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优秀走向特色: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

优秀走向特色: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

【摘要】:研究性写作就是方法之一。所谓研究性写作,就是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个人特长进行系统建构、理论提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和主张的研究过程。前面我们说过,问题性写作是基础的教师基本能力提升途径,专题性写作则可以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研究性写作则是发现、挖掘、提炼个人特色的顶层研究方式。

有一次,我给“国培计划”班主任项目的一个高级研修班学员上课。在互动环节,一位学员发问:“王老师,你觉得对一个班主任来说,优秀与特色哪一个更重要?”我知道,这个话题用一两句话肯定说不清楚,便来了个反问:“大家觉得呢?”一时间,教室里乱作一团,两种观点交锋不断。

好在,上课之前,我就通过辅导老师对这个班级的学员情况做了了解,并且知道研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学员之间彼此已经非常熟悉。眼见争论无法分出高低,我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大家马上静了下来,直看着我,等待我的答案。

我扫视整个教室后,小声说:“在座的获得过县区级优秀班主任的请举手!”齐刷刷,教室里的人一个不落地全举起了手。示意他们放下手后,我又说:“获得过地市级优秀班主任的请举手!”三分之二的人举起了手。“省级的呢?”仍然有十几个人。“国家级的呢?”五个人举起了手。见他们狐疑不止,我顺口开了个玩笑:“咱们这个高级研修班确实高级,国家级的优秀班主任都有五个,了不起!”停顿了一下,我问:“听说咱们班里有位学员做了一个书信课程,颇有些名气,大家指一指他是谁?”几乎所有的人,一起指向了最后一排的一位老师,高声喊:“他!是他!”

“我的回答结束!”我笑着向大家拱了拱手。学员们先是一愣,随后都会心地笑了起来。一个念头从脑子里蹦了出来,我迅速在电脑上轻轻敲打,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没有特色,优秀拿什么来区分?

在各地讲课时,我经常说,人的成功有两种方式:一是雕琢,就是通过不停地改变和修正,让自己逐渐趋向于某种既定的成功标准;二是凿井,就是守住身上的某一特质,坚定地走下去,让自己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第一种成功,其实就是我们教育行政搞的各种评先树优、荣誉奖励,他们预设了一个成功的标准和数量,众多的人改变和提升自己,以期通过筛选而获得认可。这种成功,呈现的是一种金字塔体系,越往上人越少,绝大部分的人注定会成为抬托他人的基石。第二种成功,是一种特色型的成长,没有标准格式,没有名额限制,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特色,更适合草根教师的自我生长。严格地说,这两种成长都有优劣,最理想的成功方式是二者合一,在把自己雕琢到一定优秀的层面后,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倘若因各种条件限制,我们无法获得行政上的认可,那么就转而选择深凿自己的井。由此,我们说,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该学会凿自己的井。

那么,如何凿井,如何形成特色?研究性写作就是方法之一。所谓研究性写作,就是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个人特长进行系统建构、理论提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和主张的研究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问题性写作是基础的教师基本能力提升途径,专题性写作则可以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研究性写作则是发现、挖掘、提炼个人特色的顶层研究方式。

最近几年,工作相对“安逸”,我开始对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经历进行研究性反思:(www.chuimin.cn)

——我做了什么?利用一年的时间,我整理了自己十几年来写的700多万字的教育叙事,形成了系列书稿。这应该是我教育经历中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我擅长做什么?用了半年的时间,我仔细梳理了个人在班级管理和学校德育方面的实践。我发现,自己一直在用叙事的方式对个人、学生、班级和学校管理进行叙事化的改造。这应该就是我目前最为擅长的领域。

——我更适合做什么?叙事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反思之后,我确定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而这其中,叙事德育应该是我的主要努力方向。

由此,我的教育写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教育叙事”转向了“叙事教育”,写作的方向和理念更侧重于叙事德育的研究性写作和创新。

我在回答各种媒体的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价值,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而在于它对你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了多少、改变了多少。”对我个人来说,因其他能力有限,一直无法让自己变得优秀,只能凭借自己喜欢、擅长、坚持已久的叙事写作,进行寂寞的自我凿井。在历经问题性写作的磨砺,专题性写作的蜕变之后,我开始朝向教育研究的领域,一路前行。

这是我能做的,也是所有一线教师都能够去尝试的一种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