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5-09-30
历史文献记载的柯尔克孜已有两千多年。两汉时称为“鬲昆”“坚昆”“隔昆”。[200]魏晋南北朝,为“护骨氏”“契骨”。[201]隋唐时,为“纥骨”“纥扢斯”“黠戛斯”。[202]辽宋时,称“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203]元朝时,称“吉利吉思”“乞儿吉思”。[204]这些名称,均是柯尔克孜语自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音转和异译。
两汉时,古柯尔克孜人分布在叶尼塞河流域上游地区。在匈奴统治和西迁期间,一部分古柯尔克孜人逐渐西迁至天山地区。据史书记载,公元7—9世纪,古柯尔克孜人主体仍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辽、金、元时,一批批古柯尔克孜人被迁往天山地区。但至清初,古柯尔克孜人的活动中心,仍在叶尼塞河上游,即清朝称为唐努乌梁海地区,臣服于喀尔喀蒙古的扎萨克图汗属部和托辉特。准噶尔强大后,又隶属于准噶尔。康熙三十七年、康熙三十八年(1698、1699),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人和柯尔克孜人,夺取了大片哈萨克草原和柯尔克孜族地区。
2025年,沙皇俄国入侵叶尼塞河流域,遭到当地柯尔克孜族的激烈抗击。策妄阿拉布坦派遣2500名厄鲁特士兵,强迫柯尔克孜人迁往西部天山地区[205],与原已迁入天山的柯尔克孜人汇合在一起,分布于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西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
在准噶尔统治的年代,柯尔克孜族牧民大批被征调去当兵作战,伤亡惨重。准噶尔统治者对柯尔克孜族的掠夺和压迫,常遭到柯尔克孜族的顽强反抗,大批柯尔克孜族退守到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山区,部分到了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形成东西布鲁特的分布局面。(https://www.chuimin.cn)
《西域图志》,书中所录“东西布鲁特部图”明确标明东西布鲁特以一河源为界,但没有说是哪一条河的河源。苗普生认为“以天山及纳林河为界,布鲁特又分为东、西两部分,天山、纳林河以北为东布鲁特,天山、纳林河以南为西布鲁特”[206]。马文华则认为“能在这一地区将布鲁特分为东西两个地区的只能是纳林河支流博什博勒齐水(今阿拉布加河)”[207]。钟兴麒等认为东西布鲁特“以阿赖岭(位于新疆乌恰县西北境)西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塔尔河为界,以东为东布鲁特,以西为西布鲁特”[208]。潘志平认为清朝布鲁特东西部基本上以纳林河为界。[209]
笔者认为,清朝称锡尔河为“那林郭勒”,与《西域图志》“东西布鲁特部图”“西域全图”中的文字记载“诸水俱会入那林郭勒,接安集延诸部界”[210]相吻合,作为锡尔河源头之一的塔尔河应该就是东西布鲁特的分界河。
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曾将准噶尔军中被裹胁的小部分柯尔克孜族迁至东北齐齐哈尔都统管辖地区。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向天山北进途中,分布在伊塞克湖周围的东布鲁特部落萨雅克、萨尔巴噶什等部落,纷纷要求归属。[211]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过程中,柯尔克孜族奇卜察克等部落在头人阿奇木的率领下,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当清军途经西布鲁特地区时,西布鲁特额德格纳部落头人阿济毕,代表西布鲁特15个部落,向清军将领兆惠要求归附。
相关文章
西域统一后归附清朝,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清代被称为布鲁特。主要是清军在平定西域后留守屯垦人员,多在北疆。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西域图志》和其他文献记载,绘制了清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示意图。6-1清朝乾隆时期西域民族分布图从《西域图志》看,汉族自汉朝以来就在西域定居,回族则是元明两朝在西域定居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是西域世居民族。......
2025-09-30
一般地方志都有“建置”“沿革”二门,前者用以记载该地域范围内历代王朝设置的各种郡县州府之类的各级行政区域机构,后者用以记载各地历代设置的兴废变化。而当中央王朝对西域失控时,西域则成为各民族首领争相建立的或大或小的政治实体。以上诸表为我们提供了经过严谨考证的西域各地历代政区地理的基本情况。虽然其中不无误判,但其西域地理考证的筚路蓝缕之功,在历史地理学史上无疑是极为突出的。......
2025-09-30
哈萨克族是西域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1869年以后,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1684年,哈萨克头克汗王分三部节制汗国,号称人口百万。[134]《西域图志》记载,乾隆四十三年清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哈萨克族约40万人。在准噶尔部落长达七八十年的武装叛乱中,哈萨克族各部人民惨遭烧杀抢掠,深受其害。至此,西域哈萨克族全部归顺了清廷。自此,哈萨克人摆脱了长期战乱的困境,有了繁衍生息的环境。......
2025-09-30
既而就花大力查究准部的历史、世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明末西迁后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因此,《西域图志》把西域蒙古各部统称为准噶尔部。记载绰罗斯属从第一世孛汗至第十八世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的世系,以及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诸部自一世至当时之十余世的世系。和硕特部第一世为阿克萨噶勒诺颜,至博尔和津为第十八世。......
2025-09-30
第二部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完成的《西域图志》。既然是使者“画图以进”,称作《西域图志》当更恰当。第四部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史书《西域图志》。这部书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共52卷,其详尽、准确程度超过了之前的所有“西域类”文献。选择研究《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对《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研究,希望张瑛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2025-09-30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5-09-30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5-09-30
历史上哈萨克族曾经信仰佛教、祆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时期,实际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宗教。哈萨克族人是根据萨满教将宇宙分为三界的信仰创造出这些神话并加以传说。哈萨克族人民至今还保留着崇拜月亮的宗教习俗。他们认为火是哈萨克族人的救星,具有让他们摆脱灾难的力量。这是哈萨克族人民整体皈依伊斯兰教的时期。......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