观”,其认知世界的方法是“阴阳”,并通过神秘的八卦图来体现自身的哲学。八卦图是由用“--”“—”符号组成的八种基本图形。中间是“黑鱼”“白鱼”环抱的图形,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这个角度观之,中国古典舞在许多动律上从《易经》中获益匪浅。

阴阳学是东方重要的哲学思想。古人又将阴阳称为子午,非常巧合的是中国古典舞就有所谓的“子午相”。中国古典舞将“子午相”定为最基本的舞蹈身体形态,同时要以“圆”为舞蹈动作路线,从而扩展出“拧”“倾”“圆”“曲”的重要的身体体态,进而确立了中国古典舞上下身关系永远处于一种“扭”的身体状态,这也为中国古典舞要么“留上身走下身”要么“留下身走上身”的身体运动法则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古典舞充分运用了《易经》的世界观,其舞蹈线路的运动规律上所讲究的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欲左先右等线路与阴阳哲学密切关联。(www.chuimin.cn)

例如“燕子穿林”就是古典舞身韵教材中的一个典型主干动作。上穿为虚,下穿为实,有虚有实,有开有合,阴阳顿挫,而且做出来轻巧、伶俐。这些和老子所言的“反者道之动”也是相似的,一些矛盾的对立面可以通过相互配合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乃至实现彼此的转化。古典舞的动作还很讲究刚柔、虚实开合,尤其是古典舞的“水袖”更为突出。它巧妙地借助水袖的扩展延伸了人体的表现力。水袖的抛拽、缠绕、收放有助于让人产生虚幻渺远的感觉,长长的水袖配上迅疾的舞步,不需要借助更为繁杂的动作就可以体现出空旷无限的美感。不同的袖技方法也有着阴阳之分。例如:水袖中的冲袖、出袖、收袖、推袖都属于阳性袖技。推袖是最具有阳刚之气的一种袖技,要求推出袖子的时候要有箭一样的力度和速度,在瞬间形成空间的各种直线,似飞流瀑布一般将袖子的动势挥泄出来,形成“冲”的特征,因此给人一种刚劲有力的感觉。绕袖作为单一袖技,也不难看出阴阳的痕迹。绕袖又分为里绕袖、外绕袖两种,它是通过手腕向里或者向外拨动,形成水袖划圆的动势,使其形成螺旋状。气息也随着袖子的起落产生收放和凝聚,给人一种柔美圆滑的感觉。水袖的运动轨迹也是与身法相融合的,袖子每一次的抛拽和出收不仅是外在的一扔一收,它同时还用了内力,是身体间的开合、收放,是人体的外化变现,如果不用内在的力量与袖子配合,那么做出的动作则是很直白的,缺乏流畅性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