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国有经济改组需调整分配结构

中国国有经济改组需调整分配结构

【摘要】:中国也遇到类似情况,中国改革重点应调整分配结构,让有钱的地区、有钱的人拿出点钱来,帮助穷的地区、穷的人,协调了就可避免几年一次的生产过剩危机。因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发展中都存在两种差距,一种是本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国家间的差距,另一种是国内各地区、各阶层间的差距。在管理与改革的关系中改革是前提。

经济学界就如何改革,有一场热烈的讨论,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三种不同的思路。第一种是调整分配结构思路。经济学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发生几年一次的生产过剩危机,是因为受深刻的市场矛盾影响,使得少数人有钱、多数人没钱。中国也遇到类似情况,中国改革重点应调整分配结构,让有钱的地区、有钱的人拿出点钱来,帮助穷的地区、穷的人,协调了就可避免几年一次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思路不能讲完全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思路是不正确的。因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发展中都存在两种差距,一种是本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国家间的差距,另一种是国内各地区、各阶层间的差距。两种差距同时存在,但谁也不能把两种差距同时消除,正确的是把重点放在消除第一种差距上。我们已错过60年代、70年代的多次机会,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同时,应协调第二种差距。第二种是集中中央财力思路。目前,我国要办成几件大事,如开发大西部、发展高科技及农村扶贫等,件件事都要有财力支持。经济学界一些人主张将财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有了钱就可以办成几件大事。这种看法也不是全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改革的思路同样是不正确的。这里有一比喻:水库要有水,关键是上游必须有水,上游如同企业,只有企业有水,水才会流进水库,下游也就会有水,文化、教育等是下游。现在是上游没有水。另外,若采用集中中央财力的方法,还会挫伤地方的积极性,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积极性,这样会形成沿海与内地两败俱伤的后果。第三种是民间资本介入与加速国企改革思路。目前老百姓并不是没有钱,而是老百姓找不到合理的、可靠的投资渠道。若我们能动员老百姓拿出钱来,投资到各种领域。同时,加速国企改革,转换企业体制,使资金到位,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组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这样改革就能实现。

按调整分配结构思路,若外商进来,我国企业可能会被各个击破;第二种思路是集中中央财力,用国家财产去扶植几个集团,但有些集团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抵挡不住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思路是第三种,民间资本介入各个领域,对内先开放,各行各业改革,并加速企业改革,转换企业体制,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组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改革有利益导向与危机导向的问题。前者是通过改革使企业得到发展、得到盈利,看到企业潜在的利益;后者是只要企业过得去,就不会想到改革,一直到企业发生危机、困难重重,才想到改革。

现在国营企业大多数是危机导向,不是利益导向。如有的大型国营企业,80年代红红火火,但那是特殊政策的产物,不可能推广。80年代以至90年代都错过了改革的最好时机,现在改革是危机导向,若80年代开始改革,远不会是今天的样子。(www.chuimin.cn)

企业为什么大多数是危机导向而不是利益导向,这不是领导有没有眼光的问题,而是由领导利害得失的不对称造成的。改革本身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困难,如果改革出现了问题,就会受到指责,说你多事,这么好的企业还要改革,于是能不改就不改。

在管理与改革的关系中改革是前提。管理是永恒的,但改革是前提,管理替代不了改革。有些企业没有改革,或没有大改革,靠加强管理或其他原因搞得也不错,但红红火火时间不会太长。管理替代不了改革,改革是前提,企业只有走改革之路,才能生存,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