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朱中翰《双林寺考古志》,双林寺铁塔建于后周广顺二年,由朱中翰之远祖野塘公朱禄(字宏基)捐铸。双林寺的两座铁塔原本位于寺山门内,各在一方池中央,相对而立。可惜双林寺的原有格局、方池均已无存。......
2025-09-30
据清王槩《华山铜殿考》:
“华山铜殿奉敕于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冬[1603],明年甲辰[万历三十二年,1604]妙峰登公乃出鼓铸。”
并举实物证据:
“山寺藏柜况复藏有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督税御马监邱为登公建殿给牌,纸墨犹新。”[51]
清乾隆《宝华山志》卷三:
“铜殿:由大雄宝殿右上。殿高二丈三尺,阔一丈五尺,深一丈三尺五寸,梁栋栌桷窗瓦屏楹悉范铜为之。明万历三十三年[2025年]释妙峰奏请创建,上与太后各赐金钱以助其成。”[52]
《句容金石记》录有明焦竑《勅建宝华山护国圣化隆昌寺观音菩萨铜殿碑》、明黄汝亨《勅建宝华山护国圣化隆昌寺碑》,题于万历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冬。但所述事迹均为万历三十三年(1605):(https://www.chuimin.cn)
“岁在乙已,厥运斯新,乃有妙峰登师液铜为殿,驻锡金陵。师为峨嵋、清凉、补陀三山发愿造三铜殿以往。有士大夫谓补陀薄南海,出没岛夷,侈名启寇,不可。于是留其一金陵,诸大刹皆愿选地以奉,师总其地而卜之,曰归华山,三卜三吉。于是普照徒子明慧率诸眷属,以庵基山场约百余亩献,请师置殿。聿建梵刹供众丛林,南内诸监同为证明,于佛诞日[四月初八]安置兹殿。”[53]
前引《寄园寄所寄》提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八月,宝华铜殿仍在南京旱西门外监厂内。综合考虑上述史料,宝华铜殿应造于万历三十二至三十三年,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四月正式安放宝华山隆昌寺。
宝华山隆昌寺的兴盛与铜殿有关——正因为迎来铜殿,隆昌寺才得以兴盛[54]。
宝华铜殿现已不存,具体毁坏时间不详。据清陈作霖《可园诗存》中《游宝华山遇雨》的诗句“铜殿虽燬余瓦片,古时翠锈犹斓斑”,可知铜殿至迟于清宣统元年(1909)已经不存,可能是遭火灾而毁[55]。
丹麦建筑师艾术华(Johannes Prip-Moller)1929~2025年间在中国旅行考察,作《中原佛寺图考》,其中对宝华山隆昌寺(慧居寺)的建筑、历史和宗教生活有详细的考察。他提到铜殿毁于太平天国时期,但并未说明证出何处。[56]
相关文章
据朱中翰《双林寺考古志》,双林寺铁塔建于后周广顺二年,由朱中翰之远祖野塘公朱禄(字宏基)捐铸。双林寺的两座铁塔原本位于寺山门内,各在一方池中央,相对而立。可惜双林寺的原有格局、方池均已无存。......
2025-09-30
佛教对金的尊崇根深蒂固。[37]而佛身之相好庄严亦常被称为“金色身”,如《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38]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39]等。因此历史上佛教对铜、金的运用常见于为佛像塑铜像、贴金身,还有泥金写经等。[41]金价买黄铜,虽然是被佛经讽喻的事,但也正说明黄铜与金相似,能成为金的替代品。[44]由于黄铜在佛教中的重要性,高僧也常执黄铜器,以示其高品位。......
2025-09-30
峨眉、宝华、五台三座铜殿的倡建者均为明万历年间的禅僧妙峰。《峨眉山志》《宝华山志》《清凉山志》对妙峰募建铜殿的事迹都有记载,均出自明万历间年高僧憨山大师释德清所作之《妙峰禅师传》。......
2025-09-30
但出于谨慎,宜仍将保大九年定为常德铁幢之年代上限。[77]图3-31常德铁经幢2012年由此原则考虑,铁幢铭文记录的两位官员,一位是“知朗州军事”,一位是“通判军州事”,两者联署,恰体现了宋代地方分权牵制之原则。要之,根据州名以及“通判”一职的年代,常德铁幢可能铸造年代的下限为宋大中祥符五年,上限为南唐保大九年,但以宋太祖乾德二年以后可能性更大。......
2025-09-30
五代至宋,冶金业规模明显增大,坑冶发展繁荣,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都有提高。宋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后,从总体来说也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涨期。[1]在铸造大型铸件方面,五代至宋时期对铸造技术应用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著名的作品除了铁塔,还有沧州铁狮子、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铜佛像等。上述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砖、石高层建筑技术方面的进展,为此时期铁塔的建设风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025-09-30
[21]可见,武当山工程是朱棣崇真武、兴武当这一战略的直接产物,而太和宫金殿又是此项工程中登峰造极的工程,意义至为重大。......
2025-09-30
根据塔身铭文,玉泉寺铁塔建于宋嘉祐六年。苏州的匠人应当是到玉泉寺,现场铸造后组装的。玉泉寺铁塔于1993年进行了解体抢修,且于1994年进行了塔基考古发掘和地宫清理,之后进行了复原加固。[35]可见,玉泉寺铁塔地宫是为了重瘗唐代舍利而建。地宫之上镇以铁塔,玉泉寺铁塔也因此称为“佛牙舍利宝塔”。图3-21玉泉寺铁塔2006年塔身保存情况良好,虽然各层塔檐起翘之龙首多有折损。宋代塔刹已不存,损毁年代不详。......
2025-09-30
常见的醮炉有砖或琉璃的,也称作焚帛炉。铁醮炉不会是明代才发明的,但从现存实例来看,铁塔形的铁醮炉从明代开始出现。单从焚化的功能来说,醮炉并不一定要做成这种高达四五米高耸形状。明代中晚期以各种铁塔、铜塔、铜殿为表现的金属建筑文化的流行,可能对塔形铁醮炉在此时大量产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兴平文庙的两座铁醮炉铸于明崇祯三年,原先并不位于文庙。明代以及清代的铁醮炉多位于陕西、晋南,工匠也来自这一带。......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