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的智慧,它和“无为而无不为”一样,是老子独特的反向思维的典型例子。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型。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却是一座装满了智慧机巧的宝库。......
2025-09-30
我们是些被文明化和世俗化了的人,社会和父母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之道。
当子女刚刚呀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要告诉他们说:“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话到嘴边要留三分”,“逢人不可露真情”。
这些为人之道即使父母不教,我们长大后也会不学而会的,因为周围的环境逼得你非如此不可。你不“话到嘴边留三分”,心中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那你就会与周围的人都闹僵,吃了几次亏自然就学了几分乖,遇事就知道打哈哈了事。
会做人在今天的真实含义就是会敷衍,待人能八面玲珑,在不同场合能随机应变,人已经比变色龙不知高明多少倍。越会做人就越世故,离自然的天性就越远。
我们怎样才能返璞归真?怎样才能找回久已失去了的自然天性?(https://www.chuimin.cn)
当然,人们不可能闭着眼睛生活,因为眼睛一睁开就能见到逢迎讨好,就能见到圆滑世故。有的人用心计和阴谋一夜变富,有的人靠吹牛拍马平步青云,叫我们如何返璞,如何归真呢?
老子同样也看到了这些现象,他认为要保持自己的天性,就要做到虽然明知圆滑的好处,自己却甘于诚实;虽然懂得谄媚会给自己带来利益,自己仍然照样挺起胸膛来做人;虽然知道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会扬名四海,自己还是坚持默默地耕耘;虽然明白富贵荣华使人羡慕和尊敬,自己却安于过一种贫贱卑微的日子;虽然也知道美味佳肴好吃,自己还是津津有味地吃粗茶淡饭。
做人应该像天空一样,虽然有不少乌云在它上面飘过,但雨过天晴,乌云散尽,它仍然还是湛蓝如洗,一尘不染。
做人又应该像白玉,不管埋在什么地方都不改变自己洁白的本性。
相关文章
“大巧若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的智慧,它和“无为而无不为”一样,是老子独特的反向思维的典型例子。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型。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却是一座装满了智慧机巧的宝库。......
2025-09-30
老子早就指出过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己的本性,“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丰美的食品使人舌不知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去偷和抢。因此高尚的人只求安饱而不逐声色,拒绝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内心安足的生活。”我们今天的生活,只知拼命攒积金钱财富,只注重动物性的满足发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财富的追逐中,都浸泡在放纵感官肉体的快乐里面。......
2025-09-30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也就是说自然与人为造作相对。河神和我们一样分不清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一天他跑去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真性情存在于内心,神采便洋溢在脸上,这就是自然。将自然的天性用于人事,侍奉父母则孝敬,对自己的祖国便忠诚。......
2025-09-30
总在提倡大公无私,就是因为有的人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假如人人都能公而忘私,那么大公无私就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品德。等到伯乐一出现,到处吹嘘自己善于养马,马的天性便遭到了破坏。木匠又站出来说:“我会削木,使弯的像钩,直的像绳。”......
2025-09-30
不过,司马迁最终还是倾向于认为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孔子还曾向他求过学。下面是关于老子的模糊肖像,只是对《史记》中老子传的临摹——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老子虽然很有学问,不过他的学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他肯定不会像今天有些学者那样,为知名度不高而苦恼,更不会为著作的署名问题,与别人上法院去打官司。......
2025-09-30
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因而,老子有时说它是“无”,这是就“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的;有时说它是“有”,这是就“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可以;说“道”是“有”,也可以。“道”是指没有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
2025-09-30
按老子的思想,这种提问的方式本身就不对,“道”不是个什么东西,也不可用语言来说明。泰清又去问无为:“你知道‘道’是什么吗?”“道”既不可寻问又不能言说,那叫人怎么把握它呢?......
2025-09-30
“所”的本意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不失掉根基就能长久——老子这句话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人既是一个自然的动物,像鱼和树一样,离不开空气、阳光、土壤,同时又是个社会动物,离不开精神的支柱和根基,这个支柱或根基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因此,我们的出路是努力找回自己的根基,找到自己的归宿,找到自己精神的支柱。......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