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有一道特殊的井文化风景,那就是“仙道”景观。肇始于先秦、大盛于汉、流韵于魏晋六朝的仙道思想,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梅福井 又名丹井、梅福仙井、梅岑仙井,位于普陀山西麓梅福庵内。在仙道人物中,与普陀山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这个梅福了。此后舟山各志书如康熙《定海县志》以及一些普陀山志书等开始反复出现有关葛洪的记载。可见就在这20年中,葛洪开始成为普陀山仙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3-10-15
泉可视为涌动的井。普陀山拥有菩萨泉、菩提泉、真歇泉和八功德泉等名泉,其他还有活眼泉、涤心泉、三昧泉、灵一泉等,这些泉大多与高僧活动等有关,被赋予了种种深玄的含义,所以具有浓郁的佛教人文气息。正如清裘琏《南海普陀山志》所说:“山中多甘泉,不著名者甚众。斥卤盐坟中乃能涵英贮液,不逊江心峡口,非惟造化之奇,抑亦圣灵之泽矣。”意思是说,普陀山上不但有众多著名的甘泉,还有许多无名的清泉。在普陀山这样四周被咸涩的海水所包围的海岛中,竟然能够如此涵英贮液,与江心山峡相比毫不逊色,这实在是大自然的造化奇迹啊。这说明自古以来,普陀山的水泉,就被纳入了文化的范畴。
菩萨泉 位于普陀山普济寺东面的禅堂前,距离普济寺的厨房很近,方便取水。此泉澄泓清澈,色如蓝玉,无丝毫杂质,味道甘洌。日日泉水汹涌。普济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有时候僧人多达千余。所有用水都取之于本泉,可是它从没有枯竭之势。可以说此泉水源的旺盛,对于普济寺的繁荣具有巨大的意义。
普济寺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它能成为普陀山之至尊,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规模巨大,僧侣众多,香火生生不息,佛教文化一脉相承,当是主要原因。而它之所以能容纳那么多的僧侣,还能为无法计数的香客提供膳食,这口菩萨泉永不干涸的泉水供应,自然是根本性的前提和保障。设想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水源供应,普济寺是无法在数百上千年的岁月里巍然挺立的。
清人王大璋的《菩萨泉》就是从这个角度予以高度赞美的:“点点滴珍珠,源通香积厨。及今犹可浚,活水未尝枯。”诗中特地点出了厨房用水,说明诗人充分体会到了菩萨泉的水在普济寺生活方面的巨大贡献。同为清人的祝德风则认为此泉当真为观音菩萨所赐,否则不可能有如此旺盛且高质量的泉水。其《菩萨泉》诗说:“何时菩萨浚灵泉,碧玉沉沉不计年。粒米同尝滋味好,香厨逼近取携便。”
菩提泉 也在普济寺内,位于西禅堂侧。菩提泉与菩萨泉东西相向。奇异的是,其水色也与菩萨泉的青色不一样,是白色的。该泉水势也很旺盛,遇上大旱季节,也不会枯竭。
菩提泉的名字,当是从菩萨泉变化而来。由于菩提是一个著名的佛教概念,与觉悟、聪慧有关,所以对于菩提泉的歌咏,就大多围绕它而展开了。清金薇诏《菩提泉》:“寒泉穿石罅,香洁发菩提。自由源头活,因谁路忽迷。”把菩提泉的水比喻为指点迷津的神水。杭州僧人释与楷的《菩提泉》说得更加明白:“能将烦恼化菩提,一勺清泉可提携。浊世最怜多俗眼,临流莫辨路东西。”
真歇泉 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安昌人(今四川绵阳永昌)。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宋建炎二年(1128),浮海至普陀山,在现今普陀山前山白华庵的后面,挖掘了一口泉井,同时在井边搭建了一个草棚,题额“海岸孤绝处”。他住草棚,喝泉水,开始静修佛学。这位置距离紫竹林、观音跳很近,宋时这里是普陀山观音文化的中心。那时候普济寺还没有出现,更不要说法雨寺和慧济寺了。
宋绍兴元年(1131),真歇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从那时候开始,禅林英秀纷至依附,普陀山始为“佛国净土”。(www.chuimin.cn)
几百年岁月过去,到了南宋中期的时候,这口当年的泉井已经难以寻觅。根据普陀山志记载,南宋宰相史浩有一天来到普陀山,见真歇泉被荒草淹没,就在原地挖掘,让泉水重现,并在泉后的石壁上用篆书写下“真歇泉”三字。《普陀洛迦新志》还有这样的记载:“宋僧真歇驻锡是山,凿石出泉,起遣后不可考。清法雨寺住持性统,见白华主人启石得泉,史浩篆碑犹在,作偈纪之。”可见后来不要说真歇泉,连史浩的题额也不见了。直到清代,有一天白华庵住持偶然翻开庵后山脚下一块大石板,看见了石板下的泉水,那块史浩的题词石碑也露了出来。
真歇是普陀山的开山始祖,史浩的“真歇泉”题词据说是普陀山最古老的摩崖石刻,所以真歇泉也是普陀山人文荟萃之所,多有作品歌咏之。清僧释通树《真歇泉》诗云:“始倡宗风地,人名泉亦名。洪涛千万顷,何似一泓清。”清人沈大经《真歇泉》诗:“真祖留遗泽,泉传人共传。淄流前后歇,旧址莫轻捐。”这两首诗的作者,一僧一俗,但都高度肯定了真歇对于普陀山的“始祖”的意义。
有一段时期,“真歇泉”三字得到了精心保护,还用玻璃罩了起来。现今白华庵被推倒重建,崭新的白华庵巍峨气派。相比之下,真歇泉古迹几乎没有被留出空间,它就在白华庵厨房后窗的山脚墙壁下,被挖出一个很狭隘的洞,“真歇泉”三字已经难以辨认。相信以后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八功德泉 在现今普陀山三圣堂内。三圣堂位于现妙庄王路121号,东距普济寺约200米。从短姑道头的入三摩地路口走上山,来到三圣堂,只需要五六分钟,所以是位于普陀山的中心地带。但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这里还是荒芜一片,有一个法号叫大方的僧人,偶然发现了此泉,见泉水清澈甘洌,遂在它的旁边结茅修炼。这就是三圣堂的前身了。该泉起初为无名之泉,后来太监张随等人朝山进香,到访此处,听说此泉无论旱涝季节,都不会干涸,也不会满溢,似有神灵,于是取佛教经典里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水里“八功德水”的意蕴,取名为八功德泉,同时筹资建起了三圣堂。
所谓“八功德水”,佛经里指的是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分别表达了水纯、水感、水味、水性、水德和水的功能等八个方面的品质。既是水德,也是佛德,而且还与道家“上善若水”的观点有共同之处,所以内涵十分丰富。
由于此泉的名字意味深长,所以后来的题咏多围绕这个泉名展开,如清人祝德风《八功德泉》诗:“充满池中五色莲,八方功德浩无比。如来一滴杨枝水,幻出灵山几种泉。”五色莲、杨枝水,都是观音文化标志性符号。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普陀山有一道特殊的井文化风景,那就是“仙道”景观。肇始于先秦、大盛于汉、流韵于魏晋六朝的仙道思想,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梅福井 又名丹井、梅福仙井、梅岑仙井,位于普陀山西麓梅福庵内。在仙道人物中,与普陀山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这个梅福了。此后舟山各志书如康熙《定海县志》以及一些普陀山志书等开始反复出现有关葛洪的记载。可见就在这20年中,葛洪开始成为普陀山仙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3-10-15
所以从普陀山志的记载来看,这口金沙井非常古老,很可能属于普陀山的第一批古井。由于历史悠久,它因而也成了普陀山文化的一个元素。那时候普陀山处于全面发展的时期,这里建有许多匠作寮,专供修缮普济寺和建造其他寺庙的工匠们居住。这里是普陀山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三昧泉的存在更是丰富了普陀山的文化。普陀山的这口涤心泉也是如此。......
2023-10-15
海藏寺,藏语称“香尖措代”,即北部海藏寺。海藏,为佛教用语。海藏寺内有水井一处,名为“药泉井”,亦称海心,相传井水与西藏圣湖相连。久而久之,四方游客、当地民众游览海藏寺时亦进行品尝。明清以来,海藏寺就以风景优美著称当地。道出了站在海藏寺灵钧台上眺望四野的美丽景色。......
2023-08-07
定海作为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历明末清初的辛卯屠城之难和两次鸦片战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许多节义忠勇的历史人物,让定海的古城文化变得丰厚,人文精神变得丰腴,其间,古城内的古井也成为这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见证。“二丈”与“丈余”之间的差异,或跟井底是否清淤深掘有关,也跟井面是否提升、井圈是否筑高有关。盖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
2023-10-15
舟山是一个群岛的合称。舟山的缺水历史拥有无数惨痛的记忆。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水井位置来看,凡是可能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的开凿。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井的地位非常显赫。《四明图经》的记载表明,在舟山人文历史发展记载和描述的第一笔里,就有舟山水井的位置。因此在舟山群岛,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数量上来看,舟山的水井总数之多是惊人的。从种类来看,舟山的水井种类也是比较多的。......
2023-10-15
蚂蚁岛是舟山渔场著名的张网作业区,附近海域盛产小虾、虾,并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青占鱼、鳗等鱼类。穿山岙井 位于蚂蚁岛客运码头附近的穿山岙。井水去咸变淡,也反映出蚂蚁岛的地貌变迁。关于蚂蚁岛人居来历的传说,也与镇海周姓渔民有关。长沙塘的大井潭,位于长沙塘119弄4号附近,可能是旧时蚂蚁岛最大的水井潭了。......
2023-10-15
定海位于舟山本岛之中部和西部。海岛缺水,居民只能以井水维持生命。定海许多自然村岙,都是以井命名的。定海乡村,指的是白泉镇、金塘镇、干镇、岑港街道、小沙街道、马岙街道、双桥街道、盐仓街道的农村社区以及新城区块定海方向的农村社区。本章介绍定海西北部乡村区块,包括金塘、岑港、双桥、小沙、马岙全域和盐仓街道的农村社区。定海辖区较大,周围乡镇可以分东西两片。......
2023-10-15
清康熙二十三年,舟山展复,逐渐有宁波等地渔民在虾峙附近海域作业,并上岛定居。虾峙岛曾有当地最大水潭,位于沙峧,称“沙峧大井”。三是虾峙岛大小水井数量多。沙水潭是目前虾峙岛上最大的井潭,现四周筑有高墙,高2米左右,团团围起,像一座微型城堡。......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