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打开艺术研究思维:书法欣赏探讨

打开艺术研究思维:书法欣赏探讨

【摘要】:我今天可以明确地告诉同学们,书法欣赏是有方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你们可以不写书法,但是你们需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有人认为书法鉴赏没有标准。第一种感悟式,这种书法鉴赏的方法具有大众化的、个性化的特点,偏重于鉴赏者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它是宏观的,大的方面,大范围的,所以我们叫大感觉。近年来,书法家喜欢用带颜色的宣纸创作,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创作书法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要进入一种创作和欣赏的“忘我”境界。

主讲人:倪文东

时 间:2014年10月6日

地 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

主讲人简介:倪文东,1957年生,陕西黄陵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研究30年。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长城书画研究院院长,京师印社社长。

同学们好!我们都知道,2011年,“艺术学”上升为第13个门类学科,艺术学科的发展到了非常好的阶段和非常重要的关头。如何去做?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国家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产业,特别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在刚刚出版的一期《书法》杂志上,我谈到了我们北师大书法专业的招生特点,那就是重文化传统。搞艺术研究和创作,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素养。读书、学问,综合修养对人的一生发展太重要了。

这门课程创意非常好,就是要把各个专业相互打通,让各专业之间融会贯通。学生要贯通,老师也要贯通,弹钢琴的要练字,写字的要画画,画画的要跳舞。学艺术的人不应该单一发展。我们现在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搞这一行的别的专业都不懂,那不行,分科越细,综合的人才越短缺。传统文化靠什么呢?靠综合修养,琴棋书画综合发展。我昨天晚上刚从安徽采风回来,去了四个地方,南陵县、宣城市、泾县和绩溪县。写字画画的没有去过泾县,不知道宣纸怎么生产出来的,那不行,你都不了解宣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那你还写什么字,画什么画?我太感动了,那里青山绿水,人文环境很好,徽州文化真是不一样。历史和环境造就人才,所以我认为写字、画画、弹琴、唱歌、跳舞的人,一定要走出去,走出课堂,走出工作室,接触大自然,接触老百姓,交流、研讨、体验,才能提高。

下面我开始讲我们今天要讲的专题: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同学们最想了解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一件书法作品,希望老师告诉你们什么书法是好的,什么书法是不好的,如何去欣赏书法作品,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去欣赏书法作品等等。我们当老师的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把好的、经典的、美的、高品位的艺术作品介绍给我们的学生,介绍给大众,介绍给艺术爱好者。我今天可以明确地告诉同学们,书法欣赏是有方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美术舞蹈音乐影视,艺术类所有专业的同学都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你们可以不写书法,但是你们需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

我们师范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重视“三笔字”训练,现在的老师、学生都不写粉笔字,不愿意写黑板,都使用多媒体上课。其实多媒体并不全面,必须要用板书来补充。我给书法系同学上课,也使用多媒体,但是黑板上写满了板书。为什么?多媒体不够,需要板书来补充。师范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粉笔字要写,钢笔字要写,毛笔字也要写。我让学生写作业,很少让他们交计算机打印的作业,所有的作业必须用手写,就是要看学生的钢笔字写得怎么样。这是基本要求。

我们承认书法审美的差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基本的标准还是有的,尺度还是有的。有人认为书法鉴赏没有标准。你龙飞凤舞写一通,反正我也不认识,我觉得也不错,反正我也不懂。我认为真正懂艺术的人是懂得书法的,线条、造型,有规律可循。我们到国外去,你写的草书,外国人也不懂,但他们有感觉,能欣赏,会理解。他们虽然不认识汉字,但可以从造型、线条、笔墨上去看,去认识。他觉得笔墨、线条有韵味,那就很美。书法欣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当然我们说还有业余和专业的不同要求,对我们书法系的学生来讲应该是专业要求,对其他同学来讲可能就是一般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欣赏书法作品:第一是感悟式的,第二是解析式的,第三是综合式的。

第一种感悟式,这种书法鉴赏的方法具有大众化的、个性化的特点,偏重于鉴赏者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它是宏观的,大的方面,大范围的,所以我们叫大感觉。一进美术馆,这个字还不错,很好,整体的造型、尺幅、装潢、笔法、结构挺好,我们是从宏观方面去欣赏。第二种鉴赏就是认真地去观察,进行专业化的、量化的分析,从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方面去分析,拿出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第三种就是综合起来去观察,把感悟式和解析式结合起来去观察,去欣赏,去分析,去理解。

我们先看第一种“感悟式”的鉴赏。人们一般认识事物总是从初级的感觉和体悟开始,因为这样容易把握事物大的方面,掌握基本规律和特点。我觉得这是公众的一般欣赏方式,跟我们外行看舞蹈、听音乐、看戏剧一样,从宏观层面抓住作品的大感觉和大特点。所以,这种方式是走马观花式的,看作品粗线条的笔墨、结构、造型等。我们一进美术馆的展厅,突然看到墙角有一件很大的作品,它的冲击力让你感觉到震撼。这几年书法界、美术界有一个词叫“冲击力”,即视觉冲击力,一看它很鲜明,万绿丛中一点红,特别突出。近年来,书法家喜欢用带颜色的宣纸创作,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用不同的造型、重重的笔墨、不同的颜色给人以特别的感觉和影响。有的书法作品很大,顶天立地;而有的书法作品却很小,小品镜片。大的作品有冲击力,小的作品有可看性,大有大的特点,小有小的内涵。

我们今天的展厅文化和古代文人的欣赏、把玩不一样。所以材料也好,颜色也好,装裱形式也好,为的是要吸引观众,这一点无可非议。搞艺术创作,就在于展现自己、表现自己。人家都说我们搞艺术的人都有一种表现欲望。我认为在台上表演的人都是疯子,你只有进入疯狂的状态,进入自己的角色,你的戏剧、电影、舞蹈才能表演好,如果你表演时,想着这个事,那个事,你能表演好吗?肯定不行。而台下的观众是什么呢?“傻子”,全都被吸引住了,被你紧紧抓住了。当然这个“傻”是带引号的,是进入情景的观众,是忘我的观众。创作书法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要进入一种创作和欣赏的“忘我”境界。

一个大型的书法展览,你的作品挂在美术馆,所有的观众到你的作品前面,停都不停一下,看都不看一眼,你的内心会十分难受。作品白写了,费了那么多劲,熬了那么多夜,废了那么多宣纸,却没人看,没有人欣赏。就像开商店做生意一样,隔壁卖得火得不得了,你这个地方却卖不动,是很难受的。所以我想真正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吸引人、打动人,耐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美术、书法都是这样。下面,我们通过几件当代书法家的作品,来谈谈书法作品的形式感和装饰性问题。

图12-1这件是当代书法家李成海的作品。这件作品的形式很有特点,讲究装饰性,主次分明,主体的字和题款是分开的,主体的字是篆书,而题款则是行草书,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四个字是篆书“大道无门”。“大道无门”可以讲人道、意道,各种各样的道,“大道无门”,即有门,它讲的是艺术规律,旁边的题款是对这四个字的解释和说明,洋洋洒洒写了六行:“世间万物,凡致精、致善者,均带有其性情、神采、气韵,使观者无不动情和愉悦。所谓道,其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博大精深,非要有坚韧不拔之毅力,超乎寻常之悟性,方能近之。甲申年新春之月,长安容川识于粟庵”(容川是作者的字号,粟庵是作者的斋号)。这段文字就是作者对“大道无门”的解释。这件作品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性,白宣纸、红线条、红印章,篆书、草书,是一件精心构思打造的书法小品。

图12-1 李成海书法作品

图12-2 李双阳书法作品

图12-2这种形式的作品同学们似乎见过,古代的《兰亭序》等都是横幅长卷。过去都是赏玩、把玩,后来才挂到墙上,出现了中堂、对联和条幅。这件书法作品是当代书法家李双阳写的作品,抄录的是宋人的笔记。这件作品的形式感也很强,他用浓墨、淡墨交替写行草书,上面和下面又加了一张纸,而中间纸的颜色深,底下纸的颜色浅,中间是行草,旁边是小楷。有人说跟打补丁一样,主体是行草,补丁是小楷,小楷是说明,写一段说明一段,综合解释说明。这件作品的信息量很大,内容很丰富。我们抄古代的诗词、古代的书论、古代的画论,用这样的形式就很好。今天的书法家在作品的形式上是非常注重的,目的是要吸引观众。

图12-3这件手札作品是当代女书法家孙晓云写的,内容是古代名人散文。孙晓云字写得非常好,还写诗、写散文,书法写得非常优雅。孙晓云早年在部队工作,她的外公朱复戡是著名书法篆刻家,受其影响,孙晓云从小写字画画,修养非常好。所以修养是靠人一生的磨炼,通过读书积累出来的,所以你看她的作品就是一本书,像古书一样,整个的装饰就是书,中间隔开,就是四页书,是精美的小品。

图12-3 孙晓云书法作品

图12-4 晏任飞书法作品

再看图12-4晏任飞这件小楷作品。这是一个团扇,圆的我们叫团扇,中间“汲苦斋主墨痕”,他的斋号叫“汲苦斋”。底下小印盖在中间,两边是小楷,大字小字综合起来写,很漂亮。所以我们说他们都是综合自己的修养,尽量把小楷、印章、装饰全部都做上去。这就叫作品的装饰性、装潢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说书法家对作品的材料、内容、书体、形式、装裱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感觉,要经得起评委的审视和观众的推敲。另外,我们认为书法作品的内容也很重要。我这次在安徽写了14件作品,可以说每一件作品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我那天写了一件“香远益清”的篆书作品,要送给朋友4岁的女儿。我给小女孩写了 “香远益清”四个字,内容非常好。给4岁的小女孩怎么题款?我就写了“某某小朋友存念”,很有意思,亲切、自然。后来我又写一件作品,但是我这幅是给另一位先生的,内容是“澄怀观道”。我刚刚写完准备落款,这位先生却说,能不能把这件作品也送给他的小女儿。我说对不起,不适合,这会把你女儿压得喘不过气来。你想想小女生“澄怀观道”,她受得了吗?受不了。“香远益清”可以,“澄怀观道”是不可以的。我说这个作品是送给你的,50岁的人可以,小朋友不可以,内容不符。所以给什么人写字,给什么人送字都有讲究,内容太有差别了。我们很多人写字,这个朋友要字,写一幅“月落乌啼霜满天”拿走,那个朋友要字,写一件“月落乌啼霜满天”拿走,内容全一样,这还叫书法艺术吗?

我现在来谈谈第二种欣赏书法的方法,即“解析式”的方法。我们经常讲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构、章法,其实我们这里忽略了“墨法”,我们说白纸、黑墨、红印章,墨都没了还讲什么书法。所以三要素得改成四要素,即笔法解析、墨法解析、结构解析和章法解析。

我们鉴赏书法作品,首先要了解书法作品的用笔。中国书法非常特殊,一人一支毛笔,一人一张宣纸,写出来的效果和风格完全不同。今天下午我刚刚在艺术楼三楼评完脑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实验书法作品。把同学们的名字都盖住,内容一样,写的内容都是一首启功先生的论书诗。我一看大部分是行书,同学们的风格都不一样。有学王羲之的,有学米芾的,有学王铎的,非常好。所以书法真是有特色,多种风格,多元呈现。笔法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圆锥形的毛笔拿在手上,就能够写出来有特色的线条,很奇特。我们写字的时候,手上要有小动作,手指头要转,要微动。写出来的字不要太光滑,要慢一点,有节奏。用笔的速度要注意,不要太快,也不能过慢。千万不要写一个字,蘸一笔墨,那个字还有看头吗?我们那要像王铎、怀素一样,蘸饱墨一笔写下去,写着写着,一直到没有墨了再去添墨,然后再写。一定要有枯湿浓淡的变化。要知道,是特殊的、圆锥形的毛笔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书法风格。

鲁迅先生无意成家而成书法大家,他的行书写得很好;郭沫若先生是大文豪,全国各地旅游点都有他写的字,综合修养非常好;赵朴初先生是写苏东坡行书的,他的字比较适合写牌匾;沙孟海是吴昌硕的弟子,他写的榜书,雄厚、凝重;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善于用淡墨;启功先生的字是学者字,综合学养是他书法的基础。北师大随处可以看到启功先生的书法,他把智永、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四家结合起来创造了“启体”,秀美、漂亮、遒劲,是典型的文人书法。所以我们说,这些都是毛笔起的作用,而这种毛笔和宣纸的摩擦关系、墨液的渗透关系都是不一样的。创作书法作品,纸也很重要,笔、纸、墨的和谐关系,只有书法家自己能感觉得到。笔往纸上一放,就能感觉到纸的好坏,它的檀皮是多少,四六、三七,还是二八,知道檀皮和稻草的比例是多少。中锋、侧锋、偏锋、圆笔、方笔、顺锋、逆锋,就是笔墨。笔在宣纸上的舞蹈,笔在跳跃,在变化。好像书法家写字带有一定的表演性。真正的书法是含蓄的,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发散出去的。

有同学问,为什么你们书法系老师和同学写的字叫书法,而我们写的字就不是书法,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技巧问题。所以说蔡邕说得好,“惟笔软而奇怪生焉”。苏东坡喜欢用鸡毛笔写字,那个鸡毛笔,干笔你看它很软,一浸墨挺拔度就很好了,而且容易写出飞白。书法是什么呢?书法就是充分利用毛笔的特殊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技巧和效果。锋出八面,墨分五色。充分显示出用笔的净、灵、静、雅,即挺拔、劲健、灵动、干净、雅致。中国人写字会用笔,真正的毛笔只用三分之一。书法系同学们写字我都站在侧面去看,观察他们写字,看他们写字怎么去用笔,我一看挺好的,都用三分之一。笔提起来就细,按下去就粗,倒下来就是侧的,竖起来就是中锋。日本人就不这样,日本人写字恨不得把毛笔弄坏了,一笔下去狠得不得了,笔根都飞起来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受西方艺术的影响,注重少字数、块面化的结构和造型,而中国人是写汉字,写修养,所以不同。

看书法看什么呢?看用笔。所以书法家要尽全身之力使用手中的笔,要爱护它,更要把它用好,甚至去蹂躏毛笔。你不要怕,写字的时候狠一点,顺其自然地揉,揉到最后怎么办呢?洗笔的时候温柔一点,自来水流着,水顺着把毛笔洗干净,把墨捏干净,顺干了,顺好了,挂在笔架上爱护它。但是写字的时候不要吝惜毛笔,浓、轻、重、侧,各种用笔都要用上,所以我们要蹂躏它,迫使它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

图12-5 赵之谦《楷书五言联》

图12-5这件是清代书法家赵之谦写的魏碑五言对联,内容是“猛志逸四海,奇龄迈五龙”。首先这个作品的用笔不是中锋,是侧锋,为什么呢?他写魏碑,写的是《张猛龙碑》和《始平公造像记》的感觉,是卧笔,用笔肚写才能写出这种效果。我们再看四海的“海”这个字,中国文字就很奇特,上面写一个每天的“每”,底下写一个流水的“水”。现在规范字的“海”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一个“每”字。他把三点水变成了“水”字放在底下,把“每”字放在上面,把左右结构变成上下结构。这就是文字改造、美化、造型的需要。所以很多人问什么是书法家?说专门写一些一般人不认识的字的人就是书法家。这个“海”字,单独拿出来一般人肯定不认识。但是他有依据,从文字学来讲,是左右结构变上下结构,古文字有这种写法。

图12-6 王铎《王屋图诗》(局部)

历来书法家强调中锋用笔,这与古文字有关,因为篆书在先,最早是用中锋写的,后来“隶变”以后讲究侧锋用笔,所以写篆书特别是大篆,你会感觉力量是“内包”的,它是向中心包裹的。而隶书则是外张式的,左右八分。所以我们感觉写篆书力量是内涵式的,气是包裹起来的;而写隶书是飘扬的,左飘右扬,左波右磔,蚕头燕尾。感觉是不一样的。写行草书是上下贯气的,上字之末即为下字之首。为什么中国书法要写竖行呢,就是需要上下映带,上下连贯,横着写就没法连带。真正好的书法是中、侧锋兼用。笔是一会儿起来,一会儿倒下去,不断在变化,而不是死线条。图12-6这幅王铎的草书就是中侧锋兼用,他用短笔锋,力度很大,粗细变化明显,线条流畅洒脱。王铎的字先学米芾,后来追溯到王献之,写得很瘦长,很潇洒。他的笔跳跃性非常快,线条流畅、遒劲。

有的人认为长期写篆书,老是用中锋写字,就可能写不好侧锋,写不了行草书。我们说吴昌硕不一样,我们看看图12-7吴昌硕这件手札草稿,“庚戌春初,俊卿草稿”。这是吴昌硕的草稿,从篆书过来,“强抱篆隶作狂草”。这是吴昌硕给他亲家写的书信。小笔、小品、小手札,很潇洒。用的是信笺,下面有花纹,带有颜色,很漂亮。

下面我们谈谈“结构解析”。对书法家的字形进行研究,这一方面古代许多书法家都有研究成果。因为欧阳询的楷书结构好,所以后人就假托他编写了一本《欧阳结体三十六法》,研究和解析楷书的结构。还有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法,清末黄自元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这些都是研究楷书结构的书,包括启功的“结字黄金律”等,都可以参考。启功先生认为书法的结构比用笔更重要,所以他研究出了一个“结字黄金律”。就是讲如何组织和搭配汉字的笔画使它们和谐统一。我们看看图12-8启功先生这件行草书作品,四尺整张宣纸,一首诗写了三行半。这是启功先生坐飞机时写的一首诗,《飞行旅途口占》。“华岳齐天跻者稀”,华岳高峰,跟天一样高,想攀登它的人很少。“如今俯瞰有飞机”,你华岳再高,飞机也可以飞上去了。“一拳不过儿孙样,万仞高岗也振衣。”内容好,线条挺,华岳的“华”字较大,“岳”字呈上下三角形的结构。“今”字拉开写,线条较细。整个作品的字形,一会儿细,一会儿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错落变化。“如”字很扁,“一”字就比较小,“不过”两个字也比较小。虽然大大小小错落变化,但整体很和谐。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宽有扁,非常自然。启功先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书法结构的成功榜样。最后落款,“飞行旅途口占,启功书旧作”。两方印章盖在左边,印章比题款的字要小。启功先生的印章与别人不一样,别人的印章经常盖在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之间,而启功先生则往往盖在第一个的旁边,与众不同。

图12-7 吴昌硕《行书手札》

图12-8 启功《飞行旅途口占》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说开始学字学楷书一定要正正规规的,写规矩,写端正,先得站好了,站稳了,走稳了再跑。但是老是写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没出息,怎么样呢?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开始找一点变化,写得险侧一点,但是你一味地险下去就会走入野狐禅,所以回过来,“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第二个平正和第一个平正含义是不一样的,最后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界。初学和老到是不一样的,要不要端正?要端正,初学要端正,但是真正达到高峰的不是端正。欧阳询的楷书端正吗?不端正,柳公权的楷书也不端正。他们写的横都是斜的,险侧的。所以我们初学书法要写规矩的、端正的、耐看的、好看的。我们开始要学的是图12-9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和图12-10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等唐楷。

当我们把端正的楷书基础打好之后,就应该写《石门铭》《嵩高灵庙碑》等。康有为说图12-11《石门铭》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作”,是神仙写的字。这种险侧是端正之后的险绝,险绝之后的平正。《石门铭》是陕西汉中的摩崖石刻,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古代品评书法作品,有神品、妙品、能品,在这三品之上加了一品叫“逸品”。而《石门铭》被历代书论家评为“逸品”。这种境界是很难的,你必须把魏碑楷书的基本功打好之后,再追求这种感觉才会有效果。也可能你在30岁以前这种感觉是没有的,这个字你也不会欣赏,但是你慢慢读书、慢慢临帖,会慢慢有感觉的。审美状态的变化是随着年龄、知识学问的积累有一个质的变化。

图12-9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图12-10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图12-11 北魏《石门铭》(局部)

图12-12北魏的《嵩高灵庙碑》,它是方笔的典型,刚刚从隶书演变过来,是明显的方笔,因为它比较残破,所以有人不喜欢。但它写得很拙,很有味道,是碑学的代表。这些楷书和唐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唐代的楷书可以用漂亮、优美、好看来表示。而这件作品绝不漂亮,但它很美,而这种美就是朴拙、厚重的美,险绝的美,这就是高境界。《嵩高灵庙碑》用方笔,好像刚从图12-13《张迁碑》过来,躯壳还没脱掉。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隶书是楷书、行书和草书的母体字。

墨法必须讲究。好纸要用好墨,好纸如果用墨不加水,笔到纸上就拉不开。我见过很多人写字,满纸都是飞白,那不叫字,是画老虎皮。但是,如果你水加得太多,一笔下去全是湿的,渗得不能看,成了墨猪更不好。所以墨里没有水不行,水太多了也不行。墨里面加什么水有讲究,加自来水、雨水、井水、茶水效果都不一样,还有加白酒的。我见一个老书法家写字,西凤酒很烈,加到墨汁里面写大篆,很有味道。还有用宿墨的,也很有趣味。所以会用墨,即会用水,浓淡、干湿的变化就是韵味。古今书法家都重视用墨,所谓“墨分五色”,苏东坡喜欢用浓墨,米芾浓淡兼施,董其昌用淡墨。徐渭、王铎用涨墨,就是让墨涨开,凝重、厚重。程邃用焦墨。刘墉被称为“浓墨宰相”,而王文治则被称为“淡墨探花”。他们两个,一个用浓墨,一个用淡墨,都很好。淡墨写字很流畅,浓墨写字很拙涩。

图12-12 北魏《嵩高灵庙碑》(局部)

图12-13 东汉《张迁碑》(局部)

“一得阁”墨汁比较焦,而“红星”墨汁比较匀。“一得阁”必须要加水的,不加水则拉不开笔。现代书画家黄宾虹、林散之喜欢用宿墨。过去我写字喜欢用“一得阁”,晚上写字墨没有用完,一盖第二天墨就发臭。现在好了,用“红星”墨液就不臭了。过去墨汁隔夜叫宿墨,现在不用了,直接生产有“宿墨”。同学们都觉得宿墨渗出来的感觉挺好。写行书、草书宿墨比较好,有趣味。黄宾虹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大家、山水画的大家。黄宾虹先生对墨法最有讲究,他说墨有七种:泼墨、淡墨、破墨、积墨、渍墨、焦墨、宿墨。他在中国画用墨上特别讲究,认为:“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笔为筋骨,墨为血肉,笔与墨会,才能达到上乘。”看来用墨非常关键,一幅书法作品,如果都是用淡墨或浓墨,没有浓淡变化,没有飞白变化,这个作品就没有韵味。

你看看王铎的书法作品,善用涨墨,前面很重,后面很轻、很淡,浓淡轻重,有节奏变化,就跟音乐的节奏感一样,它不能老是平滑的音符,是有起伏跌宕的变化。笔在跳跃,一会儿重,一会儿轻,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侧锋,一会儿中锋,一会儿浓墨,一会儿淡墨,这才叫韵味。你看董其昌的淡墨很轻盈,王铎用笔却比较狠、比较重,董其昌比较轻、比较快,轻快狠重的笔形是不一样的,都叫行书,味道完全不同,时代不同,修养不同,取法也不同,但是我们觉得都很好。只要达到我们审美标准的古代书法都是经典的、多元的。再说说王文治和刘墉的,刘墉被称为“浓墨宰相”,因为他是学颜真卿的,所以写得比较重、比较粗、比较笨,他用短锋浓墨,写得笨笨的、肥肥的。你看图12-14王文治写得轻盈、潇洒,他是学“二王”的。用笔也不一样,如果王文治用的是三分之一笔,那么刘墉要用三分之二笔。用笔的感觉,用墨的感觉,字形、结构、取法都不一样,这两个书法家是同时代的人,写得都是行书,但风格完全不同。中国书法真是太奇特了!“送蔡明远叙。乙未冬日临,石庵居士。”图12-15刘墉这件作品你一看很明显,他临的是颜真卿的《行书送蔡明远叙轴》。他临得有自己的个性,他采用意临,临得不像,融入自己很多个性在里面。而王文治却写得很巧,很轻松,很优雅,是典型的文人书法。

黄宾虹先生所说的“七种墨法”中的焦墨,比如焦墨山水、焦墨花鸟,焦墨书法都有讲究,加的水比较少一些。一般来说,浓墨显得稳重、沉着、稳实、厚重、苍茫,而淡墨则显得清雅、轻逸、雅致、活变,因人而异。写大字加的水比较少;写小字,写题款一定要加水,不加水笔拉不开。用墨,浓有浓的感觉,淡有淡的韵味,风格迥异,神韵别具,都有特点。

图12-14 王文治《行书册页》(局部)

图12-15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

一般来说,写篆隶作品墨色要浓一点,焦一些,这样会有一种苍茫、厚重、古拙、老辣的味道。毛笔要稍微硬一点,用兼毫或狼毫等,笔锋要长一些。墨汁用“一得阁”好一些,适当加一点水,用“红星”墨汁就不用加水。而行草书墨色偏淡一点,会达到一种轻逸洒脱的感觉,笔要流动、流走,如果墨太焦了笔就拉不开。墨法要有变化,避免一味的浓重或清淡,太浓了拉不开笔,转都转不动。古人讲“墨淡则伤神采”,太淡的墨没有神采;“绝浓必滞笔毫”,墨太浓了,笔锋拉不开,所以关键是一个“活”字。周星莲说:“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我觉得这里的辩证法讲得很好,墨要浓,但要活变;墨要淡,但要有华彩。活与华非墨宽不行,这个词讲得很好,不是叫墨多,而是叫墨宽。西安人吃羊肉泡馍,不说给我来汤多一点,这是外行话。“水围城”汤要宽,这是品羊肉泡馍的行家说的。墨宽、汤宽是一个道理,水多一点叫“宽”一点。周星莲又说:“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因为墨的关系,书法作品过不了几年就看不成了。所以写字用墨很关键,现代书法家对墨很讲究,浓湿枯淡有变化。我过去写字有一个习惯,写一个字蘸一笔墨,这个坏习惯就是改不了。有一年暑假我在教室创作个人书法展览的作品,想要克服这种坏习惯,怎么办?很简单,我把墨盘放得远远的,我走到远处,蘸一笔墨写几行字。写着写着没墨了,想去蘸墨,觉得墨盘那么远,算了,继续写,问题解决了,墨的浓淡效果也出来了。因为毛笔存墨是有限的,写着写着墨越来越少,枯笔就出现了,存墨少了,自然就成了枯笔,这种枯笔就是我们追求的枯墨的效果。不浓不淡,亦浓亦淡,浓淡相宜,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看书法作品就看墨色变化,用笔好,结构也不错,但墨色没变化照样不是好作品。

图12-16 迟夫篆书对联

图12-16是当代书法家迟夫的篆书作品,“永宝周王受命鼎,新成朱子辞家书”七言大篆对联。打好格子,四边都写上小字款,四行题款。那么多字写什么内容啊?那就是小文章,一段题跋。一般书法作品可以写内容的出处,写笔法、结构、章法、字形的出处,写自己的感受,写创作感言。还得写成文言文,不能写成大白话。所以说,题款是书法作品的基本信息,是作品内容的补充。

图12-17 黄丹楚简作品

图12-18 郭庆甲骨文对联

图12-17这件黄丹的楚简书法作品,写的是楚国的文字。这是湖南、湖北出土的竹简帛书上面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所有的六国文字都不许用,谁用杀头,必须用秦国的文字。楚国人你可以杀,但楚国的文字却灭不了。今天在湖北、湖南出土了成千上万的楚简,非常精彩。秦始皇绝对想不到在21世纪,楚国的文字重新大放光彩。楚文字很漂亮,它是扁圆造型,与秦文字、西周文字不同。秦文字是西周文字的延续,而楚文字更活泼、圆转、轻巧。

图12-18这件是郭庆写的甲骨文作品,这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古代的甲骨文涂朱或涂墨,先写后刻,或刻完以后再涂上颜色。所以,当代书法家用朱砂写甲骨文非常合适。甲骨文线条更细,文字更小,更精到。甲骨文字释读起来难度比较大。“水”字,多了一点,多一点少一点都是水。“舟”字,是舟船的造型,摆向左是船,摆向右也是船,古代文字允许左右换位。上联是“千言立成若舟下水”,写了一千个文字,像舟放到水里一样,形成文字的东西要严谨;下联是“十分知足如月在天”,“才”就是“在”,“在”就是“才”,这是通假。中国文字是从少到多,再由多到少。什么时候少呢?秦代以前文字很少,一个字有很多意思,一个字代表很多字。汉唐以后的文字就多了,一直到近现代,到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则减少了。我经常给书法系的同学们讲,我们都是复古派,拿着毛笔蘸着墨汁就走向古代,从时空隧道过去了。要复古,就得写繁体字,书法不能写简化字。所以,我建议书法系的同学们要读古书,读繁体字的书,特别是古诗,照着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繁体字版的古代诗词抄就不会有错。

现在的简化字是一个字,最简单、最简省。我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接受的也是简化字教育,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学习,到后来参加工作,我都学的是简化字。但我是两手抓,拿起钢笔、粉笔可以写简化字;拿起毛笔就写繁体字,必须是这样的。好在我大学四年学中文看的全是繁体字的书,古诗、古文全是繁体字,我强迫自己读繁体字的书,反复认、记、写。比如“雲”和“云”,简化字都是一个“云”字,一回到繁体字就容易出常识错误。“后”和“後”,简化字是一个字“后”,繁体字就不一样,前後的後,是双立人旁;而皇后的后是简化字的后。汉字简化了,方便了。但学习和研究书法不行,必须知道两个字的区别。中国文字确实很复杂,学传统文字、传统文化的书法人,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字,这些文字搞不清楚,写出来的作品就会出错。

书法作品的题款和印章十分重要,它是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题款是若干年后观众或者读者解读你书法作品的重要文本信息,是书法作品的背景资料,同时是书法家真实水平的具体体现。所以有人说看书法作品不要看正文,就看落款,落款最能代表书法家的真实水平。我这次在安徽宣城敬亭山上看到了李铎先生写的行书很遒劲,看到沈鹏先生写的草书很流畅。但我也看到四个字,在很显眼的地方,我记不清楚具体什么内容了,这四个大字写得还可以,可是底下的题款不认识。请问这位先生你落款是为了什么,专门让别人不认识吗?连自己的名字写得别人都不认识,太潦草了。写书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所有的人不知道你,不认识你,不了解你吗?我想肯定不是。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不谙世故,我写的书法作品题款,名字随便写,写得很潦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刘自椟先生把我叫到旁边说:“你念一念你这几个字是什么?”我说这是我的名字呀。这是你的名字吗?我不认识呀!你的名字能这么写吗?你是让人认识,还是不让认识?我说肯定是希望人认识。那你为什么这样写呢?刘老师严肃地批评、教育我。从那时候开始,我写我的名字特别认真。每一次签名题款,其他字可以草,名字绝对不能草,为什么呢?我希望所有看到我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个作品是我写的,它才能流传下去。

我们再来看看图12-19已故书法家陆维钊先生的作品。这件很特别,很有个性,是把篆书和隶书结合起来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复”字左边靠左,右边靠右,中间可以跑马车的。古人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林人不知”,“深”字拉开,“林”字拉开,“人”字拉不开,“人不知”拉开,明月的“明”字拉开,“明月来相照”。陆维钊先生写隶书拆字是有缘由的,布局章法的散乱错落变化有他的根据,作为一种尝试是可以的。两行半,写完“王维竹里馆五绝一首”以后,落上题款出处,然后题:陆维钊。你看陆维钊先生名字写得很认真,绝不潦草。

图12-19 陆维钊 隶书竖幅

印章是书法家的凭信,是书法家的艺术创作符号。所以,一幅书法作品写完后,如果不盖印章,这个作品的信息则不全。印章在书法作品中绝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它起到协调、纠正,填补空白等作用。印章用得好可以添色加彩,用得不好则会削弱它的艺术性。你看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作品,他早年写的是《张猛龙碑》,年轻的时候有些火气,到了老年出家以后心情非常地平静。练字是练修养的,火气全无,写的字干净利落。图12-20写的“灭除一切苦,圆满无上慈。大方广佛华严经句,壬午春,晚晴老人书”。晚晴老人是弘一法师晚年的别号,底下是印章“弘一”。所以书法家的字号、别名、印章等都有讲究。

图12-20 李叔同 楷书五言联

书法作品的题款约定俗成。题款也好,印章也好,都是书法作品章法的有机构成,延续了传统的习惯和风气,表现了书法家应有的谦恭态度,体现了书法家的文化修养。什么人最谦虚?书画家,不管什么人都是某某先生、某某老师,让对方受用不起。现在“先生”这个词已经用滥了,真正意义上“先生”是非常严肃、非常高雅、非常敬重的一个词。什么叫“先生”?就是先当学生的人,才能做先生。现在人直呼其名,加个“先生”视为尊敬。古人不是,不能说杜甫,只能说杜工部;不能说李白,只能说李青莲,这是古代对人的尊敬。所以你看于右任先生题款,“芳卿先生正”,正什么呢?校正、指正、雅正、求证、正之,多么谦虚。“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图12-21于右任先生这副行书对联写得很大气,是于右任先生典型的魏碑行书。于右任先生一生不以书法家自居,什么人要字他都给写,打扫卫生的,刷墙的,扫地的都给写,连卫兵也给写。有一次他在墙角贴了一个告示条写着“不可随处小便”。卫兵很聪明,把于右任先生写的告示条拿回去,重新一剪裱,成了“小处不可随便”。改得好,于先生看了很高兴,马上另写了一幅字送给卫兵。

图12-21 于右任 行书五言联

书法作品的题款说明的是时间、地点、年代、月份、天气、环境、心情、材料,等等,“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窗明几净”等,只要有空间,都可以写上去。若干年以后,人们去鉴定、拍卖、研究,就有了依据。所以我们书法专业的毕业生,有一个很好的去处,即到拍卖公司去工作。这方面的人才奇缺,从底下收来的书法绘画作品不知道谁的,搞不清楚作者,搞不清楚年代。这就要看题款、印章,从而判别作者和年代。书法专业的学生就能做这方面的研究,但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多看,多接触。

书法作品用笔、用墨、章法、结构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所以我们讲的中间这一段是核心,就是专业的、专题的解析和分析。

图12-22是我在来北师大之前庚辰年写的作品。我当时铺开了四尺宣纸,先写主体内容“道通天地,思入风云”,写完以后左边没有地方写款了,怎么办呢?被逼无奈,只好把款题在中间。写完了我一看挺好,很有意思,这是我第一次的实验之作。中国画的题款可以写在中间,可以写在最后,可以写在上面,可以写在旁边,可以写横款,也可以写竖款。为什么书法作品的款就必须写在左边最后呢?我觉得这个可以变一变,可以思考一下,可以创新一下。图12-23是我的隶书斗方作品“春归何处”,款也写在中间。斗方这种形式是从日本传过来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前卫派书法,字数少的,多是斗方。我这件隶书作品,一个角一个字,款题在中间。

图12-22 倪文东隶书中堂

图12-23 倪文东隶书斗方

最后是“综合式”鉴赏,即把“感悟式”和“解析式”鉴赏综合起来考察。看作品的材料、颜色、纹路,看作品尺幅的大小。我们说大有大的气势,小有小的精巧。书体的表现、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评判等等,所以我们要懂得书体知识,要懂得书法常识,颜柳欧赵,欧虞褚薛,苏黄米蔡,要善于把握和分析所有的书法风格和特点。要懂得材料、墨色、印章、题款,来综合评判一件作品。鉴赏时要观察和分析不同书体的不同特点,像甲骨文的挺劲方折、大篆的古朴沉厚、小篆的修美圆润、隶书的开张奇逸、行书的圆润秀劲、草书的洒脱浪漫、章草的憨厚古朴、简牍的飘逸流畅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体,其风格都是不一样的。书法欣赏最重要的就是风格,风格不同,欣赏的韵味自然也是不同的。你不能因为喜欢颜真卿而打击柳公权,也不能因为喜欢杨凝式而否定陆柬之。他们的书法作品都是美的,都是好的,都流传下来了,真正不好的都被历史淘汰了。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大家以后可以多到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炎黄艺术馆、首都博物馆等去参观书法展览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大家去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要看作品的大感觉,要仔细分析作品是旧纸还是新纸,是老作品还是新作品。了解作者的时代,作者的印章、题款、字体等,综合去欣赏、考察,我想同学们会慢慢地入门,慢慢地入道。而真正的书法欣赏必须动手,必须练一练,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所以外专业的同学们,你们要跟书法系的同学交朋友,他们可以教你们写字,教你们临摹,久而久之,你们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