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普陀山佛缘泉与井文化

普陀山佛缘泉与井文化

【摘要】:意思是说,普陀山上不但有众多著名的甘泉,还有许多无名的清泉。这说明自古以来,普陀山的水泉,就被纳入了文化的范畴。普济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有时候僧人多达千余。普济寺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它能成为普陀山之至尊,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规模巨大,僧侣众多,香火生生不息,佛教文化一脉相承,当是主要原因。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八功德泉 在现今普陀山三圣堂内。

泉可视为涌动的井。普陀山拥有菩萨泉、菩提泉、真歇泉和八功德泉等名泉,其他还有活眼泉、涤心泉、三昧泉、灵一泉等,这些泉大多与高僧活动等有关,被赋予了种种深玄的含义,所以具有浓郁的佛教人文气息。正如清裘琏《南海普陀山志》所说:“山中多甘泉,不著名者甚众。斥卤盐坟中乃能涵英贮液,不逊江心峡口,非惟造化之奇,抑亦圣灵之泽矣。”意思是说,普陀山上不但有众多著名的甘泉,还有许多无名的清泉。在普陀山这样四周被咸涩的海水所包围的海岛中,竟然能够如此涵英贮液,与江心山峡相比毫不逊色,这实在是大自然的造化奇迹啊。这说明自古以来,普陀山的水泉,就被纳入了文化的范畴。

菩萨泉 位于普陀山普济寺东面的禅堂前,距离普济寺的厨房很近,方便取水。此泉澄泓清澈,色如蓝玉,无丝毫杂质,味道甘洌。日日泉水汹涌。普济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有时候僧人多达千余。所有用水都取之于本泉,可是它从没有枯竭之势。可以说此泉水源的旺盛,对于普济寺的繁荣具有巨大的意义。

普济寺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它能成为普陀山之至尊,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规模巨大,僧侣众多,香火生生不息,佛教文化一脉相承,当是主要原因。而它之所以能容纳那么多的僧侣,还能为无法计数的香客提供膳食,这口菩萨泉永不干涸的泉水供应,自然是根本性的前提和保障。设想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水源供应,普济寺是无法在数百上千年的岁月里巍然挺立的。

清人王大璋的《菩萨泉》就是从这个角度予以高度赞美的:“点点滴珍珠,源通香积厨。及今犹可浚,活水未尝枯。”诗中特地点出了厨房用水,说明诗人充分体会到了菩萨泉的水在普济寺生活方面的巨大贡献。同为清人的祝德风则认为此泉当真为观音菩萨所赐,否则不可能有如此旺盛且高质量的泉水。其《菩萨泉》诗说:“何时菩萨浚灵泉,碧玉沉沉不计年。粒米同尝滋味好,香厨逼近取携便。”

菩提泉 也在普济寺内,位于西禅堂侧。菩提泉与菩萨泉东西相向。奇异的是,其水色也与菩萨泉的青色不一样,是白色的。该泉水势也很旺盛,遇上大旱季节,也不会枯竭。

菩提泉的名字,当是从菩萨泉变化而来。由于菩提是一个著名的佛教概念,与觉悟、聪慧有关,所以对于菩提泉的歌咏,就大多围绕它而展开了。清金薇诏《菩提泉》:“寒泉穿石罅,香洁发菩提。自由源头活,因谁路忽迷。”把菩提泉的水比喻为指点迷津的神水。杭州僧人释与楷的《菩提泉》说得更加明白:“能将烦恼化菩提,一勺清泉可提携。浊世最怜多俗眼,临流莫辨路东西。”

真歇泉 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安昌人(今四川绵阳永昌)。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宋建炎二年(1128),浮海至普陀山,在现今普陀山前山白华庵的后面,挖掘了一口泉井,同时在井边搭建了一个草棚,题额“海岸孤绝处”。他住草棚,喝泉水,开始静修佛学。这位置距离紫竹林、观音跳很近,宋时这里是普陀山观音文化的中心。那时候普济寺还没有出现,更不要说法雨寺和慧济寺了。

宋绍兴元年(1131),真歇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从那时候开始,禅林英秀纷至依附,普陀山始为“佛国净土”。(www.chuimin.cn)

几百年岁月过去,到了南宋中期的时候,这口当年的泉井已经难以寻觅。根据普陀山志记载,南宋宰相史浩有一天来到普陀山,见真歇泉被荒草淹没,就在原地挖掘,让泉水重现,并在泉后的石壁上用篆书写下“真歇泉”三字。《普陀洛迦新志》还有这样的记载:“宋僧真歇驻锡是山,凿石出泉,起遣后不可考。清法雨寺住持性统,见白华主人启石得泉,史浩篆碑犹在,作偈纪之。”可见后来不要说真歇泉,连史浩的题额也不见了。直到清代,有一天白华庵住持偶然翻开庵后山脚下一块大石板,看见了石板下的泉水,那块史浩的题词石碑也露了出来。

真歇是普陀山的开山始祖,史浩的“真歇泉”题词据说是普陀山最古老的摩崖石刻,所以真歇泉也是普陀山人文荟萃之所,多有作品歌咏之。清僧释通树《真歇泉》诗云:“始倡宗风地,人名泉亦名。洪涛千万顷,何似一泓清。”清人沈大经《真歇泉》诗:“真祖留遗泽,泉传人共传。淄流前后歇,旧址莫轻捐。”这两首诗的作者,一僧一俗,但都高度肯定了真歇对于普陀山的“始祖”的意义。

有一段时期,“真歇泉”三字得到了精心保护,还用玻璃罩了起来。现今白华庵被推倒重建,崭新的白华庵巍峨气派。相比之下,真歇泉古迹几乎没有被留出空间,它就在白华庵厨房后窗的山脚墙壁下,被挖出一个很狭隘的洞,“真歇泉”三字已经难以辨认。相信以后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八功德泉 在现今普陀山三圣堂内。三圣堂位于现妙庄王路121号,东距普济寺约200米。从短姑道头的入三摩地路口走上山,来到三圣堂,只需要五六分钟,所以是位于普陀山的中心地带。但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这里还是荒芜一片,有一个法号叫大方的僧人,偶然发现了此泉,见泉水清澈甘洌,遂在它的旁边结茅修炼。这就是三圣堂的前身了。该泉起初为无名之泉,后来太监张随等人朝山进香,到访此处,听说此泉无论旱涝季节,都不会干涸,也不会满溢,似有神灵,于是取佛教经典里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水里“八功德水”的意蕴,取名为八功德泉,同时筹资建起了三圣堂。

所谓“八功德水”,佛经里指的是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分别表达了水纯、水感、水味、水性、水德和水的功能等八个方面的品质。既是水德,也是佛德,而且还与道家“上善若水”的观点有共同之处,所以内涵十分丰富。

由于此泉的名字意味深长,所以后来的题咏多围绕这个泉名展开,如清人祝德风《八功德泉》诗:“充满池中五色莲,八方功德浩无比。如来一滴杨枝水,幻出灵山几种泉。”五色莲、杨枝水,都是观音文化标志性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