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是全校唯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全员参与的一种德育活动,为什么不能成为校长们发挥影响力的一个机会呢?国旗下讲话,必定是校长发挥教育影响的理想阵地。由此可见,国旗下讲话完全可以开发成一门校本课程,并由校长亲自开发实施。但要谨记的一点是:国旗下讲话,不仅仅是讲话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门课程,是一种课堂,专属于校长的课程和课堂。......
2023-10-25
有一次,我给“国培计划”班主任项目的一个高级研修班学员上课。在互动环节,一位学员发问:“王老师,你觉得对一个班主任来说,优秀与特色哪一个更重要?”我知道,这个话题用一两句话肯定说不清楚,便来了个反问:“大家觉得呢?”一时间,教室里乱作一团,两种观点交锋不断。
好在,上课之前,我就通过辅导老师对这个班级的学员情况做了了解,并且知道研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学员之间彼此已经非常熟悉。眼见争论无法分出高低,我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大家马上静了下来,直看着我,等待我的答案。
我扫视整个教室后,小声说:“在座的获得过县区级优秀班主任的请举手!”齐刷刷,教室里的人一个不落地全举起了手。示意他们放下手后,我又说:“获得过地市级优秀班主任的请举手!”三分之二的人举起了手。“省级的呢?”仍然有十几个人。“国家级的呢?”五个人举起了手。见他们狐疑不止,我顺口开了个玩笑:“咱们这个高级研修班确实高级,国家级的优秀班主任都有五个,了不起!”停顿了一下,我问:“听说咱们班里有位学员做了一个书信课程,颇有些名气,大家指一指他是谁?”几乎所有的人,一起指向了最后一排的一位老师,高声喊:“他!是他!”
“我的回答结束!”我笑着向大家拱了拱手。学员们先是一愣,随后都会心地笑了起来。一个念头从脑子里蹦了出来,我迅速在电脑上轻轻敲打,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没有特色,优秀拿什么来区分?
在各地讲课时,我经常说,人的成功有两种方式:一是雕琢,就是通过不停地改变和修正,让自己逐渐趋向于某种既定的成功标准;二是凿井,就是守住身上的某一特质,坚定地走下去,让自己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第一种成功,其实就是我们教育行政搞的各种评先树优、荣誉奖励,他们预设了一个成功的标准和数量,众多的人改变和提升自己,以期通过筛选而获得认可。这种成功,呈现的是一种金字塔体系,越往上人越少,绝大部分的人注定会成为抬托他人的基石。第二种成功,是一种特色型的成长,没有标准格式,没有名额限制,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特色,更适合草根教师的自我生长。严格地说,这两种成长都有优劣,最理想的成功方式是二者合一,在把自己雕琢到一定优秀的层面后,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倘若因各种条件限制,我们无法获得行政上的认可,那么就转而选择深凿自己的井。由此,我们说,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该学会凿自己的井。
那么,如何凿井,如何形成特色?研究性写作就是方法之一。所谓研究性写作,就是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个人特长进行系统建构、理论提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和主张的研究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问题性写作是基础的教师基本能力提升途径,专题性写作则可以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研究性写作则是发现、挖掘、提炼个人特色的顶层研究方式。
最近几年,工作相对“安逸”,我开始对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经历进行研究性反思:(www.chuimin.cn)
——我做了什么?利用一年的时间,我整理了自己十几年来写的700多万字的教育叙事,形成了系列书稿。这应该是我教育经历中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我擅长做什么?用了半年的时间,我仔细梳理了个人在班级管理和学校德育方面的实践。我发现,自己一直在用叙事的方式对个人、学生、班级和学校管理进行叙事化的改造。这应该就是我目前最为擅长的领域。
——我更适合做什么?叙事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反思之后,我确定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而这其中,叙事德育应该是我的主要努力方向。
由此,我的教育写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教育叙事”转向了“叙事教育”,写作的方向和理念更侧重于叙事德育的研究性写作和创新。
我在回答各种媒体的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价值,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而在于它对你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了多少、改变了多少。”对我个人来说,因其他能力有限,一直无法让自己变得优秀,只能凭借自己喜欢、擅长、坚持已久的叙事写作,进行寂寞的自我凿井。在历经问题性写作的磨砺,专题性写作的蜕变之后,我开始朝向教育研究的领域,一路前行。
这是我能做的,也是所有一线教师都能够去尝试的一种成长路径。
有关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的文章
国旗下讲话是全校唯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全员参与的一种德育活动,为什么不能成为校长们发挥影响力的一个机会呢?国旗下讲话,必定是校长发挥教育影响的理想阵地。由此可见,国旗下讲话完全可以开发成一门校本课程,并由校长亲自开发实施。但要谨记的一点是:国旗下讲话,不仅仅是讲话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门课程,是一种课堂,专属于校长的课程和课堂。......
2023-10-25
前些天,我参加了某学校为一个普通老师张卉举办的个人教学成果展示会。作为会议主角的张老师,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头衔,也不是多高级别的特级名师。而张卉老师给我的最大感动就在于,她是一个懂得瞻前顾后的老师。这也是绝大多数教师无法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无法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无法获得真正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此,一个能够只管栽树不看收获的教师就显得难能可贵,其教育境界与勇气都值得推崇。......
2023-10-25
班主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爱心、奉献和责任也成为第一次全国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的关键词。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爱和奉献一度成为衡量班主任工作的标准,也是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的一条行为准则,无私奉献、大爱无疆是班主任群体的精神要求。......
2023-10-25
至今天,王老师的“把我写给你看”系列已经写到了第20篇。从文章里,很容易可以看出王老师自我反思后带给学生的影响,以及班级里发生的可喜变化。按照王老师的说法,原来他的班级管理很“硬”,现在很“软”,但效果很好。这应该是对王老师系列写作的最好回应。在随后的QQ交流中,王老师一再强调,并不是一两个学生发生了改变,而是一群学生在改变着班级。这自然是叙事的力量。......
2023-10-25
适时转身,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专题性的写作任务代替零散的写作训练,激发了教师写作的动力。专题性写作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纵深反思写作,逐层递进地步步深入,使整个写作具有了任务驱动的可能性。几年前,我曾经针对班里的一个“问题女生”进行过专题性写作,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写出了七十多篇文章。由此,无论是从教师写作技能来说,还是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专题性写作无疑都是一种有深度的写作。......
2023-10-25
此时,我把它拿过来作为本书的题目,是因为“推开另一扇窗”所表达的,也是教师成长所要遵循的一种理念。玛丽亚牵着小男孩的手来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并获得了成功。对于教师来说,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方向,自觉、自主地为之而努力,争取一种自我的成长与成功,无疑就是推开了适合自己的那扇窗子。无疑,这是推开另一扇窗后,生命的一种最好姿态。......
2023-10-25
《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一书开篇用的小标题很有意思,是南非纳塔尔北部部落的问候语,中文意为“我看见你了”。那里的人们见面最常说“我看见你了”,对方则用“我在这儿”来回应。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成为夫妻,是从相知开始的,相知才可能相爱。幸福的婚姻来自相爱,幸福的职业也来自相爱。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去认识她,真心地爱她,包容她,与她一起成长,和她谈一辈子的恋爱。......
2023-10-25
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其实,这位老师的困惑很像故事里的情景,“土拨鼠”原本是最初的目标,但因为一只偶然跳出来的“兔子”竟然被忘记了。于是,他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了追逐“兔子”上,写作的目的也慢慢与“兔子”建立了关系,以致最终忘记了自己写作的“土拨鼠”——喜欢。......
2023-10-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