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第三节纺车旁的心曲:歌曲与小型器乐曲

第三节纺车旁的心曲:歌曲与小型器乐曲

【摘要】:谱例三十一:舒伯特歌曲《魔王》曲例三十二:舒伯特歌曲《魔王》舒伯特写有两部声乐套曲[19],《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

浪漫主义时期,小型作品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出于市民家庭对音乐的爱好和需求,促使作曲家为他们创作一些易于在家庭环境中演唱演奏的、篇幅短小、富于诗意的作品,如歌曲、钢琴曲(独奏、四手联弹)、小提琴曲以及室内乐。二是由于人们把个人情感特别是瞬间的、细腻的感触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这些短小的体裁非常恰当。

一、歌曲

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突出发展。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Schubert,1797—1828,见图8-14)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实际上在其他体裁如交响曲、室内乐领域里他也都有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个对贝多芬极为崇敬的浪漫主义早期作曲家,有着一颗异常敏感的心灵。他像当时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伟大的抱负被法国革命的失败和欧洲动荡不安的时局、黑暗的政治所摧毁,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贫穷更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的音乐没有贝多芬式的伟人气概,也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笔墨,但那浸透了伤感的诗意和满是迷惘的梦幻却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他那些短小的艺术歌曲,不论何时听到,总是会唤起听者的思绪,引起共鸣。

舒伯特的旋律样式非常多样化,与歌词内容和风格配合紧密。有些是民谣式的,朴素亲切,如《摇篮曲》、《野玫瑰》、《鳟鱼》,有些是戏剧性的,如《魔王》、《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有些是虔诚纯真的,如《圣母颂》,还有些像诗一样令人陶醉,如《水上吟》、《你是安宁》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音乐并不完全依附于歌词,而是赋予这些诗歌以新的、音乐的灵魂,音乐本身是独立完整的,因此可以被当作无词的器乐曲来演奏(这类改编曲非常多)。为了获得生动的效果,舒伯特还特别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它起着气氛渲染、情景描绘的作用,成为歌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8-14 舒伯特肖像

《小夜曲》是一首爱情歌曲,歌词是雷尔斯塔甫的诗:[18]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地飞去。

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

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

你可听见夜莺歌唱?

她向你恳请,她要用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她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

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

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

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

从歌词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的情景:月色下,一个满怀渴望的青年对着心上人的窗子唱着歌,期待幸福的会面。舒伯特让钢琴模仿吉他的音型,为悠扬的歌声轻轻地衬托,这使画面更加生动了:

谱例二十七:舒伯特歌曲《小夜曲》

曲例二十八舒伯特歌曲《小夜曲》

歌曲《鳟鱼》描绘的是这样的情景:诗人在假日里来到小河边,看到小小的鳟鱼在水里游动,感到很愉快。一个贪婪的渔夫走来,搅浑河水,钓走了鳟鱼,诗人气愤又无奈。这里的旋律轻快跳跃,钢琴伴奏形象地描绘了清亮的河水和活泼的鳟鱼,使听者有如身临其境:

谱例二十八:舒伯特歌曲《鳟鱼》开始部分

曲例二十九舒伯特歌曲《鳟鱼》开始部分

当唱到渔夫毫不留情地搅浑河水、把小鱼钓走的情景时,钢琴伴奏变得急促不安,沉重的和弦仿佛是渔夫粗鲁的动作、诗人愤恨的心情

谱例二十九:舒伯特歌曲《鳟鱼》中间段落

曲例三十:舒伯特歌曲《鳟鱼》中间段落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是为歌德长诗《浮士德》的一个场景而作的,描写陷入爱情的少女玛格丽特一边纺纱,一边期待着爱人浮士德来临的心情。她唱道:

我的心绪不宁,心事重重,我再也不能平静。

我若失去他,就会失去生命,全世界都使我悲痛。

我终日昏昏沉沉,我的神志模糊不清。

我伏在窗前等待他经过,我走出房门,盼他来临。

他举止高尚,他仪表堂堂,

他面带笑容,他目光炯炯,

他言词优雅谈笑风生,

他的拥抱,和他的亲吻!

我的心绪不宁,心事重重,我再也不能平静。

我内心焦虑,思念他,

我只想走上前,把他留住!

和他亲近,和他亲近,

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分。

我的心绪不宁,心事重重!

当唱到“他言词优雅谈笑风生,他的拥抱,和他的亲吻”时,本来一直不停旋转的纺车(伴奏声部的音型)突然停了下来,仿佛是她忘情了,完全被想象迷醉了,片刻之后她回到了现实中,缓缓地继续摇动纺车,继续倾诉心中的思念。舒伯特用音乐把玛格丽特的心情描写得细致入微。

谱例三十:舒伯特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

曲例三十一舒伯特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

《魔王》是根据歌德的叙事诗作的一出小小的“戏剧”:父亲抱着重病的孩子骑在马上往家狂奔,夜色深浓,风在耳边呼啸。高烧中孩子产生了幻觉,他听到了魔王的召唤,惊恐地向父亲求救。父亲一边安慰他,一边策马狂奔,然而在他们终于来到家门前的时候,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这里由一位歌唱家扮演四个角色:父亲、孩子、魔王以及叙述者,他们的性格都在音乐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父亲是强忍着内心的惊慌,用稳定的口吻安慰孩子。孩子不断地喊爸爸,这呼喊声越来越高(每一次都提高一个音)。魔王的声音起初是诱惑的,渐渐地变得狰狞起来,威胁的口吻令人胆战心惊。最后是叙述者的感慨。特别是加上了模仿急促马蹄声和渲染紧张情绪的钢琴伴奏,一下子就将听者带进了恐怖的夜色中。

谁在黑夜里骑马飞驰?

是一位父亲和他的男孩,

他将他爱儿搂抱在怀,

紧紧地抱着,使他温暖。

“我儿,为何这样害怕惊慌?”

“啊,父亲,你可看见魔王?

头戴着雉尾皇冠的魔王?”

“我儿,那是烟雾飘荡。”

“好孩子啊,随我来吧!

我和你一起快乐游戏;

溪边的鲜花多么美丽,(www.chuimin.cn)

我的母亲还有金缕衣。”

“啊,父亲,啊,父亲,你可听见,

那魔王低声细语在耳鬓?”

“别害怕,我的儿,请安心,

那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好孩子你可愿随我去?

我的女儿也正在等待你,

每天晚上你跟我的女儿游戏,

她唱歌又跳舞来使你欢喜。”

“啊,父亲,啊,父亲,你可看见

那魔王的女儿在黑暗里?”

“我儿,我儿,我完全看清,

那只是些柳树的灰色阴影。”

“我真爱你,你的容貌多美丽,

你要是不愿意,我就用暴力!”

“啊,父亲,啊,父亲,他已抓住我!

他使我痛苦,不能呼吸!”

父亲在战栗,他急驰如飞,

把喘息的儿子紧抱在怀里。

惊慌、疲惫,回到家里,

怀里的孩子已经死去!

谱例三十一:舒伯特歌曲《魔王》

曲例三十二:舒伯特歌曲《魔王》

舒伯特写有两部声乐套曲[19],《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主人公都是年轻的流浪汉,这个形象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被生活所抛弃、被他人不理解,无论如何努力,最后都是孑然一身,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在《美丽的磨坊姑娘》中,充满青春幻想的小伙子在一个磨坊找到了工作,爱上了磨坊主的女儿,他想尽一切办法表白爱情,但最后却看着她投入了他人的怀抱,自己只有绝望地投身于滔滔河水中。《冬之旅》则是一个被恋人抛弃的不幸者,在寒冷的冬夜踏上无望的旅程,满眼所见都是凄凉。这部套曲有24首分曲,最后一首《老艺人》是孤独的、已经走到人生尽头的作曲家心态写照:寒风中,一个老艺人摇着八音琴,用枯干的声音唱着歌,却没有一个人来听,只有野狗对着他狂吠。流浪汉走过去,对他说道:老人啊,你可要我与你同去?你可愿为我的歌来奏你的琴?

除了歌曲以外,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是第八“未完成交响曲”,之所以有这样的绰号,是因为它只有两个乐章,而不像传统那样有四个乐章。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热爱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第九交响曲也是一部成功之作,此外还有《鳟鱼》五重奏等等。

德国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马勒(Mahler,1860—1911)等作曲家在歌曲领域里也有突出的成就。舒曼最著名的是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他继承了舒伯特的写法,但更加内心化、更加细腻敏感。勃拉姆斯的歌曲有些像民歌一样淳朴,如《徒劳的小夜曲》、《妈妈,我有个愿望》,有些则非常深刻,如《我的呻吟更形低微》、《四首严肃的歌》。19世纪晚期作曲家马勒的声乐套曲是用管弦乐队伴奏的,代表作是《亡儿之歌》、《青年的魔角》等。这些作品虽然短小,但在19世纪作曲家手中,它已获得与交响曲等大型作品等同的艺术价值

二、器乐

钢琴曲在19世纪有两种类型:一是篇幅短小的乐曲,技术上不是很难,灵感十足,富于歌唱性和抒情性。这类可爱的小曲是音乐会上受欢迎的曲目,也是家庭音乐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另一类表现出演奏家对炫技的兴趣,他们在音乐会上以惊人的力度、速度和前所未有的高难度技巧令观众狂热。

19世纪在钢琴创作和演奏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首推肖邦和李斯特

肖邦(Chopin,1810—1849,见图8-15)这个名字在热爱音乐的人们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尽管他没有长篇巨著,他的音乐也只局限于钢琴这件乐器,但毫无疑问,他是我们当中很多人最最挚爱的音乐家。

20岁的时候,刚刚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的肖邦怀着满腔的乡愁,也带着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离开了亲爱的家乡,来到巴黎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以一颗赤子之心,他把祖国波兰的音乐介绍给了欧洲,人们从他那俏皮轻盈的玛祖卡舞曲中认识了波兰的美丽,也从铿锵果敢的波洛奈兹舞曲中听到了这个民族的豪情和沉重的历史。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温暖的友情,而亡国的激愤和无可排遣的孤独忧伤,是他音乐中永恒的主题。透过那些美丽的旋律,作曲家舒曼看到了肖邦精神深处的力量,他将那些动人的音乐称之为“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无论是短小如一阵疾风似的前奏曲,还是技术复杂的练习曲,无论是宁静深邃的夜曲,还是气势宏大的叙事曲、奏鸣曲,都是他内心情愫真挚的倾诉。他的音乐没有任何描绘性标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在他胸中涌动着的一切,任何时候,这些日记式、自传式的作品都会在听者心里引起深深的共鸣。

图8-15 肖邦肖像

波洛奈兹舞曲是波兰古老的舞曲体裁,强有力的节奏和挺拔的旋律具有英雄气概。在肖邦的12首波洛奈兹舞曲中,最著名的是A大调“英雄”,Op.53(“英雄”是他人根据作品气质起的绰号)。

谱例三十二:肖邦A大调“英雄”波洛奈兹(Op.53)

曲例三十三肖邦A大调英雄波洛奈兹(Op.53)

玛祖卡也是波兰的民间舞曲体裁,肖邦共写有51首,每一首都别具特色。下面是B大调(Op.7,No.1)第一段主题:

谱例三十三:肖邦B大调玛祖卡(Op.7,No.1)第一段主题

曲例三十四肖邦B大调玛祖卡(Op.7,No.1)第一段主题

中间段落的低音部分是模仿民间乐器的空五度伴奏音型,高音部分的旋律很奇特,好像是在模仿乡村提琴手拉不准的音调:

谱例三十四:肖邦B大调玛祖卡(Op.7,No.1)中段主题

曲例三十五肖邦B大调玛祖卡(Op.7,No.1)中段主题

肖邦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他使钢琴这件在发声原理上属于敲击性质的乐器像人声一样歌唱。他的演奏技巧也是非同寻常,但全都埋在了迷人的歌唱之中,不露痕迹。他的27首练习曲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又展示了各种钢琴技巧,如Op.10,No.3,旋律极美,有种忧伤的味道,据说写这首乐曲时肖邦刚刚和心爱的姑娘分离,因此人们把它称作“告别”:

谱例三十五:肖邦E大调练习曲(Op.10,No.3)

曲例三十六:肖邦E大调练习曲(Op.10,No.3)

关于李斯特,前面已经介绍了他在交响诗方面的贡献,不过他名气最大的还是在钢琴领域。与雅称“钢琴诗人”的肖邦不同,这位“钢琴大工”的音乐具有华丽的音响、眩目的技巧,他的钢琴作品通常会被当作音乐会的高潮曲目来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据说当年他的钢琴独奏会总是会引起观众的歇斯底里的热情。他最著名的钢琴曲是19首《匈牙利狂想曲》,在其中描绘了匈牙利吉卜赛人[20]歌舞场面和小乐队音响,音乐时而深沉悲壮,时而轻快旋转,时而恢宏响亮,时而晶莹剔透,充分展示了他在钢琴演技上的丰富想象力和超凡水平。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是演奏最多的。按照吉卜赛人的音乐风格,第一段是慢速深沉的,它表现出流浪民族特有的悲伤情绪:

谱例三十六: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2第一部分主要材料

曲例三十七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2第一部分主要材料

第二部分是欢快热烈的舞曲,几个材料各有特色,通过华丽的钢琴演技,使音乐听上去就像是吉卜赛姑娘绚烂的衣裙和飞转的舞姿。

谱例三十七: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2第二部分的几个主要材料:

a)

b)

c)

曲例三十八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2第二部分

除了肖邦和李斯特,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等人都创作了大量受人喜爱的钢琴小品。此外,小提琴及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精品,这里不作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