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学生多方面能力,开创更广阔的专业发展背景,这一时期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逐步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强调设置模块化的课程,日益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而且更倾向于增加供选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导向小型课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经验以及一系列的公选课程,如微课、慕课、个人教学空间、网络课程等,同时,将教育实践机构扩大至社区儿童服务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各类早期教育培训机构等。......
2023-07-03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亢,其气候条件与同纬度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动力作用、下垫面差异以及山脉地形对风、降水、冷空气灭气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同时深刻制约着生态系统的发育。”[43]总体而言,这一地区以寒冷干燥气候为主,降雨稀少,气候干寒。在一些海拔较低的河谷、湖泊周围,气候条件相对较好。青藏高原的南缘雅鲁藏布江河谷、东南边缘的横断山区受地形绝对高差的影响,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大抵一县之中,附近河谷平原之地气候最为温暖,有时较内地尤热;低山部分,温和;高山则渐凉爽,至达四千七八百米以上之山岭,则百物不生,人迹罕至,雪海冰川而已。”[44]青藏高原的总体气候特征是冬寒夏凉,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日照丰富而多大风。[45]《唐会要》在记载吐蕃地区的气候时提到“其地风雨雷电,每隔日有之,盛夏气如中国。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46]。其他史籍中也屡有“少暑多寒,且寒暑变迁甚剧”[47],“多霆、电、风、雹、积雪……山谷常冰”[48]等记载。可见,少暑多寒,长冬无夏是青藏高原地区最为鲜明的气候特点,只是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略有差异。康敷镕所撰《青海志》中对青海气候条件的分析便可视为是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情况描述的一个缩影:
青海因地势崇高四周又围以山脉,完全为大陆气候。少暑多寒,且寒暑变迁甚剧,夏日午热而早晚仍寒,冬夏两季多烈风。因冬季寒冷空气密集形成最高气压,风势遂烈。春季空气渐疏至夏季改变低气压之际,风力绝猛,沙石飞舞,昼晦日冥,即为黑风。雨量极少,夏季始有,冬季绝无,六月多雨雹。惟因境内地势高低不一,各地气候亦因之殊异。西宁附近黄河上流及海东一带气候温和,寒暑适中,雨量亦较多。柴达木一带夏季非常干燥,其热甚热,甚于江南秋季,温度常较海东为高,严冬始有积雪,十一月方始结冰,来春即释,夏多雨雹,其大如常,或有黑霜厚积,草木即枯。黄河上源及西部一带,四月仍有积雪不消,河流多被冰封,五月始释,秋季空气干燥,七月即雪,晴时亦沙砾飞扬,黄尘蔽天,严冬冻指裂肤,既在六月盛夏早晚仍需衣裘。东南谷及玉树一带,因据横断山脉之北端得由滇康引入南海之水汽,夏季降雨稍多,惟亦多冰雹。[49]
受这种特殊气候状况的制约,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首先,农业区分布范围窄,主要分布在较为温暖的河谷地带,而这些区域在青藏高原总面积中的比例很小,并且时常遭受到低温冻害的侵袭,农业生产不稳定。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西宁道官员杨应琚在呈送朝廷的奏折上称,“盖因宁属气寒土薄,岁仅一牧,即风雨调匀,亦有冰雹之患,农无余粟,户鲜盖藏”[50]。西宁附近的丹噶尔厅属青海高原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有一些开垦的“平坦可引水浇灌之田”,然而,“惟是地高寒,每岁秋收异常俭薄,或因雨泽过度,秧穗迟滞,秀实需时,反不及散播旱地之收成有准也。”“丰岁所获不过四五成,雹与霜雪,岁岁堪虞。……故土产每不敷本境之食。”结果是“粮价岁增,食力者果腹不易”。[51]可见从古代到近代,自然条件恶劣一直限制着粮食生产。其次,作物品种单一,只能生长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这就决定了,在青、藏两省区95%以上的地域内,除了游牧经济,别无选择。对此,民国时期的学者就有精辟的概括,“青海位处西北,省区全部,自日月山以西,纯系天然草原,蒙藏人民,游牧其间,依赖水草,处此生活,东部河湟流域,虽是农耕之区,但因为大陆性气候,或旱或涝,灾情频仍,因生产受其影响,致民生多所疾苦”[52]。
气候严酷,农业种植面积狭小,粮食产量低始终是制约青藏两省区的人口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一地区人口发展从古至今一直在低值水平徘徊。根据统计,直至清咸丰三年(1853年)青海人口才达到92万,到1949年解放时,全省人口仅为147.6万人。[53]而西藏至1959年,全区总人口也仅仅123万。
众所周知,游牧业特有的生产方式需要大片草场的支撑,人口增长会对游牧民族生产体制产生压力,当人口增长而游牧面积无法扩充时,就会引起这种生产体制的急剧变化。马克思曾分析过各种类型民族中存在的“人口对生产压力”现象,他指出:“在古代国家,在希腊和罗马,采取周期性地建立殖民地形式的强迫移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的环节。这两个国家的整个制度都是建立在人口的一定限度上的,超过这个限度,古代文明就有毁灭的危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国家完全不知道在物质生产方面运用科学。……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公民权要由一种不可违反的一定的数量对比关系来决定,那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也就是这种过剩的人口对生产的压力,迫使野蛮人从亚洲高原侵入古代各国。在这里,仍旧是同一个原因在起作用,虽然它的表现形式不同。……这是一些从事游牧、狩猎和战争的部落,它们的生产方式使部落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大片的土地,到现在,北美的印第安部落的情况也还是这样。这些部落的人口增长,使他们彼此削减生产所必需的地盘。因此,过剩人口就不得不进行那种为古代和现代欧洲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充满危险的大迁徙。”[54]马克思的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也就是说,青藏两省区游牧社会长期稳定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地广人稀的游牧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人口低值增长。
有关近代青藏关系研究的文章
为拓展学生多方面能力,开创更广阔的专业发展背景,这一时期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逐步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强调设置模块化的课程,日益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而且更倾向于增加供选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导向小型课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经验以及一系列的公选课程,如微课、慕课、个人教学空间、网络课程等,同时,将教育实践机构扩大至社区儿童服务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各类早期教育培训机构等。......
2023-07-03
同言语交际一样,非言语交际类型是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这里,我们仅从非言语交际方式的角度,进行尝试性的划分。但身体动作能传递一定的交际信息,则大概是肯定的。相对于面部表情而言,手势是一种更重要的交际方式。外言语交际是口头语言交际的补充形式之一,对于突出语义和明晰信息有其特殊作用。......
2023-08-02
Nanbu Feizhou De Qiqu Shenghuo南部非洲通常指非洲大陆赤道南面分水岭以南的地区,这里气候差异很大,有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沙漠气候,还有海岛上的海洋性气候。塞舌尔塞舌尔共和国是非洲最小的国家,以美丽的热带海上风光而著称。土著居民1200多年前,非洲南部地区仅有3个土著民族:布须曼人、霍屯都人和贝格达马人,他们过着狩猎、采集的原始生活。↓莱索托是一个被包围在南非共和国国境内的国家。......
2023-12-03
昆明因地处低纬高原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又称“春城”,在气候、生态、物种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历史文化、开放门户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从数据分析看,昆明43个指标水平区间在0~3之间,均值水平为0.562 8。从高于均值水平的指标看,昆明在城市休闲化过程中发展良好的指标主要是文化设施与旅游接待规模、城市空气质量、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旅游人数等,表明昆明的旅游吸引力比较强。......
2023-07-17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青藏铁路建成后,气候变化对青藏铁路工程安全运行的影响引起普遍关注。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温度呈现出升温趋势。[9]由此可见,青藏铁路沿线气温的持续升高和多年冻土温度的不断上升已造成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普遍退化,导致青藏铁路一般路基的稳定性受到不利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未来的气候变暖将越来越大,严重威胁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
2023-08-21
地质历史变迁过程浙江省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记录了许多重大地质事件,形成了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地质遗迹。地质环境还影响了人类的文化,并因人类活动而留下了珍贵的遗迹。浙江地质遗迹资源的特点1)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到2012年,浙江省初步登录的地质遗迹近900处,分属地层、构造、岩石、矿产、古生物、地质灾害、地质地貌、水体等类别,涵盖了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
2023-08-25
四川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之山地面积广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故在气候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冷热、干湿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四川暖湿、冷湿、湿热、干热等多种气候类型。(二)气候东西差异显著四川地处亚热带地区,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格局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十分显著,东部和西部的气候差异明显。......
2023-11-18
第八节青藏高原旅游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青海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保护区,分布鸟类有12万多只。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塔尔寺又名塔儿寺。目前,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已经正式挂牌,这是青海省境内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61年3月4日,扎什伦布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