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VR沉浸感带来的伦理困境|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

VR沉浸感带来的伦理困境|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

【摘要】: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相比,VR技术旨在让受众产生一种“沉浸感”,传播内容也由信息和观点的直接阐述变成基于感官共情作用的新闻互动体验。正是由于VR新闻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客观摹写,因此对需要进行舆论引导题材的新闻报道,无字幕呈现会造成阅读意义的模糊,存在新闻价值观被高沉浸化感官所取代的风险。

“沉浸”是描述一种不间断、全神贯注精神状态的发展过程,是与生理的感知行为交互作用的沉浸化,逐步获取的心理满足感,忽略不相关的知觉感受,达到专注、依恋沉浸感受的认知过程。VR全新的时空观给新闻传播活动带来结构性变迁,建构新型媒介环境,变革了人类信息的沟通方式。这在新闻叙事方式上极易引发新闻伦理失范现象。

1.新闻生产逻辑中偏重新闻沉浸体验价值

新闻传播活动归根结底是信息传播,因此新闻价值的关键是基于客观真实新闻中人与事件关系的基础之上,对隐藏其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进行提炼、发掘。VR新闻使用20秒到30秒长镜头,这是因为:一方面,VR新闻展现的是立体关系,并非二维关系,需要更长时间向四周观看;另一方面,VR新闻依靠充分调动受众视觉感官产生“临场感”,使受众在理解新闻内容的同时参与到叙事体系中,实现新闻叙事文本建构和传播活动,若频繁切换镜头,受众感官易发生错位导致“沉浸感”大幅削弱。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相比,VR技术旨在让受众产生一种“沉浸感”,传播内容也由信息和观点的直接阐述变成基于感官共情作用的新闻互动体验。新闻媒体用360度虚拟场景逼真“还原”新闻事件现场,不断强化受众在第一人称视角和感官上的沉浸体验。

此时不难发现,VR新闻生产的核心诉求在于“体验价值”,是传统新闻价值意义上的“附加价值”,因此,这时VR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在新闻生产逻辑上的使用与传统新闻价值追求几乎彻底断裂。若受众不具备较高媒介素养和全面辨析事件的能力,极易被虚拟情境的幻影所迷惑,影响其对新闻事件的客观评价。(www.chuimin.cn)

2.“图式”符号暧昧性阻碍新闻价值传达

可视化信息作为“热媒介”与受众具有“强链接”关系,是受众在进行新闻价值判断时,极易再次被提取出的信息元素。VR新闻因承载着丰富的意义符号,旨在为受众提供沉浸化体验,被新闻界重视。在对此类信息进行解读,判断符号思维意义方向时,受众往往依据视觉语法规则和叙事表达中修辞性转向把握新闻价值。首先,对主要诉诸情感体验的VR新闻信息进行价值评判时,其舆论表达也将侧重于共情体验之下的情绪化信息;其次,“热媒介”符号信息在受众头脑中的翻译解码,会因受众的不同媒介素养层次与各自社会体验差异,呈现不同意义;再次,泛传播时代下对信息接收者而言,如何判断该信息是否值得持续关注以及持续关注的程度,直接影响沉浸式新闻价值意义的传达;最后,VR技术“图式”符号沉浸性表达,其盲目性、单一化图式思维将会取代文字符号的逻辑思维,进一步削弱受众对VR新闻信息的理解能力。正是由于VR新闻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客观摹写,因此对需要进行舆论引导题材的新闻报道,无字幕呈现会造成阅读意义的模糊,存在新闻价值观被高沉浸化感官所取代的风险。新闻阅读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处理保持“强链接”状态下“热媒介”传递的新闻信息,受众不仅在观看中同步理解信息,新闻阅读行为自身同时也包含着受众的情感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而存在,并同时影响新闻价值传达。据此,VR媒介仍需重视保持传统媒介阅读优势,在新闻价值体现与艺术化呈现磨合中继续探索适用于VR新闻的镜头语言,凸显新闻阅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