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评剧发展历程及演员特点简介

评剧发展历程及演员特点简介

【摘要】:光绪三十四年,以成兆才为首,组织金菊花、任善庆等一批艺人,进入天津边缘的汉沽寨上,租用当地财东张景会的全套戏箱,组成庆春平腔梆子戏班,重点加工了一批莲花落剧目和新编、移植梆子的现成剧目。早期评剧的舞台上没有女演员,剧中的女性角色概由男艺人扮演。

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艺术蹦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评剧虽然不是在天津起源,但是,它从萌芽到形成乃至走向全国的整个过程,天津对于它确实起到催长、定型与远播的作用。因此,研究评剧发展史的学术著作,多把天津称之为评剧的重要发祥地。

光绪七年(1881),经常有来自京东宝坻等地的民间艺人,在天津街头广场演唱单口、对口莲花落。到庚子年前后,莲花落在天津已经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广盛和、庆顺、义顺、二合等莲花落班社每有演唱,前往观听的群众十分拥挤。任连会、海里蹦、海棠花、东来顺、神动心、金鸽子、金菊花、东发红等一批清一色的男性莲花落艺人,连同他们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的演唱,给天津民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彼时的莲花落,表演形式和内容已经不同于初始阶段,除单口、对口段子外,还增加了彩扮以及小旦、小生、小丑合演的拆出小戏。单口、对口所唱曲目有《十枝梅》《王二姐思夫》《张生游寺》等等。拆出戏有《安安送米》《小姑贤》《锔大缸》《刘云打母》等等。艺人们无论是在城厢周边的小茶园表演,或是在闹市路边撂地演唱,都能吸引众多的观客。彼时,在天津的街头巷尾,随处可闻市井百姓信口仿唱《锔大缸》等戏里的腔调。但是,莲花落在天津也遭到一些文人雅士的抵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直隶总督杨子祥接受天津乡绅联名呈递的请求,以莲花落表演有伤风化为由,下令将庆顺、义顺、二合等九家莲花落戏班逐出天津,并告知“永干力禁”。

从天津被逐的莲花落艺人们,并不甘心于事业受挫。他们联合在一起,一面在宝坻、东丰台、芦台一带继续卖艺,一面在演出中借鉴正在大江南北走红的河北梆子的唱腔、板式、文武场伴奏等内容,群策群力,发愤图强,对莲花落传统形式锐意变革,使原来的莲花落迅疾朝着更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式发展。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成兆才为首,组织金菊花、任善庆等一批艺人,进入天津边缘的汉沽寨上,租用当地财东张景会的全套戏箱,组成庆春平腔梆子戏班,重点加工了一批莲花落剧目和新编、移植梆子的现成剧目。经过充分准备与演出实践,以全新的表演风格,再度打入天津,依次在晏乐、东天仙、天福茶园等场所,演出《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花为媒》《因果美报》《高成借嫂》等20余出剧目,受到天津中下层群众、特别是女性群众的欢迎。庆春平腔梆子班在天津演出期间,又赶排了由成兆才新编,月明珠、金开芳、成兆才等主演的《败子回头》《占花魁》等一些新戏,获得天津群众欢迎。尤其是月明珠所唱以喇叭牌子为基调,糅合东路二六板的旋律、调试的新腔,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备受时人喜爱。

早期评剧的舞台上没有女演员,剧中的女性角色概由男艺人扮演。由于月明珠调风靡天津的缘故,成批的青楼女子争相学唱,稍有成绩者便“窑变”成落子演员,市民群众称之为女唱手。渐后,多数女唱手学演整出剧目,她们不光扮演旦角,还扮演小生,以亮丽的姿容和青春的气息,争取到众多的看客,因此而带动了落子馆营业的兴旺和女艺人队伍的迅速增长。

冀东莲花落,经过平腔梆子最后过渡成为评剧,天津始终是它的试验基地和演艺中心,天津民众在这里见证了它从始至终的演变过程。自打成兆才率领庆春平腔梆子进入天津,历年所演剧目花样不断翻新,特别是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时事新剧,成为当时评剧的一大特色。尽管个别剧目为了取悦观众,从内容到表演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毕竟拓宽了评剧的前进之路。成兆才根据实事并参照市井传说创作的《安重根刺伊藤博文》,首开评剧舞台表演外国题材的先河。这出戏表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接受《马关条约》,夺取了中国领土台湾,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在民族沦亡之际,为反抗日本的侵略和奴役,于宣统元年(1909)只身潜入哈尔滨,乘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从沙俄到达的时候,在车站将其当场击毙,自己也慷慨赴义。当时,东北已划入日、俄势力范围,国势日衰,成兆才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把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搬上评剧舞台,自有其胸襟和情怀。据当年看过演出的老人回忆,这台戏颇具传奇色彩,虽然表现的是外国故事,演来却十分自然、顺畅,毫无生硬之感,体现了成兆才评剧创作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前辈艺人别具只眼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天津演剧史留下浓重的一笔。

正是由于评剧初创时期在天津打下的深厚基础,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艺人,造成剧坛上的这株幼苗,后来壮大成为全国性大剧种,影响遍及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