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
2023-11-02
导读
本篇由孔子与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宋国国君等几位君主,及孔子与子贡、颜渊、子路等数位弟子的问答组成,主要讨论了贤君、贤臣的标准,也探讨了如何治国理政以避免乱亡、获得大治的政治思想。因开篇为鲁哀公“当今之君,孰为最贤”之问,故以“贤君”名篇。
在孔子看来,贤君应该知人善用,克己修身,尊贤重才,评判君主的贤明与否,当看其“朝廷行事”,不能论其“私家之际”;贤臣则是那些善于推荐高于自己的人,“进贤者”当贤于“用力者”。本篇还集中表述了孔子“崇道贵德”“恭敬忠信”的政治哲学思想,他主张“政在节财”,认为“使民富且寿”为“政之急”,为政当“省力役,薄赋敛……敦礼教,远罪疾”;外交上“邻国相亲”,“悦近而来远”;对内则“君惠臣忠”,“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士益之禄”,“尊天敬鬼”,“崇道贵德”,“任能黜否”,处处显示了孔子的重贤重才的人才观、惠民爱民的仁政治理思想。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
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1,而子次之贤,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2也。”
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3。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4。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5三日,琴瑟不御6,必待史7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
注释
1闺门之内无别:家庭之内男女无别。
2私家之际:私人家庭之间。
3游放之士:游荡放纵的人。指没被任用的读书人。
4退而容贤:自己退位,把位置让给贤能的人。王肃注:“言其所以退者欲以容贤于朝。”
5郊舍:在郊外住宿,表示敬意。
6不御:不弹奏、吹奏。
7史(qiū):也称史鱼,卫国大夫,字子鱼。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当今的君主,谁最贤明啊?”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看到最贤明的君主,或许是卫灵公吧!”
哀公说:“我听说他家庭之内男女长幼没有分别,而你把他说成贤人,为什么呢?”孔子说:“我是说他在朝廷所做的事,而不论他家庭内部的事情。”
哀公问:“朝廷的事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卫灵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他的诚信足以守卫这个国家。灵公喜欢他并委以重任。又有个叫林国的士人,发现贤能的人必定推荐,如果那人辞了官,林国还要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与他分用,因此在灵公的国家没有放任游荡的士人。灵公认为林国是贤士而很尊敬他。又有个叫庆足的士人,卫国有大事,就必定被起用来处理政务;国家无事,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的贤人被容纳。卫灵公喜欢而且非常尊敬他。还有个大夫叫史,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行而离开卫国。卫灵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弹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回国,而后他才敢回去。我根据这些情况来选取卫灵公,即使把他放在贤人的地位,不也可以吗?”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1,郑有子皮2,则贤者矣。”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
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注释
2子皮:春秋时郑国大夫,姓罕,名虎。曾推荐子产做郑国的相。
译文
子贡问孔子:“当今的大臣,谁是贤能的人呢?”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们都是贤人。”
子贡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孔子说:“端木赐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努力做事的人贤能呢,还是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呢?”
子贡说:“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孔子说:“这就对了。我听说鲍叔牙举荐管仲而使他显达,子皮举荐子产而使他显达,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举荐比自己更贤能的人而使其显达。”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对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公曰:“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荒于淫乐,耽湎于酒。佞臣1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2,逃罪不言。天下诛桀而有其国,此谓忘其身之甚矣。”
注释
1佞臣:奸邪谄媚之臣。
2折口:闭口不言。王肃注:“折口,杜口。”
译文
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有很健忘的人,在搬迁的时候,竟忘了带走自己的妻子,真有这种事吗?”孔子回答道:“这还不算是很健忘的,还有更健忘的人,连他自身也忘了。”
哀公问:“先生您能说给寡人听听吗?”孔子于是答道:“从前,夏桀贵为天子,坐拥天下,却遗弃了他的圣祖夏禹的为政之道,破坏了祖先的典章制度,废弃了世代相继的祭祀礼仪,过度地荒淫享乐,沉迷于酒色之中。阿谀的奸臣,便暗中窥察他心中的欲望,逢迎他的嗜好,使他更为堕落;忠臣直士,为逃避无端的刑戮迫害,闭口不敢劝谏。于是天下的人起而诛杀了他,夏朝也因此灭亡,这正是连他本身都忘失了所造成的极端例子。”
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1?”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2,岂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于数3而比于疏,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注释
1为身:立身处世。
2政国:治理国家。政,通“正”。
3比于数:比,亲近。数,密集。
译文
颜渊将要西行游学于宋国,临行前,向孔子求教说:“我应该用什么立身处世呢?”孔子说:“注意做到恭、敬、忠、信,就可以了。为人谦恭,就能远离祸患;对人尊敬,别人就会喜爱你;对人忠实,别人就会与你和睦相处;待人诚信,别人就会信任你。努力做到了恭、敬、忠、信四点,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哪里只是有利于自己一人而已呢?所以在立身处世时不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却亲近应该疏淡的人,这样做,不就离自己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吗?不修养自己的心性,使心性纯良,却只顾修饰自己的外表,追求外在的华美,不是搞反了、弄颠倒了吗?做事情不先考虑成熟,事到临头才开始谋划,那不就晚了吗?”
孔子读《诗》,于《正月》六章,惕然如惧,曰:“彼不达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时不兴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即妄也。故贤也既不遇天,恐不终其命焉。桀杀龙逢1,纣杀比干2,皆是类也。《诗》曰:‘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3此言上下畏罪,无所自容也。”
注释
1龙逢:夏朝贤人关龙逢,因夏桀为酒池糟丘直谏,被桀囚禁杀害。
2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为少师,因直谏被剖心而死。
3《诗》:指《诗经·小雅·正月》,是诗披露了周幽王昏庸无道,导致国破家亡。盖:通“盍”,何等。蹐(jí):后脚紧跟着前脚小步地走。王肃注:“此《正月》六章之辞也。局,曲也。言天至高,己不敢不曲身危行,恐上干忌讳也。蹐,累足也。言地至厚,己不敢不累足,恐陷累在位之罗网。”
译文
孔子读《诗经》,读到《诗经·小雅·正月》六章时,一副提心吊胆很恐惧的样子,说:“那些不得志的君子,岂不是太危险了吗?顺从君主附和世俗,那么‘道’就要废弃;违背君主远离世俗,那么自身就有危险。当时的时代不宣扬善行,自己偏要追求善,就会有人说这不是反常就是不合法。所以贤人既不能遭逢天时,又害怕不能终养天年。夏桀杀害关龙逢,商纣杀害比干,都是这一类的事情。《诗经》上说:‘都说天很高,不敢不弯腰。都说地很厚,不敢不蹑脚。’这是说对上对下都害怕得罪,唯恐失去自己的容身之地。”
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由闻晋中行氏1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2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注释(www.chuimin.cn)
1中行(háng)氏:晋文公称霸,设三军三行,荀林父为晋文公中行将,自此荀姓产生了新支系中行氏。
2构兵:交战。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说:“在于重用才德兼美的人,而把不才的放在卑下的位置。”
子路说:“我听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才德兼美的人,鄙弃不才的人,他为什么会败亡呢?”孔子说:“中行氏尊重才德兼美的人,却不能加以重用;鄙弃不才的人,却又不解除他的职务。才德兼美者知道他不会重用自己,因而埋怨他;不才者知道他一定鄙弃自己,因而仇恨他。埋怨他和仇恨他的在他的封邑内同时并存,而邻近的敌国又交战于外,中行氏虽不想败亡,难道办得到吗?”
孔子闲处,喟然而叹曰:“向使铜鞮伯华无死,则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由愿闻其人也。”
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难乎哉?”子路曰:“幼而好学,壮而有勇,则可也;若夫有道下人,又谁下哉?”
子曰:“由,不知!吾闻以众攻寡,无不克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者周公居冢宰1之尊,制天下之政,而犹下白屋2之士,日见百七十人,斯岂以无道也?欲得士之用也。恶有道3而无下天下君子哉?”
注释
1冢宰:即太宰,六卿之首。《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2白屋:王肃注:“草屋也。”
3恶有道:四库本、同文本作“恶有有道”。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时,有一天感叹道:“如果铜鞮伯华还没有死,天下大概就可安定了。”子路说:“我希望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他小时候聪敏好学;壮年时英勇不屈;老年时涵养高深,却能态度谦下,亲近别人。拥有了这三种品质,用以安定天下,有什么为难的呢?”子路说:“小时候聪敏好学,壮年时英勇不屈,这也罢了;可涵养有道而谦恭待人,又是亲近哪些人呢?”
孔子说:“仲由啊,这你就不知道了!我听说,以多数人攻打少数人没有不胜利的;以尊贵的身份去亲近不如自己的人,没有不得到他们尊重的。过去周公旦以冢宰摄政时,还礼贤下士,每天接见贫寒之士一百七十多人,难道能说他不是涵养有道的人吗?这是因为他希望得到贤士而为自己所用啊!怎么能说涵养有道就不必谦恭地对待天下君子呢?”
齐景公来适鲁,舍于公馆,使晏婴迎孔子。孔子至,景公问政焉。孔子答曰:“政在节财。”
公悦,又问曰:“秦穆公1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孔子曰:“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2。首拔五羖3,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景公曰:“善哉!”
注释
1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亦作秦缪公,姓嬴,名任好,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
2愉:王肃注:“愉,宜为偷。愉,苟且也。”
3五羖(gǔ):指春秋虞国大夫百里奚。晋献公灭虞后被俘,晋献公的姐姐嫁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家奴送到秦国。后百里奚逃到宛,为楚人所获,秦穆公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被委任为上大夫。羖,黑色公羊。
译文
齐景公来到鲁国,下榻在客馆,派晏婴去迎接孔子。孔子到了,齐景公向他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
齐景公很高兴,又问道:“秦穆公时秦是个很小的国家,地处偏僻而能成就霸业,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他的国家领土虽小,但他的志向却很大;位置虽然偏僻,但政治举措却正确。他行动果断,策划事情的时候尽量征求大家的意见,执法没有偏私,政令不会苟且。秦穆公首先提拔百里奚,授给他爵位,封他为上大夫,和他谈了三天话,就把政事交给他去处理。能这样做,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称霸还算少了。”
齐景公说:“讲得很好啊!”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1,远罪疾,则民寿矣。”
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 《诗》2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注释
1敦礼教:督促实行礼乐教化。《礼记·经解》:“恭俭庄敬,礼教也。”清代学者凌廷堪说:“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
2《诗》:指《诗经·大雅·泂酌》。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当中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富足,健康长寿。”
鲁哀公说:“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说:“少派劳役,减轻赋税,那么老百姓就会富足。敦行礼乐教化,让老百姓远离犯罪与疾病,百姓就会长寿。”
鲁哀公说:“我想照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因此会变得贫困。”孔子说:“ 《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好君子,如同百姓的父母’,没有孩子富足而父母却贫穷的现象啊。”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1之谓也。”
注释
1及己:亦作“反己”,反求诸己,反省自己。
译文
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告诉我说:‘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在朝廷上策划国家大事,国家就能得到治理。’您认为这种说法怎么样?”孔子说:“这么说是可以的。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憎恨他;懂得从自己这里得到的,也就懂得从别人那里也得到。所谓的‘不出家门却知道天下的事情’,其实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意思。”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1,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2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3,则官府治理。”
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4,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
注释
1列都得之:王肃注:“国之列都皆得其道。”
2主君:对一国君主的尊称。
3黜否(pǐ):罢斥佞邪小人。
4不佞:不才。
译文
孔子拜见宋国国君,国君问孔子说:“我想使国家长期共存,而且使各地城邑保有不失。我想让老百姓没有困惑,我想让士人都尽力,我想让日月正常运行,我想让圣人不请自到,我想让官府得到很好的治理,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孔子回答说:“很多大诸侯国的国君问我,却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如此全面!不过,您想得到的东西都可以得到。我听说,邻近的国家互相友好就能长期共存;国君仁爱,臣子尽忠,那么众多的城邑就都能保有;不杀无罪的人,不释放有罪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困惑;增加士人的俸禄,那么他们都会尽力为您服务;尊奉天道,敬事鬼神,那么日月就会按时运行;崇尚道,尊敬德,那么圣人就会自己前来归附;任用贤能之才,罢免无能之辈,那么官府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宋君说:“说得好啊!哪里不是这样呢!可我不才,恐怕不能做到这种程度啊。”孔子说:“这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难,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因其中有“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之言,故以“执辔” 名篇。孔子主张“以六官总治”,而六官犹如马缰绳,天子要控制好六官,“与三公为执六官,均五教,齐五法”,对官吏要“考德正法,以观治乱”,并视之为“治国之要”。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3也。君者,人也;吏者,辔4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
2023-11-01
原文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愿息而事君,可乎?”⑤“昼尔于茅”四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译文子贡向孔子问道:“我对学习感到厌倦,对道感到困惑,希望能侍奉君主而休息一下,可以吗?”遂还,息于邹⑧,作《槃操》⑨以哀之。孔子于是就返回,在邹地休息,写了首《槃操》来哀悼他们。......
2023-11-02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施政原则和鬼神观念的看法,因首章以“哀公问政于孔子”为首,故以“哀公问政”名篇。哀公1问政于孔子。注释1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谥哀。3蒲卢:德化政治。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5既廪称事:百工的工钱粮米与工作实绩相称。......
2023-11-01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