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之内,“功建铁城梁公祠”弥漫着八百多年沉淀下来的古意。据史料记载,这座祠堂原建于宋朝,乃当年铁城政府为表彰梁溪甫及其四个儿子参与建城之功而建。如今的梁公祠,经民国14年的扩大重建,仍保留着最初的唐宋遗风。这古老的祠堂见证了多年风雨,亦曾饱经沧桑。如今,功建铁城梁公祠已成老人活动中心,添上几许用以休憩的板凳,两张电动麻将桌,甚至连祠外新增的文物铭牌,都记错了这里的建造年代。......
2023-10-17
崇德堂
与其他村落相似,前陇村也有自己的老祠堂。这座张氏大宗祠又名崇德堂,建于清代,笔者访村当日其大门紧闭。在耀眼的午后阳光下,无论是顶上的蓝琉璃瓦当,门檐上的灯笼与人物山水壁画,抑或是柱角墙头细腻的瑞兽或博古雕饰,都镀上了一层薄光,颇具经年日晒后的淡然质感。木门的颜色不像别的祠堂那么古旧深沉,花岗岩砌筑的门框两侧阴刻着对联“风度留万古,百忍垂千秋”,整体风格颇为素淡。最特别的是,正祠与左路偏房之间的青云巷,门额阴刻着“礼门”两字,透过闭锁的红色铁闸往里窥探,窄巷的石板缝隙间长着几撮小草,再看门洞上方靛青色的雕花,恍惚间予人幽深的错觉。
往前陇大街的方向望去,附近的几座建筑与这祠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生锈的铁闸、墙壁上油彩剥落的涂鸦以及长有薄薄青苔的石柱看来,大概是荒废已久。门内的庭院被腾空,依照楼底的字句推测,或曾被用作厂房或粮仓。但现在杂草丛生,陈年的壁画也已褪色,颇见颓然,让人叹惋。(www.chuimin.cn)
下午三四点,张氏大宗祠旁那筑于高台上的古井边挤满了人。不少外来务工者提着水桶前来,打满清甜甘洌的井水才归家。待人潮退散后,拾级而上,方见其真容。这口建于清朝的老井名为“双龙井”,东侧石碑上的楷书题名为宋庆龄亲弟宋子文所写。俯身细看,井壁由不规则的麻石砌筑而成。此刻井里水位极高,潋滟波光就在井口处轻晃,洗刷着斑驳石壁处的青苔。年前曾有游记写道,这井底常有几尾红、黄色的鱼儿悠然徜徉。但如今天气太热,鱼儿大抵都躲到井底幽凉处,因而不复得见。如今,井水依然清澈,舀一桶上来,捧在手里,冰凉透心。听附近的老人说,许多村民都爱用这井水煮饭煲汤,从前还有人雇船把水运往澳门的茶楼沏茶。此外,这里还有不少老井分布在各家各户,供灌溉或浣洗。也许是山路崎岖、庭院隐秘的缘故,走在村中,也只是偶尔能遇见这些飘零着花瓣或碎叶的泉井。
前陇一景
有关中山客 在自己的古村落漫游的文章
围墙之内,“功建铁城梁公祠”弥漫着八百多年沉淀下来的古意。据史料记载,这座祠堂原建于宋朝,乃当年铁城政府为表彰梁溪甫及其四个儿子参与建城之功而建。如今的梁公祠,经民国14年的扩大重建,仍保留着最初的唐宋遗风。这古老的祠堂见证了多年风雨,亦曾饱经沧桑。如今,功建铁城梁公祠已成老人活动中心,添上几许用以休憩的板凳,两张电动麻将桌,甚至连祠外新增的文物铭牌,都记错了这里的建造年代。......
2023-10-17
在涌边中街那头,毗邻而立的北极殿和曾氏大宗祠吸引着探寻者的目光。颇具古味的北极殿乔东李公祠与此相比,旁边的曾氏大宗祠则更显雍容瑰丽。这原是寻常之事,但事实上,在我们所走过的众多祠堂之中,却鲜见如此布置的。因此,祠堂顶上立有状元或二品官阶以上方能放置的直头狮子,而非常见的侧头狮,可见曾望颜位高权重,深受尊崇。据老村民们透露,村中曾氏仍留有旧俗,即每年正月初六,生了男丁的人家都要到大祠堂“开灯”。......
2023-10-17
濠涌村自是有名人,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或许是因为其人其事太悲情。此时,土匪乘机掳劫严迪光,向其家人勒索白银十万。这个悲情的故事长期被人遗忘,就连这里和乐融融的同姓村民都未必熟知。两年前,有到金钟水库附近访古探幽的网友又重新说起了这段往事,才引发起人们对严迪光“出师未捷身先死”慨叹。......
2023-10-17
如果说沙溪的路网复杂,那么港园村的街巷也不遑多让。即便小心翼翼跻身其中,也可能发现那巷弄戛然而止,只得悻悻退出。所以,在港园村步行或骑车也许是更理想的探索方式。据地名志记载,沙溪在“清初建圩时,由下泽与港头部分地区组成。因港头有一座沙溪祖庙,附近有沙溪涌,故名”。为了纪念1944年为部队筹集粮饷时在桃园茶楼激战中牺牲的黄石生,村中为其设立了纪念碑,港园村也因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2023-10-17
对于居住此间的外来务工者或村民们来说,安居乐业最重要,因此哪怕是再苍老的村落倒不必全然古旧。沿着这些房屋上坡,在蟠虬繁茂的老榕下,村民们悠然憩息,旁边绿荫下光影斑驳的北极殿静谧伫立,一妇人坐在门前石阶上。这北极殿的香火极是鼎盛,里头轻烟袅袅,清风吹拂,烟雾便在沿屋檐倾泻的缕缕阳光中翩然起舞。据村民们介绍,前陇素来以奇木古树闻名。此外,村里更有一棵连理树,枝干相连,被村民称为爱情树。......
2023-10-17
桥头原为古村,因此窄路深巷中祠堂众多。从村牌坊进去,篮球场边的祠堂便是村中最古老的桥西郑公祠。据村中老人说,桥头原有14间祠堂,但“文革”时拆掉了6间,现存的祠堂也大多破败,木门紧锁。访村当日,毗邻这桥西郑公祠的南桥郑公祠已闭门谢客。仍具旧味的桥西郑公祠桥头一景祠堂建筑,如今展示着村落的文化,但其实建造时的每处思量,已记载着最初的民风,无需刻意扬显。......
2023-10-17
听说,这街道曾因此被称为“蓝环巷”,不过,如今门牌号码上却写着“东环街”。另外,整栋建筑墙身与地上共有七八个炮眼,可扔下石头袭击迫近的敌人,可见其抵御力相当强劲。在褪色的蓝楼对面,东环街17号的碉楼同样令人赞叹。侨乡碉楼自是承载着无数华人在海外的辛酸发迹史,但同样见证着村中那段饱经战火洗礼的岁月。烽烟过后,这些碉楼依然挺立村中,但那中式古韵与西式情调里,却似多了一丝沧桑,令观者慨叹。......
2023-10-17
它们被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分割得七零八落。部分挂牌保护的文物显得荒芜,门窗倾颓、雕饰磨蚀,令人惋惜。别致侨屋大概因为近年新建的平房与洋楼多半样式相仿,所以那些藏匿其中的老旧欧式建筑愈发引人注目了。而绕经此地,抵达当年侨屋聚集的上塘师姑岭大街,虽多处房屋已人去楼空,但巷弄深处偶尔传出的童言与狗吠,倒是消减了几分寂寞。各种卡通人物,栩栩如生。......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