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朱荫湄
1946年,两岁的我在母亲的背兜中,离开湄潭,随浙大师生复员东归。父母给我取名荫湄(小名湄儿),以纪念他们一生难忘的一段经历,也给我盖上了湄潭的印戳。但父母健在时,大家各忙各的,关于湄潭的往事,我知道得很少,也想得很少。2008年,当时校档案馆的吴永志馆长约我写点关于湄潭的文章,我挠头了,两岁的娃儿能记得啥呢?寻摸半天,写了短文“我的红背兜,心中的情愫”。2017年全校上下筹备浙大120周年校庆,纪念西迁80周年时,湄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正义打电话给我,希望我把红背兜捐赠给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我欣然允诺。是啊!这珍藏了73年的红背兜,是时候回归湄潭了!
2017年4月,我接到邀请,赴湄潭参加“庆祝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浙江大学西迁80周年暨竺可桢校长铜像落成揭幕仪式”。从踏上湄潭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温暖无比!
2000年3月随潘云鹤校长访问湄潭
2000年3月湄潭与辛必达(左)、洪星(右)
这是我两岁离开后,第二次来到这里。第一次是2000年3月25日,同根同源的四校合并,在校长潘云鹤的带领下,学校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学院教授组成代表团,访问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湄潭。短短的一天时间,太匆忙了,而且公务在身,来不及细细体会。只记得从贵阳到湄潭旅途四个多小时的不易(在修路),感叹60年前的西迁,浙大人该有多么艰辛!又记得湄潭政协原主席洪星和老校友辛必达(47届)从贵阳到湄潭的一路陪伴和介绍,感激湄潭人对浙大的深厚感情;还记得沿途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风中摇曳,感悟竺校长在国难当头时,眼光独到带领浙大长途跋涉选择湄潭这方宝地办学;更记得文庙陈列馆中展出的黑白照片,方寸之间有那么多大家仰慕已久的前辈,感叹浙大“求是”校训的渊源。八年时间在中国西南小镇,连电灯都没有的穷乡僻壤,培养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成果,锤炼了日后闻名于世的一批大师,感恩湄潭父老乡亲60年前克服困难,用他们温暖的怀抱接纳养育了浙大师生,使湄潭成为“科学教育圣地,求是创新摇篮”!当晚,湄潭乡亲还特意为浙大代表团举行了欢迎晚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我和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许为民同唱了一曲“小城故事”。第二天,潘校长给湄潭题写了短诗“昨夜曾醒五更梦,静听梨花唱春风,青山不老水常绿,湄潭至今忆竺公”。湄潭这座小城让我们热泪盈眶,永远难忘!
今天的湄潭到处可以看到杭州和浙大的影子。走在街上,可见“浙大广场”“浙大北路”“浙大南路”“求是路”“可桢路”甚至还有“浙大小学”,真是“湄潭无处不浙大”。湄江桥头的堤岸围墙上则写着“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据说,这是苏步青先生的题字,确实,只有深爱着杭州和湄潭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和情怀!
湄江桥头的堤岸围墙
浙大小学
湄潭公交牌
李氏民宅
欧阳曙宅
永兴浙大教授楼
在下榻的宾馆我遇见了浙大的老同事又同是西迁后代的洪一新(外公钱宝琮,父亲洪鲲)老师,于是抓住正式活动前的一天时间,在西迁历史陈列馆郑义灵和范黎的陪伴下,我们参观了永兴的浙大办学旧址:李氏民宅、欧阳曙宅和浙大教授楼。永兴离湄潭县城20公里,是当时浙大一年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现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得出来,这些旧址历经岁月的磨砺,满是沧桑感,当地政府却花了很大力气在保护、修复。特别是张家巷的“教授楼”,一排呈L形的木质二层楼房,当时正在修复之中,外廓基本完成,里面楼板、楼梯及隔板都还在修缮中,空气中弥漫着新锯木材的清香。据西迁二代周志强(父亲周茂清)和陆宜山(祖父陆缵何)回忆,当时有浙大永新分部主任储润科教授、分部训育主任高尚志副教授、事务主任许成章、史地系谭其骧教授,以及其他一些教师包括周、陆两家等十一二家住在这里。虽住户不全是教授,但老百姓还是称为教授楼。
接着,我们去看了永兴有名的万亩茶园。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就在湄潭建立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加上浙大西迁办学的影响,使湄潭成为当时中国现代茶业的科研和种植中心。今天的“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享誉国内外。我们这些喝着龙井茶变老的人,看着这绵绵起伏、无边无际的绿色茶园都感叹不已。
永兴的万亩茶园(www.chuimin.cn)
从永兴回到湄潭城里,寻找我出生的旧址可是费了些功夫。1989年9月25日,我父亲73岁,在离开湄潭44年后重返湄潭,曾在旧居前拍照留影,感慨万分。在照片背后写下40多年前的往事:“……1941年7月湄潭士绅孙某从乡间购置旧房(四合院式)一座,拆建于湄潭城外湄江饭店后面,滨江面界,低矮泥地,无玻璃窗,以纸糊之,上抹桐油,全院中间为天井,有石板,围住六家。即后排左面住吴耕民老师,中间住白汉熙、刘志华,右侧为蒋聪强、章瑞华夫妇,左侧为钱宝琮老师一家三代(近十人),我们住前排占两间门面,正中为双扇大门,前后隔为两间,前间为会客室,后间为姆妈(保姆)戴二娘室。左侧一大间为我们新婚卧室兼读书工作室,卧室的一半上铺散木板作为储物的阁楼,此外在寝室左边还有一小弄堂,权作灶室。我家右边住曾慎夫妇。除蒋家及钱家外,我们合伙请一厨师,只供各户米饭,菜各自分烧。1944年4月15日,荫湄即在此陋室中诞生。湄从小又胖又健又乖,不哭多笑,平日由母亲及保姆分别抱着或用红布包裹着背在背上。不意,一转眼已45年了。旧地重游,故居仍在,但物是景非。拍照留念,感怀无已。” 1990年7月,母亲在参加湄潭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揭幕典礼后也回到“朴庐”,近半个世纪了,老屋还在。可惜,到2000年3月我回湄潭时,“朴庐”旧居已不见踪影了。小郑和小范太年轻,不知道湄潭旧时的模样,根据父亲的描述,我们在原湄江饭店附近转了几圈,猜测、估摸着大概的位置,熟悉而又陌生,算是怀旧吧!
2017年4月15日,“庆祝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浙江大学西迁80周年暨竺可桢校长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一早大家参观了位于文庙的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接着在浙大小学操场召开大会。
昔日的湄江饭店位于湄江桥头
今日的湄江桥头已无湄江饭店踪影
在竺可桢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和领导讲话后,安排了我捐赠红布兜的仪式。那一天正是我73岁生日。想想73年后我又回到千里之外的出生地庆生,那是多么难得而又幸福的一件事!父母在天堂也会高兴的(父亲也是在73岁那年回湄潭第二故乡的,多么巧!)。望着满操场热情的湄潭父老乡亲(包括当地领导、小学老师、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和浙大校友,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任何语言都表达不了我对第二故乡的感激之情!在热烈的气氛中,我说:“我把这带着我离开湄潭的背兜又送回来了,它是浙大西迁的证物,浸透了湄潭对浙大的深情与厚谊,见证了浙大一代人的艰辛与卓越,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与信念!我把它永远留在湄潭。谢谢湄潭!谢谢大家!”
下午,大家参观了湄潭美丽新农村建设的七彩部落,望着勃勃生机的茶园、整洁干净的村道和色彩艳丽的农居,无不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湄潭感到自豪!
父亲1989年返回湄潭在旧居前留影并在照片背后写下的回忆文章
母亲1990年返回湄潭在旧居前留影
浙大小学
当天晚餐时,又一个意外惊喜感动了我,也轰动了全场。一个高达七层的大蛋糕(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大蛋糕)用宾馆行李车缓缓推向了我。两位学生捧着鲜花祝我生日快乐!原来,在参加浙大小学活动的人群中,有一位学生家长是开烘焙店的,听到我生日的消息后特意做的。湄潭家乡人的深情厚谊,浓得化不开,真是非常令人感动!
竺可桢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我的红背兜捐赠仪式
纪念浙大西迁办学80周年会场
湄潭新农村七彩部落
给我生日的惊喜:七层大蛋糕
有关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纪念文集的文章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竺校长遂决定8月26日率校核心成员四人亲赴禅源寺考察。一直到9月5日学校正式决定1937年入学新生迁西天目山禅源寺,并议决迁播细则,9月13日禅源寺方丈来杭与沈思屿谈租赁庙舍,14日谈妥,9月21日第一批一年级新生始迁入,到26日共计210人到达禅源寺,27日上课,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这些参与迁播的新生,健在的应寿跨九旬,浙大前校长杨士林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谢觉民教授等应是当年亲历这次迁播的新生。......
2023-10-07
参加完“求是桥”揭幕仪式,寻访团一行前往浙大西迁广场,观览了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80周年《求是缘》书画展。展品由浙江、宜州两地书画名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会后,宜州区政府在二楼中餐厅设宴招待全体参加纪念活动的嘉宾。晚上8点,寻访团全体赴宜州桂剧院参加“求是情·故乡行”文艺晚会。两位老人再一次代表浙大西迁后代在台上向宜州人民表示深表感谢。......
2023-10-07
父亲在世时,我们聊过这段“车轮贴桥压浊浪,雨势汹汹跨乌江”的经历,他说记得是坐轮渡过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从桥上过的,为了这次行文准确,我上网查资料,又求助了湄潭文联主席浙大校史专家张宪忠先生,证实了1946年我们东归是从桥上过的。周西成主政期间修筑的川黔公路是桂黔滇进入重庆的唯一大动脉,交通运量十分巨大,一直到1939年前尚无桥过乌江,靠轮渡接驳。当局鉴于抗战形势,投巨资修筑了这座跨江大桥。......
2023-10-07
回迁复员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永兴、湄潭的师生员工家属先要到遵义集中再分批编组,安排日期车次及同车人员,每车是师生混编以利相互照顾。次日坐长途车去遵义,汽车在山间公路转来转去,花了大半天。......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虽然父亲到达湄潭走过的路与浙江大学的大多数师生不同,但愿望和目标是基本相同的。父亲的归国行程还要继续。父亲最后得到国内的通知是前往重庆战时生产局报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父亲在重庆战时生产局当工程师的工作也随之结束了。父亲很快获得了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的职位,便从重庆辗转来到贵州湄潭,开始了他后半生在浙江大学几十年的教师生涯。......
2023-10-07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