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京剧音乐与伴奏艺术的研究成果

京剧音乐与伴奏艺术的研究成果

【摘要】:(一)京剧音乐的发展需符合时代趋势与人民的需要京剧音乐是一种大众审美语言,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这些新音调虽未独立成曲,未形成客腔,但对主腔表现力发展意义重大。

(一)京剧音乐的发展需符合时代趋势与人民的需要

京剧音乐是一种大众审美语言,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自诞生之始,京剧音乐就汲取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特长,塑造了不同时代的风采。

一切艺术形式实现和谐向前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时代内涵,完善自身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在与时俱进中超越进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新颖艺术形式对传统戏曲音乐样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戏曲音乐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只能是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未来为目标、以多样化的创新思维与时代性的视觉与观念寻求更大的发展。而这种大趋势也就对京剧皮黄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不断完善的新客腔推动京剧音乐发展。

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作为客观存在之一的艺术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就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坚持创新、与时代接轨是任何剧种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在对无数腔调进行革新、筛选、总结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时刻保持了时代的特色,与社会环境与背景结合,才有了现阶段被称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京剧客腔艺术,也才推动了时代性、人民性的京剧音乐发展。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实现自我超越,是如今戏曲音乐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重要原因,京剧客腔作为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以此为发展路径,不论是主旋律、板式,还是主客腔的综合运用,都体现着程式化特征。比如,具备专属音乐主题的主客腔,一腔多用的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板式以及字、音、声、句的表达等,都遵循着严格的规格和标准,体现着戏曲音乐发展的严谨完整性和当代吸收新客腔辅助主腔的借鉴性,以及新时代新客腔的“新、承、美”。

(二)主客腔发展的多样手法

在时代背景下,主客腔的创新发展对于京剧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对新客腔的来源、出现、途径、方法总结出主客腔发展的多样手法。

1.移植新音调(www.chuimin.cn)

新音调的出现是基于对原音调的照搬照用或者加工改编,新音调由于其音乐主腔风格与本剧种的差异性,故将其运用到京剧音乐中时,既可以发挥拓展特定剧目中原音乐声腔表现范围的作用,也可以在听众心中形成乐思的强烈对比。以京剧音乐直接搬用昆曲曲牌(吟诗)和风格浓郁的地方民歌、小调(银钮丝、花鼓调等)为例,这些新音调的运用使整体音乐效果更饱满、更具活力,同时也通过京剧音乐色彩的调节给了听众新的审美体验。

2.融入新客腔

新客腔是在保留与主腔一致的旋律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戏剧腔调的优势,用以补充主腔所欠缺的音乐色彩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对新客腔进行加工、提炼和改编后,将其与主腔相互融合,形成了诸如西皮南梆子、二黄四平调、西皮高拨子等戏剧类型,展现出了独特的京剧音乐神韵。作为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客腔在表现人物特征、渲染特定环境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融入新音调

京剧的客腔除单独使用之外,还经常融入主腔内,而更多的时代新音调不仅能丰富主腔且能增加时代、生活气息,而且凸显地方、民族风格。如现代京剧《黛诺》吸收了景颇族民歌的音调,《蝶恋花》中吸收湖南民歌《浏阳河》的音调刻画杨开慧的音乐形象;其他一切戏剧形式皆是如此,如吕剧《梨花狱》采用《唐大曲》,现代吕剧《补天》采用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和陕北民歌《西北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主腔的音调基础,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生动,更具有时代风采。此外,京剧音乐还可有目的地吸收中外一切具有时代特色的音调,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引起共鸣。这些新音调虽未独立成曲,未形成客腔,但对主腔表现力发展意义重大。

艺术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主要与其对艺术传统的弘扬、对艺术本身的创新有着直接关系。伴随着徽班进京,二百年的发展之下,是京剧艺术实现继承传统和创新自身以完善自身的过程,京剧音乐发展之路的历程和成功经验一次次证明,只有遵循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延展,广纳优秀人才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优良基因,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跃进式革新。而在艺术形式多样化、全面化发展的当下,京剧艺术若想在历史与戏曲艺术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进步与完善,就要坚持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前提条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新音调对传统音调的辅助作用,从而推动京剧艺术,乃至戏曲艺术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