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京东大鼓:情缘、现状与发展

京东大鼓:情缘、现状与发展

【摘要】:董湘昆的演出对我感染很大,我就下定决心要学习京东大鼓。我本人是京东大鼓演员,饭店的名字叫京东饭店,这真是个巧合。这是我首次上报纸,极大地鼓励了我对京东大鼓的热情。怎么样使京东大鼓的内容不离开主旋律,如何使唱腔、音乐与时俱进,如何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如何适应年轻一代时尚的心理,这是当前我们京东大鼓演员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重大课题。京东大鼓的发展在我看来有几个有利条件。

我舅舅是个弹三弦儿的,盲人,靠给人算卦为业,他是宝坻县人。我记得他除了弹三弦,还能吹横笛,敲着小镗锣走街串巷给人算卦,是个善良的社会底层百姓。

我舅舅弹三弦儿主要是西河、京东,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环境熏陶。我在1965年偶然一次在广播里听见我师父董湘昆在电台教唱《白雪红心》,立刻就迷住了我,自己偷着背词儿,又先后找了很多人学习,比如孙志华、张良等。后来又遇到了王继文,他当时是为董湘昆扬琴伴奏的琴师,三弦儿是田福生。我和田福生住得不远,经常去玩儿,王继文、田福生就介绍我和董湘昆相识了。董湘昆经常带着我去演出,在第一工人文化宫,经常和关牧村同台。20世纪70年代董湘昆的名气可大了,当年人们有照相机的极少,喜欢谁就找谁签名,所以找他签名的人很多。董湘昆的演出对我感染很大,我就下定决心要学习京东大鼓。我当时就会收音机里学的一个段子《白雪红心》,于是我参加了京东大鼓学习班,经常参加单位的文艺会演,被推荐到文化馆以后,我遇见了李伯祥老师。当时由于“文革”,他被下放到河东房建。在河东区文化馆,李伯祥的快板书、刘志玉的扬琴独奏、王振明的男声独唱、倪万珠的京东大鼓,合起来被称为“四条汉子”。当年,河东礼堂1182个座位,如果我们四个人都上节目,可以满坐,甚至一票难求。所以河东文化馆对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扶持和栽培,我永世难忘。

我是一个草根业余演员,从1965年至今40余年,有很多的人都在我的从艺过程中给过我教诲和帮助,使我受益很深。

1976年7月年唐山大地震以后,8月份我们就开始为医院的医患人员进行慰问演出。一天,晚上7点半在河东礼堂有一场演出,6点多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河东礼堂附近地势洼,水深齐胸。我举着自行车艰难前行,竟然在水里遇到了李伯祥。他个子矮,只露出脑袋,看见我十分高兴。演出结束后,李伯祥对我说:“万珠,今天我真高兴,你做得太好了!记住了,演出只要答应了,只要不是家里死了人、着了火,都得给人家到,还要早到,这叫‘艺德’。”

我工作的单位是京东饭店,地址在河东区十一经路和六纬路交口。我本人是京东大鼓演员,饭店的名字叫京东饭店,这真是个巧合。中国首届曲艺节、中国评剧大赛、“和平杯”京剧大赛,中国曲艺年会、纪念赵佩茹先生诞辰85周年、李伯祥代拉师弟侯耀文等重要活动,都是在京东饭店举办的。所以后来有一位区里主管区长对我说:“京东饭店现在成了曲艺之家了。不是京东饭店唱响京东大鼓,现在是京东大鼓唱响了京东饭店。”

80年代,群众艺术馆现在的馆长李治邦先生在《天津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三十而立的业余群众演员》,向我市读者介绍了我的情况。这是我首次上报纸,极大地鼓励了我对京东大鼓的热情。

我首次进广播电台录音,段子叫《夜修母子车》,反映的是六纬路昼夜自行车修理部,全国特等劳模尹俊岭的事迹。因为是人生第一次进电台,所以终生难忘。

我首次演出获奖是在1981年的天津市新作品展览,段子是《姑娘不爱这样的人》,作者是李德柱。

上面说到了我人生的三个首次,下面再说说三个巧合。一,我和师父董湘昆都是宝坻人,同乡;二,我师父董湘昆1999年得了脑出血,我2003年也得了脑出血,可谓同病相怜;三,董湘昆获得了第一届的职工艺术奖,我获得了第二届的职工艺术奖,可称有福同享。

当前,鼓曲受到市场的影响,天津由过去的几十个场演出场所到现在的寥寥无几。中国足球之所以打不出去,除了管理层的问题之外,基层训练场所太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曲艺也是一样,园子少、观众少,年轻观众更少。当前的京东大鼓演员年龄偏大,年轻演员少,演员水平也急需提高。

京东大鼓近年的新作品太少,有分量的作品更少,例如返场小段《让座》,已经唱了40年了,《送女上大学》也已经唱了40年了。十年前刘德印先生创作的《珊珊作画》,我在演唱的时候,获得过当时的天津市委宣传部长肖怀远同志的赞扬和肯定,但是十年过去了,我们在新作品的来源方面依然很欠缺。

另外曲艺的伴奏人员也是演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也要改革。怎么样使京东大鼓的内容不离开主旋律,如何使唱腔、音乐与时俱进,如何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如何适应年轻一代时尚的心理,这是当前我们京东大鼓演员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重大课题。

京东大鼓的发展在我看来有几个有利条件。董湘昆先生目前有58位弟子,这当中有国家一级演员,有专业演员。以我们的大师兄、铁路文工团的杜来先生为首的58位弟子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分布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对京东大鼓起着传承、普及和弘扬的作用。弟子付建设创办了京东大鼓活动站,每周组织活动,交流演唱,提高技艺。还有石静女士,一直坚持在小剧场演唱京东大鼓,难能可贵。弟子之一郭世阳先生也在每周日组织活动,研究京东大鼓,郝德宝先生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一起参与创新唱腔。

还有很多的业余爱好者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传承着京东大鼓艺术。另外,宝坻区政府有关部门准备在近期实施一项“京东大鼓进校园”的活动,从娃娃抓起,让优秀的民族艺术从小就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付建设、郭世阳分别在北辰区、滨海新区大港,都辅导了学生。

董湘昆先生说:“我希望京东大鼓的爱好者,特别是我的弟子们,好好学习京东大鼓这门艺术,多写写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唱唱家乡的新人新事儿,把老祖宗创造的遗产好好地传承下去;时代在发展,曲艺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跟上时代,唯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才能走得更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走进博物馆,应该走进百姓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