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财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即保护公民个人对自己所有财产的绝对支配性。为什么宪法财产权不包括民法财产权中的债权呢?这与宪法财产权的第一个特征是紧密相连的。宪法财产权是一项“消极人权”,是处理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关系的基本范畴,但国家和公民个人不可能发生债的关系。围绕财产,民事主体之间可以发生各种性质的民事关系,因此,民法财产权包括物权和债权——民法“财产权是一个复数名词,为一个权利束的组合”。......
2025-09-29
問題的提出與重要的文獻:儒的問題由清末章太炎先生在《原儒》一文中提出來。他對於儒、儒家和儒教重新加以考慮和估價。到了民國廿三年,胡適之先生發表《説儒》一篇文章,修正章氏的意見並加以補充,當時頗引起一部份人反對的意見。民國廿五年郭沫若發表《駁説儒》一篇文章,批評胡氏文章的根據靠不住。
以上所提的三篇文章,是今天講題中所要提到的重要文獻。儒的解釋:章氏在“原儒説”裏將儒分爲“達”、“類”、“私”三種。
(1)術士之儒——根據《説文》:儒者柔也,即術士之稱。
(2)師儒之儒——根據《周禮》,儒是以六藝教學生者。
(3)儒家之儒即孔子一派,大意謂孔子的最大志願是想把文化傳之後人。
胡適之先生認爲孔子是中國的耶穌,他根據王國維和傅斯年的研究,推演爲一個結論,説:“儒本是殷商民族的教士,以治喪相禮爲業。到了孔子,他想恢復民族大業,於是建立了一套哲學,擴大部落性的儒,而變爲剛毅進取的一派。”這一個説法很新鮮。
郭沫若先生以爲儒的出現由於貴族的没落。
我的私意認爲:(https://www.chuimin.cn)
(1)郭沫若先生的解釋比較的合適,但是胡適之先生的話也不曾完全錯。
(2)在甲骨文字與鐘鼎文字裏都没有“儒”這一字。它最早見於《論語》“女爲君子儒,毋爲小人儒”,一句話,可見春秋時即孔子以前已有“儒”這名稱。
(3)照《論語》上的解釋,儒有兩種。儒字从人需聲,从需的字都有柔軟的意思,如嬬,孺,糯等字。説“儒者柔也”,是什麽緣故呢?胡先生説:“殷朝遗民受了壓迫,所以軟。”郭先生説:“貴族到了一個社會制度解體,便逐漸崩潰,無法生活,但他們仍要撑住門面,於是一變而爲春秋時代文縐縐酸溜溜的人,以禮樂混飯吃。”
孔子是殷商的後裔,他的祖先爲政治關係由宋國逃到魯國,他的確是没落的貴族。他願不願意教書是一個問題,但事實上非教書不能過活。他的心境大概同我們現在没落的士大夫差不多,一方面感到傳授文化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感到生活的艱苦。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這可以説是教育家胸懷廣大,無所不收,但也可以説是他在做買賣,正如現在的私立學校一樣。但是無論如何,孔子是盡了他的歷史任務的,這就是:
(1)接收古代文化,傳授給後代。
(2)批判古代文化使它改進。
近人往往將孔子代表東方文化,以和西方文化比較。假使這話是對的話,我以爲西方是從分析理智出發,東方是從混合情意出發。例如《論語·鄉黨》:“厩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不字斷句)”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孔子的爲人。因爲,如果先問馬,後問人,則人反不如畜生,而問人不問馬,便不足表示儒家愛物之意。所以西方人每每是説天上的話,上帝的話;而中國人是説地上的話,人的話:這就是爲什麽中國文化可以長存的道理。
相关文章
宪法财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即保护公民个人对自己所有财产的绝对支配性。为什么宪法财产权不包括民法财产权中的债权呢?这与宪法财产权的第一个特征是紧密相连的。宪法财产权是一项“消极人权”,是处理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关系的基本范畴,但国家和公民个人不可能发生债的关系。围绕财产,民事主体之间可以发生各种性质的民事关系,因此,民法财产权包括物权和债权——民法“财产权是一个复数名词,为一个权利束的组合”。......
2025-09-29
但我也反对罗纳德·摩尔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因素可以持续存在,他还认为尽管它们在当今环境中可能会找到新的用途和表达方式,但对其起源的描述可以对欣赏它们目前的角色具有解释意义。在进行这个论证时,我谨慎地遵循了摩尔介绍的例子——景观偏好。但我怀疑,关于这种或那种艺术形式起源的故事也必须与欣赏它的目前可能是适应性的功能有关,这是一个普遍但错误的假设[276]。......
2025-09-30
水平主义又称为适应主义。因为名义收入等于一般物价水平乘以实际产出,对于任何给定的实际产出水平和相应的就业水平,名义收入增长的直接效应是物价将按比例提高。(二)卡尔多的“最后贷款人”观点卡尔多强调中央银行承担稳定金融体系的责任。在卡尔多的观点中,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作为最后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
2025-09-29
清末教育宗旨的萌芽教育宗旨植根於教育思潮,而教育思潮又植根於社會狀况;换言之,教育宗旨實爲一種意識形態之比較具體的表現。因爲社會狀况變遷不居,所以教育宗旨也無法使它具有永久性。中國現代教育宗旨可説從此萌芽。這種“中體西用論”實可視爲初期教育宗旨的雛型,而且一直影響到清朝覆亡爲止。從光緒二十四年到二十九年這六七年間,雖還没有成文規定的教育宗旨,但已經粗具雛型。......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