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铜塔、铜殿等金属建筑以及铁醮炉的流行是其直接反映。咸阳千佛铁塔是真正的能够容纳人在内部活动的铁塔。铜塔虽然在明代集中出现,但并未像铁塔一样在结构和空间上有重大突破,大部分案例保持了经幢的规模和功能,并有进一步向陈设发展的趋势,本身难以称为建筑。这里所说明代集中出现的铜塔,指的是规模至少与人体尺度相当的构筑物、工程体。......
2023-10-18
五代至宋时期(10世纪初至13世纪末),金属建筑发展的时期特征表现为铁塔建设的活跃,在此过程中,铁塔的建造技术日趋成熟。
本章以十座铁塔为例来考察[78],根据形式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仿砖楼阁型铁塔、仿木楼阁型铁塔,以及经幢型铁塔。这三个类型不仅构成了此时期铁塔最主要的三种类型,后世其他铁塔,甚至铜塔的形式亦可溯源至这三种基本类型。
广东的南汉铁塔,在建筑形制上模仿的是方形平面的砖楼阁式塔[79],也充分结合了石造像塔之千佛造像的形式;须弥座、莲花座承塔身的古朴造型是其共同特征。长江流域以及山东的宋代铁塔,建筑形制上模仿的是八边形平面的木楼阁式塔,比例隽秀、铸造精细;江海须弥座,以及对木构形象的细节刻画是长江流域铁塔的共同特征。山东的两座铁塔虽然在做工细节、美观程度上不如长江流域的铁塔,但从斗栱这一最具木构建筑特征的构件来考察,仿木程度却更符合木构建筑的实际情况;高须弥座台基是山东铁塔的共同特征。
经幢型铁塔此时期新发展出了灯室(塔室)与天宫佛龛的形象。另外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幢身铭刻的经文,决定了经幢型铁塔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刻经。
从基本不用斗栱的广东南汉铁塔,到斗栱构造奇特的当阳玉泉寺铁塔,到有所改进的镇江甘露寺铁塔,再到严谨仿木的济宁崇觉寺铁塔,斗栱形象仿真程度逐步深化,反映出铁塔形象仿木程度的深化以及样式、构造的不断探索和日趋成熟。
同时,与砖塔、石塔等高层建筑物在结构和内部空间上不断探索的大背景相同步的是,铁塔的结构和内部空间形式也在不断探索。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用铁塔的内部空间安放佛像供奉,也不能登临铁塔。对内部空间使用的需求,以及对结构简洁、可靠的需求,孕育着铁塔的下一步发展变化。
图3-32 常德铁经幢天宫
【注释】
[1]何堂坤.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484
[2]吴坤仪,李京华,王敏之. 沧州铁狮的铸造工艺[J]. 文物,1984(6):81-85;何堂坤.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457
[3]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94
[4]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26-328
[5][宋]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 No. 2084
[6][唐]僧祥《法华传记》,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 No. 2068。后文为:“有一客游比丘,止宿塔影。夜分见天女,问曰:汝是谁。答:我是忉利天妙华天女,释提桓因侍女也。比丘复问:有何因缘来至供养。天女曰:我昔为贫女乞丐自活,傍有池号曰妙池。夏月,四色莲华弥满,于中而生。诸国婆罗门等,竞来采华。设莲华法会。尔时贫女发微信,采二茎白莲华,供养塔中芬陀利迦等修多罗。乘此一善,生忉利天,为帝释侍女。以依本缘,号曰妙华,欲报法恩,时时供养。作是语已,隐而不现。沙门舍衣钵,买华供养塔及经卷(出要集)。”
[7]徐文明. 志远与《法华传记》的著作时代. 见:黄心川等主编. 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8]“玉清宫使、德陵使、龙德宫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内侍监、上柱国龚澄枢同女弟子邓氏三十二娘以大宝六年岁次癸亥五月壬子朔十七日戊辰铸造,永充供养。”铭文全录详见附录。
[9][清]光孝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三辑第3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 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34, 39, 88-90。“净社”见第67页:“西塔殿一座在西廊,宋宝庆间住持僧了闻建。明万历间乡贤梁有誉、黎民表、欧大任辈结诃林净社于此。见南海志欧大任、梁思年有记。”
[10]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广东古塔[M].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35
[11]光孝寺西塔各面佛尊与方位之对应与常见之对位不符。似应整体顺时针转九十度,以药师佛位于东方,以弥陀佛位于西方,较符合一般认识。笔者怀疑是否西塔挪移安置时,未注意塔各面佛像与方向的对应关系,以致对位发生了变化。
[12]第1层小佛像数=16列×4行- 4列×3行=52尊(其中4列×3行为大佛像占去的位置)。同理,第2层小佛像数=15×4-3×3=51尊;第3层小佛像数=12×4-2×3=42尊。综上,第4层小佛像按每层10尊推测,则总数=10×4-2×3=34尊。如此,正可与东铁塔第4层的小佛像数相印证。
[13][清]光孝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三辑第3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 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88-89
[14]笔者录于光孝寺,2009年6月16日。《光孝寺志》《羊城古钞》亦录有东铁塔之铭文,笔者辨识不清之处,其记为“万方咸底于清平,八表永承于交泰,然后善资三有,福被四恩”。见《光孝寺志》第87-88页,及[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 羊城古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602
[15][清]光孝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三辑第3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 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67
[16]“元泰定元年住持僧慈信募修铁塔。明正统十四年(1449)住持僧广演重修东铁塔。国朝乾隆二年僧密深捐资塔上装金(并修殿捐田有碑记)。十三年[1748]僧愿广捐资塔上装金。”[清]光孝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三辑第3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 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87-88
[17]“初以金装佛像,故后人讹传为铜。”[清]光孝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三辑第3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 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39。
[18][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 羊城古钞[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659
[19][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 羊城古钞[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602
[20]“敬劝众缘以乌金铸造」千佛塔七层于敬州修慧寺」创塔亭供养虔繄归善土望」皇躬玉历千春」瑶图万岁然愿郡坛□□□□」康平禾麦丰饶军民宁□□」雨顺调□境歌咏□□□□」方隅次以九宥三涂□□□」乐亡魂滞魄咸证人天□□」周围常隆瞻敬以大宝八年」乙丑岁大吕之月设斋庆赞。”笔者录于梅州千佛塔寺,2009年6月19日。黄遵宪所录铭文见[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十,第三页、第四页(影印民国铅印本),见:《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66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999:687
[21][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十,第三页、第四页(影印民国铅印本),见:《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66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999:687。段落及标点为本书作者所加。圆括号中的文字为原文中的小字。
[22]释明慧. 千佛塔迁建缘起[EB/OL].http://www.qianfotasi.com/qfts/showart.asp?id=6,2012-6-17
[23][清]马元,释真朴. 重修曹溪通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二辑第4册. 道光十六年怀善堂重镌本. 台北:明文书局,1980:90-96
[24][清]马元,释真朴. 重修曹溪通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二辑第4册. 道光十六年怀善堂重镌本. 台北:明文书局,1980:82-83
[25]朱中翰. 双林寺考古志[J]. 文澜学报,1937,3(1):1
[26][清康熙二十二年]许乾《重修双林寺铁塔记》,转引自朱中翰. 双林寺考古志[J]. 文澜学报,1937,3(1):10。野塘公“乃又以铸塔余铁,冶罗汉十八尊,每孙各授一,使散处远近,藏以为后世同派共祖之征(据王大成同治丙寅重修野墅龙溪朱氏宗谱序)”。铸塔年代从而可据此及《野塘公铁罗汉像记》推出。
[27][清康熙二十二年]许乾《重修双林寺铁塔记》,转引自朱中翰. 双林寺考古志[J]. 文澜学报,1937,3(1):11
[28]关于扶壁栱形制与地域、时代的对应分析,详见徐怡涛. 公元七至十四世纪中国扶壁形制流变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5): 86-101;及徐怡涛. 从公元七至十六世纪扶壁栱形制演变看中日建筑渊源[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 (01):37-43
[29][清]玉泉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三辑第17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 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56
[30][清]玉泉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第三辑第17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 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57
[31]最主要的捐资者是居士郝言及其姨韩氏大娘,录于第2层南门西侧:“荆门军当阳县玉阳乡山口村八渠保清信弟子郝言,同姨韩氏大娘阖家眷属等持发至诚,舍铁七万六千六百斤诣景德玉泉禅院,铸造佛牙舍利宝塔一座,一十三级。伸意者上祝:当今皇帝圣祚无穷,辅弼臣僚公忠尽节,军县牧宰禄位迁荣,岁序丰登。”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追荐亡之亲人,均列出姓名。最后标明“皇宋嘉佑六年辛丑岁八月十五日郝言题”。第2层北门西侧壁上记载了其他8家捐资者,并标明了捐资数量,如其中最大的一家:“当阳县大梨庄居住弟子韩天锡并妻男等发心于玉泉院铸铁塔第三层,并银果火珠钱肆佰贯文,省意者追荐先亡父母,生界现存合家安乐者。”
[32]第2层北门西侧壁上记录了铁塔的铸造者为:“两浙苏州铸塔都料陈延祚,男承昱、承宴,小博士顾隆礼、顾华同奉。手下应接人刘太、高皓、蒺杲、陈荣等。”另外还有一些帮工杂使,名字位于第2层塔身内壁:“应接庄户文庆、向高、席典、向钊、覃文、郑乞子。”“木作杂使庄户向高。”
[33]玉泉寺编纂委员会编纂. 玉泉寺志[M]. 当阳:内部发行,2000:151
[34]“亲[授]舍利,令下塔中。以大周长寿三年岁次甲午七日丙戌朔二十四日己酉,道俗云集五千余人,下舍利于塔中。”见:湖北省玉泉铁塔考古队. 湖北当阳玉泉铁塔塔基及地宫清理发掘简报[J]. 文物,1996(10):43-57
[35]湖北省玉泉铁塔考古队. 湖北当阳玉泉铁塔塔基及地宫清理发掘简报[J]. 文物,1996(10):43-57。塔身第2层南门东侧壁上记录了组织铸造铁塔的玉泉寺僧人,可与此相印证。铭文从“堂中第一位僧”排到“第十座”,以及各“执掌知事”僧。其中的“都勾当铸造宝塔功德主僧契凝”应当是负责与各位捐款者接洽的僧人。此段铭文最后落款:“山门住持传法赐紫悟空大师务本所伸意者: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36]“道光乙未年[1835]吉日,宜昌镇总兵官珠尔杭阿。南关吴道生炉坊造。”玉泉寺编纂委员会编纂. 玉泉寺志[M]. 当阳:内部发行,2000:148(www.chuimin.cn)
[37]回廊并非紧贴铁塔,而是据铁塔16.4米,平面布局八角形,顺土丘地势绕塔一周。每边长13.3米,总长106.4米。回廊墙基也经过考古解剖,推测既作为回廊外侧基础,也顺应地势,作为铁塔下土丘的护坡砖墙。献供亭子经过发掘,在铁塔北侧,依跨回廊构筑。平面四方形,每边长2.6米,面积6.76平方米。详见:湖北省玉泉铁塔考古队. 湖北当阳玉泉铁塔塔基及地宫清理发掘简报[J]. 文物,1996(10):43-57
[38]1993年勘测之前,一般公布的数据为17.9米。
[39]周天裕. 中国第一铁塔——当阳市玉泉寺棱金铁塔[J]. 华中建筑,1998,16(1):119-125
[40]晋祠圣母殿上檐柱头铺作虽然亦为双抄单昂六铺作,但与玉泉寺铁塔不同的是,使用了昂形耍头,因此外观上是双抄双昂。
[41]《营造法式》序目“总诸作看详”。
[42]徐怡涛教授在《公元七至十四世纪中国扶壁形制流变研究》中以扶壁栱形制为例讨论了相关话题,指出“江浙、四川等地区的宋代建筑形制与《营造法式》制度的关联度在南方各地区中居于首位”,且“从现存实例分析,江苏与北方地区的关联在南方各地区中居于首位”。但其文并未使用双林寺铁塔、玉泉寺铁塔、甘露寺铁塔作为讨论案例。
[43]江苏省文物工作队镇江分队,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J]. 考古,1961(06): 302-315
[44][唐]《李德裕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记》、[唐]《李德裕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见《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
[45][唐]《禅众寺舍利石函盖阴题记》、[唐]《李德裕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见《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
[46][宋]《大石函盖阴题记》、[宋]《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大石函盖阴题记》较精炼地概括了此事:“唐大和己酉年卫公得上元县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十一粒并禅众寺旧塔基下舍利,仍古石函,用金棺二、银槨二,重瘗藏于甘露寺之东塔。至宋熙宁乙酉岁,凡二百四十年,因治地复得之。元丰元年四月初八日住持传法沙门应夫募缘,就旧基建铁塔一座,谨重纳于地宫内。”均见《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
[47]补铸的第3层西南面塔身有不完整的铭文,记录有官职名和本地平民信士的姓名,应当是明代捐资者的记录。现场已观测不清,据《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为:“中宪大夫直」奉政大□夫」承直□郎」承直□郎」文林□郎」儒学教□授」奉委□”。“大围坊信士史玫妻倪氏」男史证妻高氏」孙史□在善妻吴氏史」海净会王”。其中“中宪大夫”、“奉政大夫”都是金始置之官名,可见应非宋代原物,而是明代补铸。
[48][清]朱士云. 草间日记[M]. 丹徒:戊申十月(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第十六页。英军拆塔未遂的记载也见于英文文献:Lieutenant John Ouchterlony. The Chinese War: an account of the operations of the British Forces from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Treaty of Nanking, London: Saunders and Otley, Conduit Street, 1844:490-491
[49]第2层塔身不开壸门的四面塔身原有铭文,可惜西面、北面都已模糊不清。南面为“国界安宁」法轮常转”两行大字。东面记录了铁塔的组织者甘露寺的僧人:“勾当塔主僧:守严」知客僧:洪永」藏主僧:应荣」首座僧:□守」直岁僧:守□」典座僧:□中」维那僧:惠平」监院僧:□□」住持传法沙门:应夫。”
[50]山东聊城地区博物馆. 山东聊城北宋铁塔[J]. 考古,1987(02):124-130
[51]乾隆《东昌府志》:“隆兴寺在城东门外洪武二年建,中有铁塔”。见[清]胡德琳,周永年. 东昌府志. 卷二十.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第一页。嘉庆《东昌府志》:“隆兴寺,旧志在城东门外,洪武二年建,内有铁塔。”卷十二,第一页。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87[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1990:200光绪《聊城县乡土志》:“铁塔寺:在东关。”见:[清]向植. 聊城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第四十四页宣统《聊城县志》:“隆兴寺,在城东门外,前明洪武二年建。中有铁塔。”卷二,第六页。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82[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1990:36
[52]康熙《聊城县志》:“景致:铁塔烟霏,在郡城东北兴隆寺。”卷一第十一页。“隆兴寺在东关经德善比丘怀茂重修”卷一第十八页。见:[清]何一杰. 聊城县志. 清康熙二年(1663)
[53][清]何一杰. 聊城县志. 卷四.清康熙二年(1663):第二十七页
[54]山东聊城地区博物馆. 山东聊城北宋铁塔[J]. 考古,1987(02):124-130
[55]简报报道称第8至10层有格窗花饰,笔者未观测到。见:山东聊城地区博物馆. 山东聊城北宋铁塔. 考古,1987(02):124-130
[56]山东聊城地区博物馆. 山东聊城北宋铁塔. 考古,1987(02):124-130
[57]袁绍昂等纂.[民国十六年]济宁县志. 见: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十五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207
[58]为第1层塔身东南面、东北面阳文记载。第2层塔身东南面:“皇帝万岁」重臣千秋。”
[59]徐宗幹纂修,汪承镛等续修.[ 道光]济宁直隶州志(一). 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7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1990:277
[60]夏忠润. 济宁铁塔发现一批文物[J]. 文物,1987(02):94-96。另有文献指出该铁牌出自明代加建的两层内,见:解华英《济宁崇觉寺》,见:由少平,常兴照编. 山东文物丛书(建筑)[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368
[61]佚名《铁塔歌》:“释迦寺中古铁塔,霜铎层层响[鞺][鞳]。唤醒劳人一梦空,满目西风寒飒飒。两行小字为题记,两面相同文十四:常氏铸造还夫愿,大宋崇宁乙酉岁。当时七级功未完,会遭事变圆难满。后人更补常氏愿望,增成九级支云端,狂风暴雨朝朝著,历尽颠危铁如故,不须舍利亦坚牢,暗中揭谛金刚护,我闻此寺更在先,创自北齐皇建年,拾得武平石佛像,楼头供养生云烟,石佛铁塔常相向,洗尽浮华□色和。元贞又有双铁狮,旗纛庙前作仪仗,吁嗟宋室危难守,崇宁北徙靖康走,惟有铁石不能移,永镇任城无量寿。”
[62]夏忠润. 济宁铁塔发现一批文物[J]. 文物,1987(02):94-96
[63]《营造法式》卷四“栱”:(泥道栱)“若枓口跳及铺作全用单栱造者只用令栱”。“令栱”有单栱之意,如卷四:“四曰令栱或谓之单栱。”
[64]徐怡涛. 公元七至十四世纪中国扶壁形制流变研究[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5): 86-101
[65]颜华. 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J]. 文物, 1995(1): 59-63
[66]丁冲等编. 济宁胜迹概览[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济宁市博物馆馆长解华英亦提到塔室上方有“楠木井字架填心”,见解华英《济宁崇觉寺》,见:由少平,常兴照编.山东文物丛书:建筑[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368
[67]据《铁塔修缮防护工程设计方案及预算》(2001.5),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觉寺铁塔记录档案[Z].济宁:济宁市博物馆,2009
[68]“乾明寺:善德山上唐咸通间[860-873]建,佛家第五十三福地也。又山上有孤峰高耸临江,郡中胜槩。”见:[明]陈洪谟.[嘉靖]常德府志卷二十. 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本影印. 第二页
[69]程隽超. 德山志补. 卷一志地. 民国二十四年(1935): 第二十一页
[70][明]陈洪谟.[嘉靖]常德府志卷一. 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本影印. 第六页。可与新、旧五代史相印证。
[71]戴亚东先生在介绍常德铁经幢时认为赐鱼制度为唐代特有,且唐有都官郎中,据此定为唐代。此论证不确。见戴亚东. 常德市乾明寺的唐代铁幢[J]. 文物参考资料,1958(1):83-84。这是目前关于常德铁经幢最早的也是唯一一篇简报。
[72]如:“并委录事参军专判,仍与长史通判,至交代时具数申奏。”(《旧唐书》卷十八)“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并掌通判府事。”(《旧唐书》卷四十二)“纠正省内,勾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通判都省事。”(《旧唐书》卷四十三)“国令、大农掌通判国事。”(《旧唐书》卷四十四)“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通判省事。”(《新唐书》卷四十七)“掾一人,掌通判功曹、仓曹、户曹事,属一人,皆正六品上,掌通判兵曹、骑曹、法曹、士曹事。”(《新唐书》卷四十九)“开元元年,改京兆、河南府长史复为尹,通判府务,牧缺则行其事”(同上)“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同上)“丞掌付事、句稽、监印、省署钞目,通判关事。”(同上)见:[后晋]刘昫. 旧唐书[M]. 卷十八,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621,1811,1816,1915;[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 卷四十七,卷四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1975:1221,1306,1311,1316,1321
[73][宋]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M].卷一百三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1976:1785
[74]全唐文[M]. 卷八百八十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256
[75]如“以崇仪副使阎彦进知房州,监察御史袁廓通判军州事”,见[元]脱脱等. 宋史[M]. 卷四. 北京:中华书局,1977:68;又如“右补阙刘蒙叟通判济州,起居舍人韩俭通判沂州”,见同书卷五第75页。[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甲集卷八杂事何文缜建元帅议.北京:中华书局,2000:185
[76]马端临. 文献通考[M]. 卷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
[77]王世农. 宋代通判论略[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78]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里的十一座铁塔,以及其他章节分析的铁塔案例,是笔者现在能确认的建于该时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铁塔案例。各地方志中提到的“铁塔寺”甚多,均不排除曾经存在过铁塔的可能,然而现在难以一一考证。相信今后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铁塔案例。
[79]这里的“仿砖楼阁型铁塔”指的就是以楼阁式砖塔为原型,以铁为材料进行建造模仿。当然,“砖楼阁型塔”或“楼阁式砖塔”实际上本身也常常用砖来模仿木构,包括斗栱、柱、梁、枋、椽等。
有关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的文章
铁塔、铜塔、铜殿等金属建筑以及铁醮炉的流行是其直接反映。咸阳千佛铁塔是真正的能够容纳人在内部活动的铁塔。铜塔虽然在明代集中出现,但并未像铁塔一样在结构和空间上有重大突破,大部分案例保持了经幢的规模和功能,并有进一步向陈设发展的趋势,本身难以称为建筑。这里所说明代集中出现的铜塔,指的是规模至少与人体尺度相当的构筑物、工程体。......
2023-10-18
必须指出,在个体生活中那种一时性的偶然表现,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凡是一事当先,先为个人打算,一切以“我”为中心就是坏性格,应予反对;一事当先,先为集体打算,“一心装着集体,唯独没有自己”,就是好性格,应予赞扬。意识的自我调节对性格的履行起着重要作用。还有什么性格的自我培养与改造?12~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型期。18~55岁为性格成熟期。56岁以上的为性格的更年期或老年期。......
2023-11-29
我们可能为他设计下面的书单:成熟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专业阅读走入精确期。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给教师的建议》、《儿童的人格教育》、《爱的艺术》是三本需要反复咀嚼的经典读物。《给教师的建议》本身是丰富而浪漫的,这个阶段已经可以比较透彻地把握,使之成为理解教育教学更丰富的基础。......
2023-10-15
不同的加工品对果蔬原料的成熟度和采收期要求不同。因此,选择其恰当的成熟度和采收期,是各种加工制品对原料的又一重要要求。蔬菜在田间生长发育过程变化很大,因此采收期选择的恰当与否,对加工至关重要。蔬菜种类繁多,而用于加工的每种原料的最适宜的采收期均不同,在此不一一列举。......
2023-11-29
从上述规定要求可以看出,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或措施的责任主体为建设单位,而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承担监督、管理职能,建设单位不仅有权利,更有义务做好建设项目建设期的环境保护工作。2017年11月发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后,建设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自行承担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023-11-16
铜殿发展至此,已经在技术上、象征意义上完全成熟。一方面,昆明铜殿的构架成熟,各个构件也几乎全可以视为将木构建筑的木构件、瓦件同等替换为铜铸。其仿木形式、材料选择反映出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思想都标志着铜殿的技术成熟和发展高峰。平阳地区密集出现的四座铜殿就表现出将“金殿”符号化的趋势。本节对平阳地区这四座已不存的铜殿及其所在真武庙的深入调查和考证,首次确认了历史上这四座铜殿的存在。......
2023-10-18
常见的醮炉有砖或琉璃的,也称作焚帛炉。铁醮炉不会是明代才发明的,但从现存实例来看,铁塔形的铁醮炉从明代开始出现。单从焚化的功能来说,醮炉并不一定要做成这种高达四五米高耸形状。明代中晚期以各种铁塔、铜塔、铜殿为表现的金属建筑文化的流行,可能对塔形铁醮炉在此时大量产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兴平文庙的两座铁醮炉铸于明崇祯三年,原先并不位于文庙。明代以及清代的铁醮炉多位于陕西、晋南,工匠也来自这一带。......
2023-10-18
设计阶段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是收集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和有关文件,如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及其批复文件,并以此为基础,对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进行环保符合性专项核查。......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