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在宗教上做文章,或曲解宗教的教义,或促使宗教的生活化、社会化,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用宗教教法加以判断,企图假借宗教教义之名,通过“泛清真化”控制信教民众的一切言行,约束人们的思想,制造极端宗教氛围,从而使宗教为其所用,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同时借“不清真”之名排斥、干预他人的世俗生活。......
2025-09-29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
仲弓担任季氏的家臣,向孔子问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给办事人员做表率,原谅别人的小过失,选用优秀人才。”仲弓说:“怎样去发现优秀人才并将他们提拔出来呢?”孔子说:“提拔你所了解的人。你所不了解的人,别人难道会埋没他们吗?”
【赏析】
本节仍是阐述孔子的为政之道。这里谈到了为政之道不仅在于选拔优秀的人才,还在于宽容待人。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卫君等您去治理国家,您将从哪里着手呢?”孔子说:“首先要纠正混乱的名称吧!”子路说:“您竟迂腐到这个地步吗!为什么要去纠正呢?”孔子说:“你太粗鲁了,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一般采取保留态度。如果名分混乱,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能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就建立不起来;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失措。所以君子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言之成理,而顺理成章的话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他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赏析】
本节孔子阐述了其“正名”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名分混乱,孔子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正名”,“名正”则“言顺”。也就是说,要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放鲰知德 夫子适卫,使巫马期观宓子贱之政。期入单父封,见夜渔者舍小取大,问其故。渔者曰:“吾大夫欲长之。”返告曰:“宓子贱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傍。”夫子曰:“尝告之曰:‘诚于此者刑于彼。’”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比不上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比不上老菜农。”樊迟出去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如果在上位者讲究礼制,就不会有百姓不尊敬他;如果在上位者讲究道义,就不会有百姓不服从他;如果在上位者讲究诚信,就不会有百姓敢不讲真话。能做到这样子,其他地方的百姓就都会背着襁褓中的儿女来归附,哪里用自己种庄稼?”
【赏析】
孔子认为,居上位者只需要注重礼、义、信就足够了,他希望他的学生们能学一些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作为君子应该重在修养品德,应志存高远。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穆公霸 齐景公与晏婴适鲁,问曰:“昔秦穆公国小处僻,其霸何也?”孔子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景公悦。
【译文】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把政事交给他治理,却不能把事办成;派他出使外国,却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和酬酢;即使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赏析】
本节是强调学习不可死记硬背,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强调文以致用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者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赏析】
这里孔子强调了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假如自己行为端正了,那么治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行为不端正,又怎能端正别人呢?”
【赏析】
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传,管理者应当身体力行,正人先正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https://www.chuimin.cn)
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言语不可能像这样起作用。不过,人们常说:‘做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假如知道做君主的艰难,岂不近似于一句话使国家兴盛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言语不可能像这样起作用。不过,人们常说:‘我做国君没有什么快乐,只是我说什么都没人敢违抗我。’假如说的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假如说的不对而没有人违抗,岂不近似于一句话而使国家灭亡吗?”
诛少正卯 鲁定公十一年,孔子由大司寇摄行相事,七日诛乱政大夫少正卯于两观之下。子贡问其故,孔子曰:“天下有大恶五,窃盗不与焉。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者有一,不免君子之诛。少正卯兼有之,故不可赦也。”
【赏析】
这段话是孔子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多采纳臣子的谏言,不要片面树立权威,权力是地位,但更是一种责任。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担任莒父邑宰,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不可贪图速成,不可只顾小利。贪图速成反而达不到目标;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赏析】
本节孔子教导子夏凡事都要循序渐进,为政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小利,应该要有远大的目光和长远的发展计划。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平时态度端正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这几种品德,即使到了夷狄之国,也是不能废弃的。”
【赏析】
孔子认为,端正庄重的生活态度、严谨的处事方法及真诚的待人方式,是任何一个正直的君子都应该遵守的准则。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过发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从而达到和谐,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赏析】
孔子认为,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气氛,但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必在具体问题上苟同于人,不必人云亦云;而小人则是以利为先,惯于迎合、附和别人,表面上与人和谐,实则内心并不是和谐友善的。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整个乡里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就此说他好。”子贡又问:“整个乡里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能就此说他坏。最好是整个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整个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赏析】
本节孔子指出不能简单地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讨他喜欢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他会衡量各人的才能去分配工作。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讨他喜欢却很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他会喜欢的,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他对人却求全责备,百般为难。”
【赏析】
孔子指出君子奉行忠诚、宽恕的理念,用人所长、宽人所短;而小人嫉妒他人之才,非人所短,倚仗权势苛求完备。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质朴、慎于言语,具备这四种品质的人接近于仁。”
【赏析】
这里孔子阐述了仁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无欲则刚,果敢刚毅,质朴则木,慎言则讷,有了这四种品德,差不多就可以被称为仁者了。
相关文章
“三股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在宗教上做文章,或曲解宗教的教义,或促使宗教的生活化、社会化,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用宗教教法加以判断,企图假借宗教教义之名,通过“泛清真化”控制信教民众的一切言行,约束人们的思想,制造极端宗教氛围,从而使宗教为其所用,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同时借“不清真”之名排斥、干预他人的世俗生活。......
2025-09-29
通过知识产权法对知识进行产权分配能够增加社会中间阶层的收入[88],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知识产权法的知识分配功能对社会秩序的作用,进而为政治统治提供了稳定基石。知识产权法对知识的分配能力不仅体现了政治统治的欲望何在,更体现了政治体制的科学性与否。......
2025-09-29
清代的历代皇帝则运用了“明辨满汉”“满汉有别”的政策,力求保存“满洲根本”,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实施“满汉一家”的文化政策。“满洲乃国家根本”的特殊地位与“八旗子弟人尽为兵”的身份特点,主要是通过清朝“旗民分治”的控制手法来加以体现的。“旗民分治”的本质就是在推行“首崇满洲”“满汉有别”,这是维持清朝政治伦理的重要措施。[69]界城的不断重建也意味着“首崇满洲”以及“满汉有别”政策的延续。......
2025-09-30
要求青年学生讲究公德,意在使之成为一名真正有教养的、高尚的人。其实发达国家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但人家的队确实比我们排得好。2.遵守秩序青年学生在公共场所,一定要养成排队的良好习惯。2.尊重妇女妇女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影响,妇女的地位直到今天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2025-09-29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从甲骨文资料看得出来,商人的记数系统已经很发达了。有学者主张这份世系表,是武丁时改革、整理后的结果。由此,张光直先生提出了他的新主张——庙号代表的是不同的宗族群,而在商人的统治中,是由两个统治集团轮流执政的。在祭祀时,两个隔代集团各据左右,是很清楚的二元组织形式。张光直先生认为,商人的组织中,也有类似的二元安排。20世纪中叶,二元组织和二元社会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2025-09-30
显然,三界是由高到低排列的三个圈层,上层的神祇是神圣的统治者,中层的人类是平凡的被统治者,下层的妖魔则是被压制、排斥的危险势力,构成一种形而上的、结构化的权力秩序。在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许多影片通过人物的形塑和情节的安排,对三界这一传统的权力秩序进行了解构。其一,影片对位居天界的神的形象进行了重塑。其二,影片在叙事中打破“天条”和“天命”的规则,通过各种“僭越”行为,突破现有权力秩序。......
2025-09-29
比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带手机进课室等,这样的课堂常规让学生感到师生是平等的,一切规则都是为了使师生共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课堂管理的行为多是围绕预防和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来进行,教师多是处于被动防御地位,而不是通过积极主动的管理活动去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探究,实现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
2025-09-29
为维持窑炉良好的运行状态,延长窑炉及附属设备的使用寿命,必须做好窑炉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车轮磨损严重的应该更换。一般抽出热风温度不宜超过其额定工作温度,以免引起风机金属部件变形。......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