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诸葛亮北伐:光复汉室,收降姜维,割麦上邽!

诸葛亮北伐:光复汉室,收降姜维,割麦上邽!

【摘要】:诸葛亮执政后,蜀汉一切方针都围绕北伐展开。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刘禅。图5-20前出师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终目的,就是“光复汉室,还于旧都”。图5-21诸葛亮五次北伐路线简图诸葛亮此行的一个重要收获便是收降了姜维。马谡违反诸葛亮节度,举动失宜,仅十余日便大败。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率军直赴上邽,甚至在其城郊大肆割麦。这次出兵,蜀汉事先与东吴约好,从东、西两线同时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蜀汉一切方针都围绕北伐展开。东联孙吴,平定南中皆为了北伐。北伐之前,诸葛亮还曾移民汉中,建设前沿阵地。《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郡“汉时赤甲军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发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即为其一。建兴五年(227),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刘禅。其辞略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谒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51]

图5-20 前出师表

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终目的,就是“光复汉室,还于旧都”。三月,诸葛亮率军从成都出发,到达汉中。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达到“戎阵整齐,进退如风,止如山”的境地后,方才举兵北向。

当时,曹魏洛阳曹丕(魏文帝)已死,太子曹叡(魏明帝)继位不久。曹叡获悉蜀军临境的消息后,就制定了“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的战略防御方针[52]。但因魏蜀间多年无战,平时准备不够,一闻说蜀军骤至,下面也多有动乱。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治天水甘谷)、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曹叡忙西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率主力驻扎在斜谷北口的郿县一带(这表明曹军中了诸葛亮声东击西的圈套),全面指挥这次战役,令张郃率5万军马西守陇右。

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今陕西眉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先围后攻,大胜。赵云军在箕谷时,曹真以主力相拒,赵云等以少敌多,以弱敌强,牵制了曹军的主力部队。作战时,赵云身先士卒。

图5-21 诸葛亮五次北伐路线简图

诸葛亮此行的一个重要收获便是收降了姜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其父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蜀军进攻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好带着几名官吏外出考察,姜维也是随行人员之一。太守闻蜀军突至,而所辖诸县纷纷降蜀,他怀疑姜维等也有异心。《三国志》卷44《蜀书·姜维传》注引《魏略》说:“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他对自己的属下不敢相信,单身一人,连夜悄悄向上邽逃去。姜维等发觉后,连忙追去,可赶到上邽城下,城门却闭而不纳。姜维等只好相率回到冀城,冀城亦闭门不许姜维等进入。城外百姓见维等大喜,便推举姜维为首领,让他带着大家去拜见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只好率众百姓等投向蜀军。

诸葛亮命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守街亭,将军高详屯兵列柳城,在街亭与张郃相战。马谡违反诸葛亮节度,举动失宜,仅十余日便大败。魏将郭淮亦攻下列柳城。街亭丢失,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还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马谡失街亭后,曹军并未抓住有利机会反攻。第一天,张郃眼见蜀军退去,不敢相信胜利来得这么快,不敢急攻王平,怕有埋伏。第二天,张郃眼见诸葛亮率军“徐行”而退,亦不敢追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又上书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魏军三路攻吴(曹休攻皖城、司马懿江陵、贾逵攻东关),又抽调关中军队东去,关中空虚。诸葛亮认为时机又到,再次率大军顺嘉陵道,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这一次,蜀军走的是当年高祖刘邦由汉中出定三秦的老路。但当年刘邦是“暗度陈仓”,奇兵轻袭无备之敌。现在魏军大将曹真在半年前就料到诸葛亮会二次北伐,必攻陈仓,早命将军郝昭、王双屯兵严守陈仓,大治其城,充分做好了各种准备[53]。蜀军围攻20多日,不下,一方面粮草快尽,一方面听说曹魏援军已到,便撤回汉中。魏将王双率众追赶,被斩杀[54]

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复为丞相。

建兴八年(230),魏大司马曹真认为:蜀连出侵边境,宜伐之,数道并出,可大克也。八月出兵。张郃军顺子午道而南,司马懿溯汉水而上,曹真从斜谷道南下,另一军从武威东插。当时正赶上霖雨30余日,栈道断绝,再加上诸葛亮在城固、赤阪一带集兵守险,摆出一副欲全歼来敌之势,曹军无功而返[55]

图5-22 木牛流马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五次出兵,这次又出祁山。他围住祁山后,派使去请鲜卑部落的首领柯比能出兵助战。柯比能部当即出军响应,打到北地石城。魏大司马曹真急出病来,时逢司马懿从荆州前线入朝,魏明帝曹叡便叫他屯兵长安,督西线诸军。

图5-23 三国时期的扎马钉

司马懿留4000兵守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余军全部前往救祁山。诸葛亮率军直赴上邽,甚至在其城郊大肆割麦。司马懿却敛兵自守,始终不与蜀军交战。诸葛亮转向他攻,司马懿又跟至卤城(今天水与甘谷县之间),一到便登山掘营,不与蜀战。魏军内部有人公开对司马懿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诸将又一齐请战,司马懿才命张郃等出战。但一交战便大败。蜀军获首级3000颗,铠甲5000领,角弩3100张。司马懿退保山营,怎么也不肯出战了。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于运粮草等,省了许多人力;但战线太长,道路遥远而崎岖,仍因粮草供应不济而于五月退兵。张郃勒兵追至木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90里),被蜀军射杀[56]

建兴十年(232)诸葛亮休士劝农,大量制造木牛流马,普遍教兵讲武,准备大举进攻。十一年(233),鉴于以往的教训,遣诸军运粮储于斜谷口,又修建斜谷邸阁(朝廷直属大型粮仓)。

建兴十二年(234)春二月,诸葛亮第六次出兵。这次大军从斜谷道出。蜀军攻占了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40里),与司马懿隔渭水相对垒。这次出兵,蜀汉事先与东吴约好,从东、西两线同时北伐。二月,蜀汉出兵后,东吴仍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口),进攻襄阳,命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进攻,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曹叡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统水军东征,同时给西守的司马懿加兵,并告诫他要坚守不战,以待东线战局变化和蜀军粮尽之时。东吴此次出兵,本想渔利,当孙权得知魏主亲统大军增援,蜀军又西线受阻的消息后,即令全线撤兵。在西线战场,司马懿统有22万大军,为蜀军的两倍,却一直坚避不战。蜀军曾送去一套女装,欲羞辱、激怒他出兵。司马懿却能从容接受。蜀军鉴于以往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可就在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骤卒于前线,时年54岁。这突变给蜀汉朝廷以猝击。蜀军当即下令退兵汉中。

表5-1 诸葛亮五次北伐简表

诸葛亮与魏军六次交战,都是以汉中为基地在外线进行的。其中五次是主动北伐,一次是防御。五次北伐中,两出祁山(六出祁山是小说家的泛指),其余几次路线每有变动。五次北伐,虽都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但于全局关系不大。

对诸葛亮的北伐,历史上颇有歧见。或视诸葛亮北伐为全败。若从“兴复汉室”的最终目的看,确实没达到。但从具体战役看,还不能说全败。首先,在长达七八年的战争中,蜀军基本掌握着主动权,魏军则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其次,在战争中屡挫双倍于己的魏军,退返亦能泰然班师,军队无大损。再次,每次进攻皆摆战场于敌国领土,不曾丢失半寸国土,还夺回原属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在人力物力上,蜀确实损失很大,但同时也消耗掉了魏国更多的人力物力。故可视这五次北伐为平局。

在当时,蜀汉国小势弱的情况下,诸葛亮不闭关守险,保境安内,反而连年劳师北伐,多遭非议。事实上,诸葛亮立志兴复汉室,不北伐则不能实现这一目标。蜀汉国小势弱,不主动进攻,则难保不被曹魏侵吞。更何况国小势弱,也不乏主动攻伐成功的先例。如:商汤最初的根据地不过70里,周文王最初不过百里之地,都以征伐兼并了天下;管仲以一诸侯称霸天下,乐毅以一燕国攻齐70余城。诸葛亮每自比乐毅、管仲,这些典范当然会成为鞭策动力。再加之东面还有孙吴,至少可牵制曹魏一定兵力。故从战略上看,蜀军北伐也是积极进取的一策。历史上对诸葛亮率主力出祁山而不以奇兵首出子午谷之举,也有争议。临出兵前,诸葛亮曾召大将等计议。魏延建议道:听说长安镇守大将夏侯楙年少,是魏主的女婿,胆怯而无谋略。现在请给我精兵5000,运粮食的人马5000,让我直接从褒中杀出,顺秦岭东行,到子午道转北,不用十日便可打到长安。夏侯楙听说我骤然而至,必定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之类,横门邸阁(粮仓)和闲散于民间的粮食谷物足够我军食用。曹魏若从东边合聚队伍赶来,尚需20多天。在这些时间里您足可率军队从斜谷赶来。这样,一举便可平定咸阳以西之地。但诸葛亮认为这样很冒险,西出陇右却安全而无后顾之忧,便没有采用魏延计[57]

诸葛亮、魏延谁对谁误?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要“北定中原”,并非争夺一城一地。他兵出祁山,意在由陇而秦,居高临下。诸葛亮兵出祁山,赵云、邓芝又在箕谷布军,远张两翼,诱敌深入,意在一举歼灭曹魏在陇秦的主力。这样,攻占陇秦之地就无后顾之忧,那时再整体推进,稳打稳进。

魏延之计,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在战术上,奇兵袭敌,一要时速,二要势猛。按魏延之计,蜀军顺秦岭向东,沿子午道(1040里)而北,欲十日赶到长安,每日需强行百里之上,犯兵法之忌。沿途险峻,一夫当关万夫难开,若一遇敌阻,则很难顺利前进,一遇敌袭则可能全军崩溃。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蜀军若不在10日内赶赴长安城下,则曹魏防守已充分,附近援兵可调,若10日内赶到则军士已疲。疲惫的5000人马很难成功地袭击长安这样的重城。再者,蜀军以5000人孤军深入,就算成功地占领了长安,而魏主力犹存,蜀军难免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必须承认,魏延的建议确实相当危险。另一方面,蜀国以小国攻大国,在魏国没有特大天灾人祸的背景下,不冒险出奇兵则不可能取胜。从这个角度看,魏延的建议又非常可取,甚至是唯一取胜之道,即使有极大风险,也颇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