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3-08-29
城市所处的独特历史空间条件、城市肌理及大地景观特征、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境与潜在的环境建构可能,促使当代城市设计愈加强调一种平衡的自然生态的建构,强调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以自然为本,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寻求生态环境优化。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提出“美是和谐”这一概念,中国古代哲学也提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推崇天人之和、社会与人的协调以及心物之统一。工业革命以来,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城市设计对生存模式与平衡模式的不断探索,从新协和村、城市美化运动,到田园城市、广亩城等设计思想,无不反映出与自然结合、生态和谐的理念。当“人类中心主义”[1]的世界观自20世纪以来遇到了自A.N.怀特海等人提出的“非人类中心论”的挑战,充分肯定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的平等的“生物中心论”[2]和“生态中心论”等主要内容得以宣扬,并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开始出现的“人口爆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危机,日益增多地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促使城市设计者重新思索都市与自然环境之关系。这一时期城市设计关于生态建构的具有代表性的是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理论,保罗·索莱里的巨构生态城市理论,以及亚尼斯基提出的完整的“生态城”设想等[3]。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开始出现大量有关可持续发展及设计的论述,其中许多尝试将各种自然生态的思想和设计方法整合成系统的理论,也彰显了城市设计对于自然生态考量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其中,巴鲁克·吉沃尼在其著作《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气候考虑》中就不同气候区域提出了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方法、策略。约翰·蒂尔曼·莱尔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设计》一书中提出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美国的吉迪恩·S·格兰尼则发表了《城市设计的环境伦理学》一书,针对基于特定气候的城市设计实践、城市形态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关联性及城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辛·凡得来恩和史都华·考文合著的《生态设计》,提倡节能、建筑、永续农业到生态垃圾处理,呼吁呵护环境、滋养人心的美好生活,提出了生态化设计的五条原则: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评价设计的标准-生态开支;配合自然的设计;人人皆是设计者;让自然清晰可见。
进入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蓝道尔·托马斯编写《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一个环境的举措》(2003)一书,对未来城市的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重点关注了城市设计所涉及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城市环境的物质影响方面:建筑、景观、交通体系、能源、水、垃圾等,重点放在新能源体系上。此外,道格拉斯·法尔在其著作《可持续城市化:城市设计结合自然》(2008)中更为鲜明地提出将“结合自然的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迫切的行动要求,并深入探讨了随着高性能基础设施和建筑的建设需要及结合步行和多样化场所的创造和增加,而新兴和日益增多的设计变革运动——“可持续城市化”。蒂莫西·比特利则在《生态城市:在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中融合自然》(2010)一书中强调:“生态城市应从大自然中学习、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形态和图像纳入建筑和城市景观,与自然结合进行设计和规划”,并从建筑、街区、街道、邻里、社区、区域等不同尺度总结了生态城市设计的要素。杨沛儒(2010)则这样宣称:“任何的城市设计议题都必然涉及自然系统,所有的城市设计与建造任务都具有转化为某种形式的生态设计的潜质。”
有关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本土策略的文章
“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3-08-29
基于上述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演进的阶段耦合与特征解析,并借助一种社会建构下空间建构与社会行动策略耦合的生成机制,本书将上海的实证研究具体落实于“技术路线”和“行动路线”的联结性分析。......
2023-08-29
生态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影响着并反映了城市对可持续性建构的追求,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相关的实践探索,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表1.4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实践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已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模式导向,其建设实验也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遍布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
2023-08-29
本土策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极为广泛的理论体系。究其特征而言,本土策略首先体现为一种尊重传统、强调归宿感、符合国情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冲突应对的哲学思路,既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功用和理论价值,是人类对现代化社会之弊端与缺陷加以反思的一种现代性努力,也反映出人类在面向21世纪时一种更为智慧也更为平等的努力,强调注重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联内涵。......
2023-08-29
由此,城乡统筹的思路逐步形成与完善,而此后发布的十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重点体现。“国际方案征集”成为“一城九镇”城市规划与设计组织的重要方式,其城市设计思路也对之后郊区城镇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3-08-29
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涉及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考察视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战略研究、机制建构、评价体系及与城市形态相关的考察视角,可以说构成了其中关键、核心的内容,也成为本书多学科交叉探寻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建构的支持路径,并探索其间的实践机制与应用可能的重要思路借鉴。......
2023-08-29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革,日趋严重的生存危机与社会问题威胁着城市的发展,也迫使人们更为迫切地探寻可以促进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与聚集模式。当然,也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与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联系与影响。......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