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贤俊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思政课育人的“战略工程”,提出了“思政铸魂、立德育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的大艺精神,构建思政课与艺术实践相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营造思政铸魂的浓厚氛围。......
2025-09-30
实践课程是各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思政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实践课程。在大学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包含着大量的实践课程,组成了实践课程的体系,占据着客观的学分学时。我们以某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其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入学时的军事训练,专业相关的电子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多门课程设计,学工相关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1个学分1周学时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3个学分3周学时)。统计下来,其实践学分共计达29分,实践学时达19周。我们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来分析这些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发现它们也可以分为显性实践思政课程和隐性实践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毫无疑问属于显性实践思政课程,其他的实践课程属于隐性实践思政课程。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思政功能,多次下发重要文件进行指导。2025年至今,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发文。202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2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逐步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2025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202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重视实践育人,创新方式,拓展途径。我们回顾高校思想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历史,大约从2025年开始,各高校纷纷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学时中拿出一部分用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让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大多数以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还有汇报、交流、读后感、答辩等形式。有一些实践报告数据翔实、撰写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些学校甚至将部分优秀的实践报告结集出版。还有一些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以独特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实践成果,如艺术类大学生通过举办画展、摄影展和手工作品展等方式来展示实践成果。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还对参观展览的其他人进行了生动的教育,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和教育影响的扩大和推广。
对于隐性实践思政课程的思政功能,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混沌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由错误认识转向正确认识的过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实践课程的思政功能,他们认为专业实践只与专业、技术、能力等概念相关,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联,甚至在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轻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原来在专业课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只是以前没有好好利用以至于白白浪费掉了。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尤其丰富,因为在专业实践中,大学生能够走出校园,感受国情、世情、党情的变迁,近距离地接触、感知我国各行业改革开放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发展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自己对国家和党的认同。湖北省及时提出“五个思政”的理念(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和环境思政),其中的“课程思政”包含专业实践课程。(https://www.chuimin.cn)
从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看,实践课程的思政功能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备受关注。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运行和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学工部门的社会实践(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也开展了多年,各专业的专业实践的思政功能正处于广泛探索和开发阶段。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践课程思政的开展和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其规范化还远远不足,这是一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章
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贤俊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思政课育人的“战略工程”,提出了“思政铸魂、立德育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的大艺精神,构建思政课与艺术实践相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营造思政铸魂的浓厚氛围。......
2025-09-30
当前,在课堂中基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飞速发展对本专业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设计安排和课程思政相融合,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结构,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观引导,爱国主义教育等。......
2025-09-30
贵州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7年贵州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公共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后,学校大力支持本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全心致力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
2025-09-30
(一)作为传统授课的教学辅助手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5门课程,5门课程面向全部的在校大学生。承担思政课教学的老师们往往每个学期都有较重的教学任务,同样的内容往往要重复多遍。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也方便学习者随时通过各种途径搜索解惑。(二)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师把微课作为主要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实现学习,而在课堂上主要就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再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2025-09-30
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在此期间精品课程内容要按照规定上网向全省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用户可通过登录各校校园网浏览“贵州省精品课程”内容和相关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2007年省级精品课程获得立项建设。......
2025-09-30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融入了混合式学习的模式,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由传统教学中的单一转变成了混合,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优势。掌握学习理论的提出与应用能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中所存在的这种弊端。(四)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又可称为“发现法”,是当代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教育理论。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归纳出各种事实例子的结论,并用于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是发现学习的主要过程。......
2025-09-29
为消除学校教师在科研申报方面的畏难情绪,王贤俊以身作则、敢为人先,率先尝试申报难度系数高的省级科研项目。在接到立项通知后不久,王贤俊又指示王晶带领思政课教师再次尝试申报更高层次的教育部项目。2016年评估专家认为,《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在辽宁省内属首创。......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