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河北山海关第一中学:高考成绩名列前茅,成就斐然

河北山海关第一中学:高考成绩名列前茅,成就斐然

【摘要】:1956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山海关又成立了新的中学,校名遂改为“河北山海关第一中学”。鉴于学校校舍年久失修,多数已属危房,河北省教育厅拨款重建。1953年至1955年,学校连续三年高考升学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升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占升学人数的40%以上。从此山海关第一中学名声大震,此后,直到1966年,无论在河北省还是在全国,山海关第一中学都名气斐然。

学校改称“临榆县立山海关中学”,一直到山海关解放,这一阶段学校坐落、面积、学制、设备依然如故,但是教职员增至50余人,教学班也增加到12个班(初中8个班,高中4个班),学生达到600余人。

1948年开始,这所学校逐渐成为国民党官僚政客角逐的场所,伪临榆县县长佟化凤、国民党临榆县党部书记长李超尘、特务分子谷鹤秋、伪军官高大远曾先后兼任或担任校长(后三人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这些人无心办学,而是利用学校捞取政治资本,教师卖钟点,有课到校,无课不来,学生无心读书,校园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断壁残墙,碎石乱瓦,一片荒凉景象。

1948年11月27日,山海关解放,学校这才开始书写自己的新篇章。

1949年6月,原辽西省人民政府任命刘稚农为解放后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同年9月,学校与“山海关女中”合并,女中附设的三个简师班也一起合并过来(后又由锦州师范拨入一个班),校名改为“辽西省立山海关联合中学”,并被确定为“一定要办好”的中学。

刘稚农校长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革命”,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后为延安大学教育研究生,他担任校长以后,以老区的优良教育传统改造学校:

1951年,“辽西省立山海关联合中学”校门。

勤学运动——“深入勤学运动,结合思想教育”,要求全体教师改变旧的教育态度、教学观点,克服过去卖钟点的雇佣观点与散漫作风,逐步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同时建立集体办公制度,成立教研组,加强对教学的领导;

级任制度——树立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级任制(类似于今天的班主任负责制),选派肯于负责的教师担任各班的级任;

劳动建校——刘稚农带领师生先是拆除了东罗城的东岳庙,随后又拆除了首山的二郎庙。他发动师生把拆庙的砖瓦木料肩背人扛运回学校,修院墙、盖校舍(因为破坏文物古迹,刘稚农后来被辽西省政府通报批评)。他还创作了《劳动建校歌》:

九月里来呦,秋风凉,大家动手建学校,男女同学加油干,你搬砖来我垒墙。高三班来哟!劳动好,一班包修五丈墙,全班同学一条心,干起活来有力量。初三甲来哟!模范班,干活出力不偷懒,修好厕所又垒墙,新青团员带头干。高二同学来哟!个儿大,土筐拿得真不少,拿起筐来飞快跑,抬的砖头都没了。初二丁来哟!情绪高,劳动任务完成了,帮助三丙和二戊,团结友爱搞得好。

他又用陕北小调编了一支歌:(www.chuimin.cn)

新社会,劳动最光荣,大家齐心来建校,你拿锹来我拿镐,建设一个新学校。

……

到1952年年底,学校有教职员工53人,教学班18个(高中3个班、初中12个班、简师3个班),学生921人。

1956年,“河北山海关第一中学”校门。

1953年年初,山海关划归河北省,简师班已经毕业,于是校名改称“河北山海关中学”,同时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轨制定为四轨,初高中各3个年级,每个年级4个班。

1956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山海关又成立了新的中学,校名遂改为“河北山海关第一中学”。鉴于学校校舍年久失修,多数已属危房,河北省教育厅拨款重建。1954年在后院建教室8个,大礼堂1个。1955年在季大夫小楼院内建教室和实验室28个。1956年暑假后,校门由东街移至北街新建胡同二号。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师生充满了干劲,得当的措施、严格的管理使学校的教育质量迅速提高。1953年至1955年,学校连续三年高考升学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升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占升学人数的40%以上。从此山海关第一中学名声大震,此后,直到1966年,无论在河北省还是在全国,山海关第一中学都名气斐然。

到1966年,学校有教职工110人,教学班24个(高初中各12个,学生约1200人)。

1978年,“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