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为新闻实践提供多源信息融合的动态视景和智能交互体验的资源优势,但也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因此,VR可作为更具人文情怀的媒介被新闻报道所利用,真实呈现边缘人和某些亚文化群体的故事,这是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无法满足的。因此,VR技术应用能为受众提供更为深刻的新闻阅读体验,但同时会带来被“共情效应”遮蔽的严肃的新闻伦理问题。如何发挥VR技术优势,规避该技术所带来的伦理困境,成为业界和学界亟须回答的问题。......
2023-10-20
“沉浸”是描述一种不间断、全神贯注精神状态的发展过程,是与生理的感知行为交互作用的沉浸化,逐步获取的心理满足感,忽略不相关的知觉感受,达到专注、依恋沉浸感受的认知过程。VR全新的时空观给新闻传播活动带来结构性变迁,建构新型媒介环境,变革了人类信息的沟通方式。这在新闻叙事方式上极易引发新闻伦理失范现象。
1.新闻生产逻辑中偏重新闻沉浸体验价值
新闻传播活动归根结底是信息传播,因此新闻价值的关键是基于客观真实新闻中人与事件关系的基础之上,对隐藏其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进行提炼、发掘。VR新闻使用20秒到30秒长镜头,这是因为:一方面,VR新闻展现的是立体关系,并非二维关系,需要更长时间向四周观看;另一方面,VR新闻依靠充分调动受众视觉感官产生“临场感”,使受众在理解新闻内容的同时参与到叙事体系中,实现新闻叙事文本建构和传播活动,若频繁切换镜头,受众感官易发生错位导致“沉浸感”大幅削弱。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相比,VR技术旨在让受众产生一种“沉浸感”,传播内容也由信息和观点的直接阐述变成基于感官共情作用的新闻互动体验。新闻媒体用360度虚拟场景逼真“还原”新闻事件现场,不断强化受众在第一人称视角和感官上的沉浸体验。
此时不难发现,VR新闻生产的核心诉求在于“体验价值”,是传统新闻价值意义上的“附加价值”,因此,这时VR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在新闻生产逻辑上的使用与传统新闻价值追求几乎彻底断裂。若受众不具备较高媒介素养和全面辨析事件的能力,极易被虚拟情境的幻影所迷惑,影响其对新闻事件的客观评价。(www.chuimin.cn)
2.“图式”符号暧昧性阻碍新闻价值传达
可视化信息作为“热媒介”与受众具有“强链接”关系,是受众在进行新闻价值判断时,极易再次被提取出的信息元素。VR新闻因承载着丰富的意义符号,旨在为受众提供沉浸化体验,被新闻界重视。在对此类信息进行解读,判断符号思维意义方向时,受众往往依据视觉语法规则和叙事表达中修辞性转向把握新闻价值。首先,对主要诉诸情感体验的VR新闻信息进行价值评判时,其舆论表达也将侧重于共情体验之下的情绪化信息;其次,“热媒介”符号信息在受众头脑中的翻译解码,会因受众的不同媒介素养层次与各自社会体验差异,呈现不同意义;再次,泛传播时代下对信息接收者而言,如何判断该信息是否值得持续关注以及持续关注的程度,直接影响沉浸式新闻价值意义的传达;最后,VR技术“图式”符号沉浸性表达,其盲目性、单一化图式思维将会取代文字符号的逻辑思维,进一步削弱受众对VR新闻信息的理解能力。正是由于VR新闻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客观摹写,因此对需要进行舆论引导题材的新闻报道,无字幕呈现会造成阅读意义的模糊,存在新闻价值观被高沉浸化感官所取代的风险。新闻阅读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处理保持“强链接”状态下“热媒介”传递的新闻信息,受众不仅在观看中同步理解信息,新闻阅读行为自身同时也包含着受众的情感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而存在,并同时影响新闻价值传达。据此,VR媒介仍需重视保持传统媒介阅读优势,在新闻价值体现与艺术化呈现磨合中继续探索适用于VR新闻的镜头语言,凸显新闻阅读意义。
有关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的文章
VR技术为新闻实践提供多源信息融合的动态视景和智能交互体验的资源优势,但也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因此,VR可作为更具人文情怀的媒介被新闻报道所利用,真实呈现边缘人和某些亚文化群体的故事,这是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无法满足的。因此,VR技术应用能为受众提供更为深刻的新闻阅读体验,但同时会带来被“共情效应”遮蔽的严肃的新闻伦理问题。如何发挥VR技术优势,规避该技术所带来的伦理困境,成为业界和学界亟须回答的问题。......
2023-10-20
本课程注重过程考核和同学们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采用结构化评分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关于课堂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小组成果为打分依据,每组成员得分相同,但奖勤罚懒。通过以上几种举措,同学们的学习不再单纯是期末完成一次考核,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一学期的持续学习,并且不分课堂内外。......
2023-10-20
我们无法提供一个完全没有新闻侵权行为的网络传播环境,那我们就应该引导受众用正确的态度和眼光对待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侵权现象,提高自身的抵御力,在面对新闻传播中的侵权现象时勇于第一时间站出来揭露和批评。有效的监督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新闻侵权事件的出现,减小新闻侵权对当事人所造成的损害。真实的新闻信息无疑是对新闻侵权现象最好的回击。只有反馈的中立和客观,才能减少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2023-10-20
[13]作为一档节目,《中国有嘻哈》的嘻哈风格是被“消毒”和收编过的。这些形式使追求反叛和真实的嘻哈沦为纯粹的表演形式。总的来说,《中国有嘻哈》借由商业资本的收编,使得嘻哈亚文化的表面符号由独特变为泛在,并通过节目的形式及周边商品体现出来。节目组为了迎合大多数受众作出的软化,已经使其失去嘻哈原有的锋芒。......
2023-10-20
媒体智能传播应该走向人机共生,以伦理为先导的方式促进媒体未来发展;赋予智能机器人有限法律人格,逐步建立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法规;设计顶层规章制度,完善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政策体系。人工智能技术使媒体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演进到智能传播阶段。......
2023-10-20
2004年6月出版的《粉丝经济》一书提出:“粉丝经济”是基于粉丝参与的品牌社群,在其信任关系之上的社会资本平台和商业经营行为。因此,粉丝经济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经济形态,概括起来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裂变性。粉丝经济是典型的符号性、增值性消费,消费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品本身,更是被关注的偶像或品牌带来的情感上、意义上的满足。......
2023-10-20
三是拓展产业边界,跳出传媒业,在更大产业范围内整合资源,推进共享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激活更大范围的人与物协调发展的潜能,传媒与其他产业资源合作共享,不仅能促进传媒产业经济做大做强,同时能提升相关服务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协同高效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增加社会总剩余价值,从根本上促进实体经济内涵式提升、集约化发展、完美地对接虚拟经济。......
2023-10-20
道德惩罚是惩罚的一种,指因违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而招致的惩罚。道德权利的广泛性似乎意味着道德惩罚可以将任何权利纳入管辖和打击的范围。这样的惩罚虽然以对悖德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区分为前提,但却是对法律惩罚的模拟和替代。这暗示着道德审判的参与者不仅进行道德评价,通过道德评价进行道德惩罚,而且还希望在无法诉诸国家强制力的情况下获得法律惩罚的强制效果。媒介道德审判的道德惩罚......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