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勤工俭学:加强劳动观念,培养奋斗精神

勤工俭学:加强劳动观念,培养奋斗精神

【摘要】:1960年,《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了学校的勤工俭学经验,山西省“刘胡兰中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中学”先后组织代表团来学校参观。勤工俭学运动虽然增强了学校师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师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但因劳动过多,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1973年,学校成立“五七大学”。这期间,学生劳动过多,班主任和教师几乎成了“生产队长”。

1960年左右,学校创办的各种刊物。

随着全国各条战线纷纷开始“大跃进”,从1958年到1960年,学校掀起了勤工俭学的热潮,开始实行“五一一”制(每周五天上课、一天劳动、一天休息)。1958年秋,全校师生投入“大炼钢铁运动”,到青龙河奋战一百天,吸铁沙上百吨;轮流奋战青龙河滩,开沙荒地400余亩,所种大豆收获达万斤;种蔬菜30亩,学生吃菜达到自给自足。1959年,学校又建起了发电厂、米面加工厂、糖厂、化工厂、纺织厂、缝纫厂等,总收入达46590元。1960年,《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了学校的勤工俭学经验,山西省“刘胡兰中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中学”先后组织代表团来学校参观。

1961年5月,昌黎、卢龙两县分开,学校又恢复原名为“河北省卢龙县中学”。

勤工俭学运动虽然增强了学校师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师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但因劳动过多,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1962年,学校高中毕业生99名,仅有7名考入高等学校

1962年,学校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走上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轨道。从1963年至1966年,学校教学水平逐步提高。1965年,学校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8%。(www.chuimin.cn)

正当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有利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浩劫。1966年6月13日,“河北北京师院”在学校参观和实习的学生贴出了学校的第一张大字报,点燃了学校“文化大革命”的烈火。“乱箭齐发”的大字报很快贴满了校园,学校被迫停课。1968年3月,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开始“复课闹革命”。

学校先后办起了粉笔厂、再生灯泡厂、刷子厂、米面加工厂、糨糊厂等小工厂。1970年下半年,学校又在刘家营北山建了“学农基地”,组织学生轮流徒步拉练去劳动。学校学工、学农、学军的大课堂初步构建完成。1973年,学校成立“五七大学”。1976年春,学校又在六百户公社棋盘山征用土地400多亩,作为“五七大学”的学农基地。这期间,学生劳动过多,班主任和教师几乎成了“生产队长”。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卢龙,学校校舍大部分被震毁,学校被迫疏散学生授课。同年,“五七大学”从校内迁出,学校与城内“西关小学”“东关小学”合并,改为公社办七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教学仪器被各校一分而空,大操场西侧被体委占用,学校发展陷入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