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京剧都市化进程已获得成果!

当代京剧都市化进程已获得成果!

【摘要】:京剧走了一条由城市推向乡镇、又由乡镇回归城市的路,这条路指向是:京剧更加都市化。京剧成为大半个中国的全民大戏。不仅主要院团在大城市,而且适合当代京剧演出的剧场也都在大城市。当代京剧不仅有大型剧场,更重要的是正在被现代设备和现代艺术思维改造成现代的都市艺术。比如大规模的舞台制作、现代灯光布景、现代的舞台调度等,已经成为当代京剧的新景观,足可让观众受到都市生活的震撼。

京剧走了一条由城市推向乡镇、又由乡镇回归城市的路,这条路指向是:京剧更加都市化。

京剧本来就形成于北京这个大都市,在传播过程中首先到达的也是繁华大都市,如天津、上海、南京、武汉、沈阳等。由于京剧在唱词和艺术上比昆、弋通俗易懂,便于老百姓接受,唱腔易学上口,所以逐渐向中小城市传播开来,甚至在乡村草台上也多有演出。京剧成为大半个中国的全民大戏。

但随着社会文化生态的变化,京剧演出团体和演员大量减少,京剧的地理空间版图越来越集中,又逐步回归到大城市。不夸张地说,京剧的都市化速度比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还要快得多。2025年文化部确定国家11个重点京剧院团,均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济南、昆明、沈阳、哈尔滨和南京等大城市,无一家在中小城市,更何况乡镇地方。

不仅主要院团在大城市,而且适合当代京剧演出的剧场也都在大城市。大型剧场是城市的象征,进入中国大戏院、中华剧院、天津大剧院、滨湖剧场,你就会感到自己像踏进天津图书馆、天津银河广场、滨江道商业区、五大道一样,已经深入到大都市的中心。在这样的剧院里,你才会看到顶级剧团、顶级演员的顶级演出,才会融入真正的内行观众群中——内行观众也几乎集中于大城市。

当代京剧不仅有大型剧场,更重要的是正在被现代设备和现代艺术思维改造成现代的都市艺术。比如大规模的舞台制作、现代灯光布景、现代的舞台调度等,已经成为当代京剧的新景观,足可让观众受到都市生活的震撼。我们不妨欣赏一下天津青年京剧团排演的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便会感受到京剧都市化的进展。由上海京剧院、中国京剧院、梅兰芳京剧院等七个院团排演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场面,同样宏大、多彩、新鲜。曾几何时,当机关布景搬上舞台时还遭到不少行家的嘲讽和批评,而现在比机关布景还要现代的舞台装置和舞台调度则大摇大摆地登上了京剧殿堂。(https://www.chuimin.cn)

我们在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时候不是总希图树立起一两个标志性建筑物吗?类似《郑和下西洋》《大唐贵妃》这种大制作其实也是现代大都市的一种标志,当然它不是建筑物,而是“非物质文化”的标志性艺术。

对于以现代艺术理念制作传统戏曲的做法,也许不入内行专家的法眼,网上常见到批评大制作的帖子,以为这种大制作是在糟蹋京剧,说一提它就生气。其实我们不必太苛刻,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这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京剧说到底还是一种娱乐形式,在传统剧目、传统演法、传统路数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出现若干大制作有什么不可以呢?为观众提供几个新的审美对象也并非是多此一举的事。

现代观众的娱乐形式不再趋于同一性了,传统戏和新编戏或大制作的不同样式,不是可供我们有选择地观看吗?换言之,不喜欢看大制作可以不看,它们的出现并没有影响我们欣赏传统京剧。我们说京剧大制作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不是说传统剧目就不好,绝对不是。传统经典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京剧的基石,没有传统经典,京剧将不再是京剧了。

当然像《郑和下西洋》《大唐贵妃》这样的大制作现在还属于实验演出阶段。大制作需要有一个较为稳固的强大的演出剧组才能支撑上演,而在现有体制下却很难把京剧院团、交响乐团、歌舞剧院的人员长久编成一个剧组。而更重要的是,大制作必须与良好的商业运作结合起来,否则就难以维持演出。关于这一点,不妨看一看英国音乐剧《猫》的演出情况。《猫》从1981首演,到2025年停演,在全球150多个都会上演了7485场,不仅维持了20年的连续演出,而且还赚了大把银子。我担心我们的京剧大制作会湮没在数千种京剧剧目中。我们的大制作投入较大,而在商业策划和运作上却远远不够。只有不靠向企业、政府化缘过日子,才能最终成为真正的城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