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成果

【摘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四)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种。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现今共存3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博物志》,为西晋张华所编,该小说分类记载了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记录人物逸闻逸事的志人小说,著名的有《世说新语》《魏晋世语》等。

自汉代建立后,中国传统文学获得新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汉乐府、五言古诗在该时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介乎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汉赋在该时期达到了鼎盛;两汉的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史记》和《汉书》代表了该时期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该时期的小说主要是笔记小说,代表作主要有《世说新语》等。另外,该时期还出现了多部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等。

(一)诗歌

在两汉期间,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乐府诗。在汉代,朝廷设立了专门承担乐府职能的管理机构,称为“乐府”。该机构采集和收录各地的民歌,将其保存下来,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包括三类,有贵族文人所作的颂歌、军乐和民间歌辞。在内容上,乐府诗沿袭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乐府诗的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反映战争的,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有反映生活艰辛的,如《东门行》《妇病行》;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上邪》《孔雀东南飞》等。其中,《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鞭笞纲常礼教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二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乐府诗中的叙事诗占到了多数,《汉书·艺文志》中称,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在乐府诗的影响下,汉代文人创作出了五言诗。五言诗中最为著名的是抒情诗《古诗十九首》。诗歌的作者多为下层文士,他们借助于诗歌抒发自己的人生失意和离愁别绪等情感。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的是,《古诗十九首》重于抒情,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道:“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汉末魏初,中国诗歌史上掀起了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合称为“三曹”的曹操曹丕曹植,有“建安七子”之称的孔融、王粲、阮瑀和刘桢等人,是该时期诗歌的杰出代表。建安诗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表达了诗人们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诗人们开始重视自我,主张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形成慷慨之气,文学史上将其称为“建安风骨”。

(二)汉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赋脱胎于楚辞,介乎于散文与韵文之间,具有铺陈描摹、夸饰渲染、语言华丽的特征。在题材内容上,汉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赋,主要是以铺陈排比、歌功颂德为主。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西汉的司马相如是大赋的杰出代表,他在《子虚赋》中使用大量的对偶、排比等句式,假托楚国子虚和齐国乌有之间展开对话。子虚赞美楚国的云梦之泽和楚王田猎的盛况,他说:“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持其小者耳,名曰云梦。”而乌有则对齐国的大好河山和物产进行了夸赞,他说,齐国的渤澥、孟诸可以“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啻芥”。在两个人的对话中,作者运用华丽的辞藻对各种场景进行了铺陈夸张的描写。在《上林赋》中,作者借用虚构和写实的语句对皇家林苑的豪华进行了极尽铺陈和夸张的描写,歌颂了汉帝国的强大和汉天子的威严。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的扬雄,也是大赋的代表人物。东汉大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班固和张衡。由于汉赋主要在于铺陈描写,因此只能发挥“劝百讽一”的作用。汉赋的另一种是小赋,主要是以抒情和比兴为主,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张衡的《归田赋》等。汉赋,尤其是大赋,作者们运用丰富的想象、绮丽的语言将汉代国土的广袤、宫殿的宏伟、城市的繁华、商业的发达等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叙述,显示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热爱。而从大赋到小赋,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艺术风格等文学特征更为明显,汉赋的创作风格实现了转变。

(三)散文

汉代散文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在历史散文中,《史记》和《汉书》的成就最高。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书理念,将人物与事件相结合,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的编写体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共130篇,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体例上,《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五个部分。其中,本纪共计12篇,主要记述帝王之事;世家共计30篇,主要记述诸侯之事;列传共计70篇,主要记述人臣之事;表共计10篇,是表格形式的大事记;书共计8篇,是典章制度。这五种体例成为中国历代史书的基本形式,而《史记》也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文学方面,《史记》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增强了史书的客观性,也体现了“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在人物上,司马迁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流传甚广的人物形象,如勇猛豪放的项羽、机智爱国的蔺相如、礼贤下士的信陵君等等。另外,司马迁所用语言非常精练、简洁。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该书为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汉书》共有100篇,其中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计80万字。《汉书》中多用排比和对偶的形式,语言优美典雅,显示出了汉代散文由散向骈转变的趋势。

(四)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种。志怪小说主要是受到佛经故事以及巫、方士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现今共存3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博物志》,为西晋张华所编,该小说分类记载了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410多篇。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记录人物逸闻逸事的志人小说,著名的有《世说新语》《魏晋世语》等。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代表了这一时期小说的最高成就,此书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词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为名句或成语,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一往情深”等成语,都是源于此书。志人小说语言大多清俊简丽而富有表现力,后来的笔记小说是在志人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开始关注文学自身,创作出多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