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究合唱指挥技巧与艺术思维

探究合唱指挥技巧与艺术思维

【摘要】:指挥表演艺术作为一种对音乐的提示与引导,这种特殊的表演美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指挥表演艺术却是一个例外,指挥表演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能够充分吸收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精华,并将这些精华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使得指挥表演艺术具有了别样的魅力。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指挥者与演员对艺术的分析路径是基本相同的。

(一)指挥表演艺术的特殊性

指挥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不同,指挥表演艺术的表演主体对象并不是观众,而是乐队的演奏者或者是合唱团的合唱者。“先导性”是指挥表演艺术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指指挥表演始终走在音乐的前面,以舞蹈表演为例,指挥表演艺术与舞蹈表演艺术自身均属于无声性的表演,但二者都与音乐相关,只不过舞蹈是始终走在音乐之后的,也就是说,舞蹈强调的是要“跟随音乐翩翩起舞”,但指挥表演艺术则与舞蹈表演艺术有很大的不同,指挥表演艺术要求要时刻走在音乐的前面,即我们所说的“先导性”。从两个艺术门类与音乐的关系来看,舞蹈是一种表现音乐的艺术,而指挥则是一种引导音乐的艺术,舞蹈表演艺术始终处在被动状态,而指挥表演艺术则始终处在主动状态之中,这是舞蹈表演艺术与指挥表演艺术在本质上的不同。指挥表演艺术作为一种对音乐的提示与引导,这种特殊的表演美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指挥表演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与演奏者或演唱者一起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作品与演唱演奏者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这种方式,引导演唱者或演奏将音乐完美地演绎出来。因此我们说,指挥表演艺术的受众并不是坐在台下的观众,而是在舞台上演奏或演唱的人,这也是指挥表演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门类最鲜明的不同之处,指挥表演艺术的这种特性主要是由音乐的听觉属性来决定的。

在表演的过程中,指挥者始终出现在舞台上的中心位置,且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指挥者在舞台上的位置都是恒定不变的,因此指挥者的一举一动都是观众眼中的焦点。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观众在获得听觉审美之后,就会产生视觉上的审美需求,这种审美需求会逐渐演变为一种审美期待,就合唱指挥这一艺术门类而言,观众会将这种心理上期待指挥这一动态的形成与音乐融为一体,成为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表演者,指挥者仿佛就是音乐的本体显现。在这种心理期待的影响下,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获得了最佳的审美享受,这即是指挥表演美学的真谛所在。

事实上,在舞台上,不管是乐器演奏者还是声乐演唱者,其调度与表演区都是在一定的区域与范围内进行的,指挥表演艺术也同样如此,但相比于其他演唱者或演奏者,指挥者的活动范围更小,仅仅被限定在一平方米之内,而只能做两只手臂的动作,而正是在这有限的空间中,指挥者开启了自己无限的创造力,这是指挥表演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

(二)指挥表演艺术与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19世纪时期,逐渐形成了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分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以及梅兰芳表演体系,三大表演体系各有各的表演理论与表演方法,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表演艺术的发展。指挥表演艺术兼容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对此展开分析。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斯特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由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而成的一套表演理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核心是要求演员必须将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规定情景中去,在表演的过程中强调情感表达,演员的情感甚至要超越理性,在表演中占据主要地位。斯塔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属于“体验艺术学派”,通常将其简称为“体验派”。

2.布莱希特表演体系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由德国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创立而成,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影响。其创始人布莱希特认为,大众应当从诗人或史学家的视角出发看待戏剧,也就是说,要以冷静的视角对戏剧进行分析与批判。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应当保持理智,演员应当理智地在舞台上演戏,而观众应当理智地在舞台下看戏,演员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演员,而观众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观众,演员和观众都不能被角色所左右,他们与角色之间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实际上就是布莱希特一直强调的“间离效果”。布莱希特表演体系通常又被称为“体现派”,这是一种与“体验派”相对的表演理念。

3.梅兰芳表演体系(www.chuimin.cn)

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我们在前文中介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分,梅兰芳表演体系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表演体系,它是在京剧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创立而成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表演模式上,都与西方表演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梅兰芳表演体系的舞台表演形体语言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这种舞台表演语言具有舞蹈化的典型特征,由此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规律,在表演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以这种表演规律为基础,由此发展并创造出不同的行当与角色个性,“移步不变形”是这种表演体系的典型特征。我们通常将梅兰芳表演体系划分成为“程式派”之列,这种表演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在规范化的呈示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4.指挥表演艺术对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兼容

客观来讲,在长期的发展中,三大表演体系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但由于其在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仍很难实现体系之间的融合。但指挥表演艺术却是一个例外,指挥表演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能够充分吸收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精华,并将这些精华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使得指挥表演艺术具有了别样的魅力。

指挥者研究音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体验音乐情感表达的过程,指挥者对音乐的研究,就如同演员拿到剧本,通过阅读台词来体会角色情感和动作一样。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指挥者与演员对艺术的分析路径是基本相同的。但是指挥表演却与演员的表演不同,指挥表演兼容了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兼容

在分析与研究音乐的过程中,指挥者应当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理论作为基础指导思想,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出现僵硬、刻板、无表情的机械式解读。

(2)对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兼容

在排练与演出的过程中,指挥者还应当以布莱希特式的“间离”理论作为提示。事实上,指挥肩负着统揽全局的重要任务,对演奏者或演唱者进行引导或提示是其基本职能所在,因此,指挥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的思维保持条理,在满怀激情进行指挥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以指挥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指挥者在指挥的过程中,完全融入音乐的情绪中,失去理智,表现出“迷失自我”的冲动,那么,这样的指挥必然属于失败的指挥,是指挥者对指挥表演属性的一种误读,它与机械、冰冷的表演一样都属于非艺术行为。指挥者应当对这种错误的理念予以及时纠正,否则将会对指挥者的职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3)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兼容

指挥表演艺术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兼容主要体现在指挥者的形体动作有着严格的规范,一招一式都有明确的程式,说明指挥表演艺术与戏曲表演艺术具有一致性。如今,指挥的程式性动作语言已经获得了音乐界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客观来讲,这种程式性的动作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指挥的艺术创造力,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在制约中实现创造性发挥的表演美学,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指挥表演美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