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尖岛为舟山第五大岛屿,实际上它是由马秦山、顺母山、糯米潭山、泗苏山、馒头山等大小10多个岛屿,历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滩涂围垦而成。朱家尖南侧的乌沙门是前往日本的重要孔道。朱家尖的井俗文化资源也很是丰富。明朝政府曾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设瞭望台、烽堠,朱家尖是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三官堂井,位于朱家尖顺母龙新村龙舌10号,当地称为“下厂”。......
2023-10-15
登步岛位于舟山群岛南部,与沈家门一渡之隔,乘轮渡约30分钟,西距蚂蚁岛600米,其南侧蛏子港距桃花岛1.4千米,有渡轮直达。全岛呈西大东小的椭圆形,陆域面积14.5平方千米,其最高点为中部偏东区域的炮台山,海拔182.6米。岛上不少老井皆源于炮台山麓丰富的地下水源。该岛现行政上隶属于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镇,岛上设有登步岛管理委员会。
该岛宋代以前已有人类居住生活。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载为“登部山”,属昌国县安期乡。明代海禁,岛民尽迁而荒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展复后,陆续有宁波的镇海等地渔农民登岛定居。清康熙《定海县志》载为“登埠山”:“登埠山,离县约九十里。田颇肥,开垦不久。”由此可见,登步岛的产业渔农并重,保障渔农用水是水井的重要功能,一些老井的产生就与农业生产有关,如老秧田井潭就挖掘于秧田之中。
现登步岛主要有永安、鸡冠、大岙、蛏子港等数个村落,老井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村落的居民集聚点,其中不少水井与登步岛的民俗民风、生产习俗有关,也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
水池登 又称大水池,位于登步岛鸡冠村。在登步岛,有多个地名与鸡有关,如鸡冠村、鸡冠礁等。
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着一则关于公鸡与蜈蚣精的故事。传说数百年前,沈家门地形似一条蜈蚣,登步岛的地形则像只大公鸡,有人就认为这是一条蜈蚣精和一只公鸡精所变。公鸡和蜈蚣是一对大冤家,时常作对。公鸡精经常要啄蜈蚣精,蜈蚣精就时常发火。蜈蚣精一发火,就要喷火出来,火一喷,沈家门老百姓就遭殃了,房屋都要着火了。因而每年大小火灾要发好几次,沈家门百姓真是苦不堪言。这时有人从宁波请来一个风水先生,老先生站在沈家门岭陀山顶,向南一看,一下子就识破了“天机”——都是那只公鸡精作祟。第二天,风水先生就乘船来到登步。一到登步以后,就东转西转察看地形。登步岛北边是鸡冠头(即现在的鸡冠礁),东边是鸡屁股(即现在的石弄堂鸡屁股)。要使蜈蚣精不发火、沈家门不再有大火灾,这个风水先生想用掏破鸡肫(鸡胃)的办法来破除公鸡精。他马上召集登步百姓二三十人,开始掏鸡肫,鸡肫的位置就是现在的鸡冠村水池登一带。一大帮人白天掏了一天,晚上歇工,到第二天早上一看,掏好的潭竟然会全部自动闭拢。接连四五天,都是如此,这个公鸡精也蛮厉害!风水先生也不是吃素的,掏到第六天黄昏时,他叫人拿来五把大铁铲,一把大铲插在潭中央,其余四把大铲插在大潭的四只角。次日早晨,大潭里全是血一样的红水,公鸡的鸡肫就这样被风水先生掏破了,公鸡再也不会去啄这条蜈蚣,从此对面的沈家门也一直太太平平。风水先生掏的大潭,就被称为“水鸡肫”,就是现在鸡冠村的水池登,一直保留至今,池水常年不会干涸。池水的颜色是碧绿的。据说,当初颜色血红,时间一长就会变绿黑色。这个民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主要是融合了登步岛的地名文化——鸡冠礁、水池登。猜测一下最早编故事的人的创作思路,其实也反映了水潭的一大功能——消防救火。循着这一思路,原作者想到沈家门大火、想到公鸡啄蜈蚣的习性,于是就创造出这一传奇故事,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水池登以前是当地渔民重要的生产、生活水源。旧时鸡冠村有不少渔民以近海张网为业,渔网的修整依赖于大水池。差不多每隔半个月就要滴网、汰网、栲网、血网,大水池是洗网的重要场所。大水池上方的山岗以前就是晒网的场地,当地村民称“晾网场墩”。水池登一带居民区,则称“大池跟”,附近周家弄堂以前有栲陶,是栲网用的。
今天的水池登,碧水荡漾,风光怡人。登步管委会近年来对大水池进行了整修美化,建成村民休闲游乐的小公园。大水池占地数百平方米,池四周搭建木质围栏,池中搭建小桥,曲折迂回。池内还有假山一座,池边还建有凉亭,供游客休憩。
水池登附近数米,有一口井,称“水池登井”。井口呈圆形,外径约0.83米,内径0.55米,水深1米多,修建时间不详。据说此地在竖电线杆时,曾经打洞,出现会冒水的泉眼,水质清冽。于是村民就在附近打井取水。这也说明水池登一带水源丰富。
河潭井 这是一口百年老井,又称“庙门口井”,位于大岙登步村庙山嘴忠和庙西侧,老井的历史与忠和庙有关。
登步忠和庙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庙址原在庙湾,大约300多年前,宁波一带渔民来登步附近海域捕鱼作业,时在庙湾一带泊船,并开始搭起草棚,定居于此,居民逐年增多,并在庙湾李家堂造了一座小庙。后庙湾小庙失火被毁。清乾隆十四年(1749),村民择地在大岙重建庙宇,登步杜姓第一代成德祠太公被选为建庙负责人。忠和庙所供庙神老爷丁豪繁,据说是福建泉州人,清朝时曾任职于定海,为官清正,两袖清风,在沿海一带打海盗有功,深受百姓崇敬。因此,塑丁老爷像于忠和庙正殿。1933年由登步、蚂蚁二岛百姓共同筹资,重修忠和庙。
河潭井,顾名思义,其最早是源于河道边的一处泉眼,故称“河潭”。旧传登步岛原先由东西两个岛组成,犹如两条长龙,中间被滔滔海水隔开,后来海涂上涨,两山之间淤积而成陆地。这其中有一个造海塘捍卤蓄淡的历史过程。清代早期,今庙山嘴一带曾经挖建碶门,附近修建河道,在河道石岩间发现一处泉眼,水质清冽甘甜,常年不枯。当忠和庙修建时,因工程浩大,需要水源,于是就泉眼而挖深井,取名“河潭”,后来成为庙中香客及附近居民的饮用水源,有“活水”之称,也是农家酿酒的上等用水。后来庙宇一度衰败,水井也逐渐湮没。20世纪70年代,大旱之年,大岙农业大队在此地探挖,发现水井遗址,扩建成一口直径约5米、深约8米的圆口大井,井壁嵌伸石条,可逐级下达井底打水,一定程度缓解了当地村民的“水荒”,那时候一半大岙人是喝那口井的水。据村里老人回忆,大旱之年,最困难时候实行井水分配制,每人只能取7斤水。2018年,河潭井又得到重新修整,井口呈圆形,外径1.25米,内径0.77米,井口沿高0.47米。今老井四周美化,改造成小公园。老井附近有“照壁”立面,中间一层四角雕刻蝙蝠等吉祥图案,并有河潭井历史简介。附近有登步大岙文化墙,介绍大岙村史村貌、登步岛“五色文化”等。
除了河潭井,忠和庙内亦有一古井,为旧时忠和庙修建时所挖。村民在此地取黄泥以作建筑所用,取土时发现底部石岩间有泉眼,便开挖此井,井壁以岩石垒砌,井呈方形,外径边长约1米,内径边长约0.8米。井深约2米。
炮台山麓井潭群 炮台山是登步岛的最高大山,山麓下的大岙登步村是登步岛居民最早的聚集地之一,人多井多。炮台山丰富的水源,涵养了一方百姓。沿着村里的公路,两侧有不少老井,如大食堂井、老秧田井、於家井潭、陈家井潭、叶家井、豆腐井等。
大食堂井为三眼井,位于登步岛大岙村杜家堂,登步村137号对面。老百姓称“大水潭”,为当地最大的一口水井。井水源自炮台山大坑,出水旺盛,久旱不涸。井口呈圆形,外径0.8米多,内径0.6米左右。据《普陀地名志》记载,此井为1958年原大岙生产队所办大食堂的水源地,故名。始建年代不详,1968年扩建。井深6.5米,水位0.5—6米,水质良好,至今还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水源。1958年,全国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登步属桃花公社,设登步管理区。当时全国兴起大办公共食堂之风,海岛登步也一样。当时大岙有1300多人,都在大食堂就餐,就餐不用钱,吃饭不限量,后来由生产队发饭票,凭票就餐,定量打饭。人多,饭菜多,用水量大,这个大井潭保障了大食堂的运行。但是随着后来粮食供应紧张,大食堂陷入困境,几年后就停办了。大食堂井记录了当年“吃大锅饭”的那一段历史。
老秧田井,位于登步岛大岙村。旧为露天水潭,潭口一侧有石阶,当井水水位下降,可逐级下底打水。后潭面一部分铺设水泥地面,并留有三口圆形井眼,外径0.7米多,内径0.6米左右。相传这口老井也有百年历史。旧时该井地处秧田,村民在秧田中挖泥,发现泉眼,便打了这一口井潭。现该井多年未修整,水质状况不佳。(www.chuimin.cn)
於家井潭,位于登步岛大岙村116号对面。因当地原有不少於姓人家而得名。为双眼井,井口圆形,外径1米左右,内径0.72米左右,井深3米左右,该井水质优良,至今为当地村民主要生活水源。
陈家堂井潭,位于登步岛大岙村陈家堂,为双眼井,井口圆形,一口外径1.1米,内径0.86米;另一口井外径0.9米左右,内径0.68米。原井口用石条铺成,呈圆环形,其中一口井口似为整块石板镂空。现井口加砌砖块和水泥。井内壁石块垒成,嵌有石阶,大旱时方便村民逐级下井打水。
登步岛其他水井 登步岛上有鸡冠、永安、大岙、蛏子港、李家岙等村落,旧时水井数量颇多。据《中国海岛志》记载,登步岛“用井30口,容积300立方米”,除前述水潭、水井外,还有以下水井,略做介绍:
贝家井潭,位于登步岛里厂小坑里。原来是一个大井潭,有30多平方米。后山上有住户修建山路,将水潭一分为二。西侧一半略大。据村民介绍,这口井潭的水在当地是最好喝的。水量大,但用的人也多。逢大旱之年,两三个月不下雨,水潭就要见底,村民沿井壁石条逐级至井底舀水,半夜三更都有人排队取水。据老人介绍说,大旱时,村民会去李家岙等处挑水。村里甚至会组织开洋船前去大展螺门装水,渔民家属则翘首以盼,拎着水桶排队取水。当年海岛用水紧张情形可见一斑。
陈家井潭,位于登步岛鸡冠村554号对面。井潭近椭圆形,井壁根据地势南高北低,井壁用石块垒成,外涂抹水泥。井沿高近1米。开有一口,其下井壁嵌有石条,逐级至井底,便于旱天打水。现水井水质呈碧绿色。据《普陀地名志》记载,该井因水源不丰,又名雨水潭。始建年代不详。井深4米,水深0.3—2.5 米。
外岙井潭,位于登步岛外岙鸡冠村28号对面。原为露天井潭,现铺设水泥面,留有长方形井口。外侧边长1.6米,井壁用石块垒砌。水深约3米,地处连治山下,水旺不枯,曾是外岙最大井潭。现仍作为生活用水源。
大池下井,位于登步岛东湾自然村。以处蒋庙湾大池下得名。始建年代不详,1990年重修。井深6米,水位0.5—6 米,水质良好。
石家井,位于登步岛大岙登步村。以所在石家居民点得名。始建年代不详,2005 年修。井深约3米。水质良好。
纪家大井,位于登步岛原竹山村前沙头。以纪姓人家得名。始建年代不详。井深3.5 米,水位0.2—3 米。水质良好。
李家岙井,位于登步岛永安自然村李家岙290号附近,以所在李家岙居民点得名。始建年代不详,2003年10月重修。水源旺盛,久旱不涸,故有“仙水”之称。现井略呈半椭圆形,一边长1.18米,最大内径1.25米。
芦秆棚下井,位于大岙村石弄塘,以所在地芦秆棚下得名。始建年代不详。井深4 米,水位0.5—3.5 米,水质良好。
冯家塘井,位于登步岛蛏子港村155号附近,以冯家塘居民点得名。始建年代不详。原为露天小井潭,后规模不断扩大。1971年修,1980年再修。现为两口方形井眼,井深3.5米,水深0.5—3米。该井水质良好。
蛏子港井,位于登步岛蛏子港,以所在地蛏子港得名。有百年以上历史。1972年修,1980年再修。井深5米,水位0.5—4.5米,水质良好。井口呈十边形,由十块石条拼成,最大直径近2米,井沿高0.2米。由于地处海边,井水略有咸味,但水质清冽,曾是蛏子港附近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朱家尖岛为舟山第五大岛屿,实际上它是由马秦山、顺母山、糯米潭山、泗苏山、馒头山等大小10多个岛屿,历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滩涂围垦而成。朱家尖南侧的乌沙门是前往日本的重要孔道。朱家尖的井俗文化资源也很是丰富。明朝政府曾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设瞭望台、烽堠,朱家尖是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三官堂井,位于朱家尖顺母龙新村龙舌10号,当地称为“下厂”。......
2023-10-15
蚂蚁岛是舟山渔场著名的张网作业区,附近海域盛产小虾、虾,并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青占鱼、鳗等鱼类。穿山岙井 位于蚂蚁岛客运码头附近的穿山岙。井水去咸变淡,也反映出蚂蚁岛的地貌变迁。关于蚂蚁岛人居来历的传说,也与镇海周姓渔民有关。长沙塘的大井潭,位于长沙塘119弄4号附近,可能是旧时蚂蚁岛最大的水井潭了。......
2023-10-15
清康熙二十三年,舟山展复,逐渐有宁波等地渔民在虾峙附近海域作业,并上岛定居。虾峙岛曾有当地最大水潭,位于沙峧,称“沙峧大井”。三是虾峙岛大小水井数量多。沙水潭是目前虾峙岛上最大的井潭,现四周筑有高墙,高2米左右,团团围起,像一座微型城堡。......
2023-10-15
作为有着文化礼仪之乡之称的东沙,公用水井、公用池潭在1795年之后开始走进东沙百姓的生活。因当时东沙人数较少,所以能勉强解决该地居民的饮用水问题。修好后,东沙社区立碑刻4条公告,算是使用义井的村规民约。戊辰河 位于东沙小学旁边,是个方方正正的“大井”,历史上又称食水河。尽管两河开通,还是满足不了东沙日益增多的人口用水需要。......
2023-10-15
舟山是一个群岛的合称。舟山的缺水历史拥有无数惨痛的记忆。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水井位置来看,凡是可能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的开凿。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井的地位非常显赫。《四明图经》的记载表明,在舟山人文历史发展记载和描述的第一笔里,就有舟山水井的位置。因此在舟山群岛,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数量上来看,舟山的水井总数之多是惊人的。从种类来看,舟山的水井种类也是比较多的。......
2023-10-15
定海作为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历明末清初的辛卯屠城之难和两次鸦片战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许多节义忠勇的历史人物,让定海的古城文化变得丰厚,人文精神变得丰腴,其间,古城内的古井也成为这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见证。“二丈”与“丈余”之间的差异,或跟井底是否清淤深掘有关,也跟井面是否提升、井圈是否筑高有关。盖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
2023-10-15
长涂岛位于岱山岛的东部,由大、小长涂山组成,中间一条长涂港。随着时代变迁,目前面积广袤的大长涂山居住人口只剩1000左右,都是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小长涂山有一些公共且具有历史底蕴的水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倭井潭、双井潭、传灯庵水井、顾家井潭等。倭井潭 位于小长涂山倭井潭村的东北角。为纪念这一事件,乡民砌潭为井,命名为“平倭井”,而乡民习惯潭的叫法,遂称作“倭井潭”。......
2023-10-15
由此可知,嵊泗现有水井的历史大致不会超过200年。历史上的八角井潭原为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咬合紧密,井口用青条石叠砌成八角形,故名八角井潭。但可惜的是,这口见证了历史的井,最终难逃被填埋的命运,至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金鸡岙的最里侧,有个被称为“大槽”的聚水池。据村民回忆,大槽原先为天然形成的水潭,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为金鸡岙村民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渔业发展发挥了一些作用。......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