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这个棠荫岛,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棠荫傍晚回来后,听到这个消息,知道县太爷还会派人来抓,于是决定和小庆连夜离家出逃,躲避一阵。棠荫这件皮袄可太管用了。就在浪打船翻时,棠荫姑娘紧紧抱住小庆,裹紧那件草绿色的皮袄,一同跳入湖中。棠荫和小庆躺在皮袄中任其浮荡,好不高兴。棠荫姑娘点头称是,朝湖面一挥手,湖面当即风平浪静。为了不忘棠荫姑娘,人们把这个小岛取名为“棠荫岛”。......
2023-09-29
传统技艺奉化区省级2016年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今天我们的主题就与造纸术有关。纸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储存和交流,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将要介绍的,是造纸技术中小小的一支——棠岙纸制作技艺。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竹片、木片和绢帛上。甲骨、木片很笨重,用起来不方便;绢帛太贵,一般人用不起。大约在西汉初期,人们用大麻和苎麻造出了纸。这种早期的纸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写字。
到了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朝廷做官的蔡伦,经过长期的试验,改进了造纸方法。他用树皮、破布、破渔网等多种植物纤维做原料,加水蒸煮,捣烂成浆,再均匀地摊在细帘子上晾干,造成了一种薄薄的纸。这种纸便于写字,而且便宜,受到人们的欢迎。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这种纸世称“蔡侯纸”。
此后造纸业在中国发展起来,各地涌现出很多大大小小的造纸作坊,有官办的,更多的则是民间的。造纸所使用的原料大都是因地制宜的,所以制造的工艺各不相同,纸的品类也就很多。除蔡侯纸外,如:苔纸,亦名侧理纸,晋代越人以水苔(藻类)为原料制作;剡藤纸,晋代始产于剡县,以剡溪一带的古藤做原料;宣纸,唐代始由安徽宣州生产,原料有楮、桑、竹、麻等十数种;竹纸,浙江富阳县(富阳区)、四川夹江县唐代开始以嫩竹为原料制造。
元代奉化诗人戴表元的《剡溪集》,有数处描写奉化造纸,《答邻友近况》《剡笺送任叔宝》《采藤行》等诗作中,也均提到了造纸的原料和名称。由此推算,宋末元初之间,奉化民间已有造纸业。
奉化生产竹纸最早见于史书的为清嘉靖《奉化县图志·土产》,以及《棠溪江氏宗谱》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由棠岙村从江西引进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大堰、箭岭、董李等地也从福建引入生产技术。这些村都属山区,有终年奔流不息穿村而过的清溪,四周是漫山竹林,可为造纸业提供取之不尽的水源和原料。清代棠岙人,庠生江廷灿曾作七言古《造纸忙行》并序:“造纸……自春徂夏至秋冬四时皆有,纸盖以棠之地多山而少田也。习其劳以代耕耨,亨其利以免饥寒,虽不为农而终岁之勤劳实倍于农,此所以自养而以养君子也。予悯其忙而幸其利,因赋。”
20世纪30年代是奉化手工(竹纸)造纸业的鼎盛期,仅棠岙东江、西江、溪下3个村就有槽桶300余槽,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所产竹纸大多从萧王庙埠头落船经宁波销往各地。当时,每天从棠岙运送竹纸去萧王庙埠头的“羊角车”在沿路排成长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机制纸业不发达,棠岙的竹纸业仍十分兴旺。1951年,棠岙竹纸坊还为《浙江日报》《宁波大众》等新闻单位晒过大量新闻纸。之后的三四十年里,棠岙竹纸业时兴时衰,但总体上尚能勉强维持,一家中等规模的竹纸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能每年销售40万张防风纸。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机制纸业的猛然兴起,手工竹纸迅速受到市场挤压,手工纸坊经营难以为继,纷纷歇业。
1997年,一起偶然的事件给棠岙竹纸业带来新的生机。当时,宁波天一阁图书馆为修补破损的古籍藏书,需要一批与明代古籍纸相同的竹纸。经人介绍,该图书馆管理员来到棠岙找一位叫袁恒通的人,请他试制古籍用纸。第一批样纸生产出来后,送去南京博物馆化验,结果证明这种竹纸与古籍纸最接近,是品质最理想的纸张。
为此,天一阁图书馆一次就订购这种竹纸4万张。之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天津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古籍修补机构纷至沓来,认定袁恒通的纸制作坊为竹纸专供厂家。至此,棠岙造纸业再度兴起,并出现了江东明、傅章开、傅彦伟等一批竹纸坊。
下面,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个让棠岙竹纸业起死回生的人物,也是棠岙纸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袁恒通。
袁恒通生于1936年。1951年,当时15岁的袁恒通拜棠岙东江村人江五根为师,学习造纸技艺。1961年开始置办造纸作坊,从事个体造纸。之后,随着儿女长大成人,袁恒通把造纸技艺传授给了儿女们,儿子袁建增成了古法造纸的第二代传承人。如今,袁恒通从事造纸业已有60多个年头。这些年,他一直默默传承着这份传统手艺。
那袁恒通制作的古籍用纸究竟有什么奥秘呢?后来袁恒通老先生讲,当时他全身心投入到古籍用纸的制作中,改良和创新传统工艺,尝试配制新用料,所用配料中,除有上好的苦竹、桑树皮、棉麻等传统原料外,还采用野生猕猴桃藤、冷饭包藤、豆腐渣树叶等辅料。经上百次试验,终于试制出第一批样纸。这个竹纸跟其他纸还是有区别的,像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宣纸,它的纤维构成,在本来的结构上就有差别,毛竹本身的纤维非常的细腻、非常的柔软,既有刚性,又有韧性。
▶图25-1 袁恒通父子接受金牌导游采访
袁恒通研制的这种纸品细腻柔韧、厚薄均匀、味道苦涩、久存不蛀,非常适宜用来修复古籍和画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全国纸质类文物保护专家奚三彩,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宫爱东以及美国普利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刊主编罗南熙等专家学者,对袁恒通生产的竹纸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给袁恒通造的纸一个专属称谓——棠岙纸。
棠岙纸工艺流程大致如下。(www.chuimin.cn)
砍料。选取当年生嫩竹,一般在小满到芒种之间砍伐。这个时间的毛竹、苦竹不软不硬纤维多,是作为造纸原料的最佳采收时节。
阴料。砍下的嫩竹集中在较为平坦处成堆,并做好防晒工作。
剖料。把竹梢太嫩不能用来造纸的部分去除,裁成一样长度并去节去青,随后剖成竹片,使石灰乳液能更好地渗透入竹片内部。
腌料。将剖成片状的竹片投入生石灰池内浸沤三个月,使其析出竹液并软化。
洗料。将浸沤后的竹片取出,用清水反复漂洗,去除残留的石灰汁和杂质。
煮料。把漂洗干净的竹片放入大锅内蒸煮三昼夜,然后盖上盖子,再用文火烧煮五昼夜,使竹料充分软化。
捣料。待竹料半冷后,放在石臼中捣成泥状。
漂浆。把捣成泥状的竹料装进口袋内,反复漂洗成纸浆。
打浆。把纸浆倒入溶有梧桐树和猕猴桃枝等胶凝物的水槽中,用木棍搅拌均匀。
抄纸。抄纸是纸浆变成纸张过程中最神奇的一步。用特制的渗水帘架将纸浆抄起,一撩、一提、一掀,薄如蝉翼的竹纸便脱水而出。抄纸看着简单,学起来很难。抄纸时力量要均衡,不然纸会厚薄不均。抄纸劳动强度大,基本由男子来做,要熟练掌握至少得苦练数月。从早晨6点钟到晚上6点钟,12个小时里,一名熟练的工人可以抄800张纸。而且工人的双手一天到晚泡在纸浆水里,非常容易起水泡,多处溃烂。在冬季抄纸,不能戴手套,与水接触12小时经常生冻疮,可以说十分的辛苦。
干纸。抄好的纸倒扣在案几上,一张张叠起,待积到一定高度,再用外力将水分挤干。然后送进烘纸房里烘干。烘房不能开门,保持恒温40度。在夏季里烘纸,屋里如同蒸笼让人吃不消,藿香正气水得时刻备着以防中暑。将已挤干水分的纸逐张揭开,并贴在烘房焙墙上。一堵厚重的烘火墙上需要贴满500余张色泽润白的竹纸。只是贴纸这一个步骤就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
▶图25-2 抄纸工序
整纸。把已烘干的纸张揭下,不仅要手法麻利,还不能撕坏,全靠巧劲。剔除破损,修剪边缘后,计数打捆。
这只是简述,实际上从一棵竹子变成一张竹纸,须经选料、浸料、蒸煮、捣料、漂白、打浆、过虑、抄纸、压榨、晒纸等72道工序,整个过程长达三四个月。这样生产出来的“棠岙纸”理所当然成为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单位定为古籍修补的专用纸。《宁波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新闻网、凤凰网、天津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袁恒通及其棠岙纸的历史渊源、相关工艺、独特用处,以及传承状况做过详细的宣传报道。
近年来,随着棠岙竹纸再度声名鹊起,棠岙竹纸制作技艺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文化部门的关注。2005年,在“全球生态五百佳”之一的滕头村设立“棠岙纸制作技艺”展示馆,由造纸传人袁国安向游客讲解、展示古老的造纸艺术;2007年,“棠岙纸制作技艺”入选奉化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棠岙纸制作技艺已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袁恒通的棠岙古法造纸技艺中心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研究,并创立棠岙纸制作技艺文化园,以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在文化园里,可以让人们尤其是学生,了解和体验古老造纸工艺。更进一步,和奉化的民国文化、弥勒文化等结合,用棠岙纸生产衍生品,变成旅游文化产品,让游客带回家,不仅是阅读的书籍,还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目前,棠岙纸在市场上已拥有良好口碑。2018年6月,5000公斤棠岙纸被打包发往台湾图书馆,用于该馆的古籍修复。这是棠岙纸首次进入台湾,说明它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棠岙古法造纸技艺中心不仅是在造纸,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门技艺,让这张纸能够承载更多的历史。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提起这个棠荫岛,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棠荫傍晚回来后,听到这个消息,知道县太爷还会派人来抓,于是决定和小庆连夜离家出逃,躲避一阵。棠荫这件皮袄可太管用了。就在浪打船翻时,棠荫姑娘紧紧抱住小庆,裹紧那件草绿色的皮袄,一同跳入湖中。棠荫和小庆躺在皮袄中任其浮荡,好不高兴。棠荫姑娘点头称是,朝湖面一挥手,湖面当即风平浪静。为了不忘棠荫姑娘,人们把这个小岛取名为“棠荫岛”。......
2023-09-29
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2003年1月1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党组分工我分管科教文卫工作。并且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23-11-30
将兰州师专改设为兰州城市学院,是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甘肃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的,也是甘肃省“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学科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据统计,甘肃省现有城市建设人才23.14万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4.5万人,仅占19%,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城市化和城镇化要求。......
2023-11-30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崇尚师德、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2023-11-30
甘肃省教师教育工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甘肃省、市(州)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开展了以现代教育技术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开展了国家、省、市(州)三级骨干教师培训。因此,甘肃省高度重视该项目在本省的实践,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403远程师资教育项目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的科研项目来对待。......
2023-11-30
团结起来,扎实工作,开创甘肃省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今天就要闭幕了。当前,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建设创新型甘肃为甘肃省科技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为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政策和舆论环境。......
2023-11-30
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加快甘肃省基层文化建设发展步伐1995年8月,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率先提出了建设甘肃省农村小康文化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和《甘肃省小康文化建设规划》。与“九五”前相比,我们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增加了,但是横向比较总量偏少,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3-11-30
石碾主要用于农作物去皮、脱粒、碾粉等。石碾子有一个360度的圆形轨槽,直径在4到6米之间。一副石碾子可以说是一副雕塑作品。西岙村至今保存着4套不同的石碾,均建于清代,分别是西岙老学校石碾、老爷庙石碾、公园石碾和集福寺(寺前)石碾。西岙村的石碾共有两种形状。2008年,宁波市公布“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宁海石碾子名列其中。2012年,西岙石碾子被列入宁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