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融入教学中的秦筝文化有效果

融入教学中的秦筝文化有效果

【摘要】:通过学派的力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在进行筝教学过程中,逐渐把文化内涵、对秦筝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一步步地融入教学中。在对秦筝认知的50年间,从开始的“嫁接”,到逐渐有了陕西的本土音乐融入其中,说到此,不得不提到“长安乐派”。其中,“长安乐派”也应属于文化艺术类范畴。

50年间,西安音乐学院的筝专业教学从无到有、从对筝文化的认识到系统地完成秦筝陕西流派的振兴、发展、建设、创建中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不断进取之路。通过学派的力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在进行筝教学过程中,逐渐把文化内涵、对秦筝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一步步地融入教学中。

在对秦筝认知的50年间,从开始的“嫁接”,到逐渐有了陕西的本土音乐融入其中,说到此,不得不提到“长安乐派”。陕西文化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艺术界里又可分为长安画派和长安乐派。其中,“长安乐派”也应属于文化艺术类范畴。长安画派、长安乐派是陕西地区艺术领域内各自形成的两个分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的阶段内自然形成的一股力量,在当地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对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长安乐派”的发展和宣传,西安音乐学院是其坚实的后盾和发展基地,学院在教学体系和风格上,依托陕西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遗产,为“长安乐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力量和源泉。

由于受到陕西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对筝学科的影响,从事筝专业教学的艺术工作者,都在陕西这片音乐文化土壤的熏陶下,所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在陕西土生土长的魏军先生,从小受到了陕西本土音乐的影响,任教前通过在戏曲研究院工作的过程,逐渐对陕西戏曲音乐的了解学习,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创新,在他的所有筝曲创作过程中可以领略到先生深厚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学养知识。随着1982年留校任教后,先生对秦筝历史、筝文化的刻苦钻研,感受到秦筝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创作陕西筝曲来体现对秦筝风格文化的认知过程。

岭南的高百坚先生撰写的论文《岭南筝乐文化》提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叫“流派”与“学派”。这个提法,很早就存在流派之中。提升了一个流派所肩负的责任。对我们来讲,那就是如何弘扬秦筝文化,筝专业学科在这方面牢牢地把握这一流派的发展方向,在理论、演奏技巧、筝乐创作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成绩,赢得了荣誉。筝专业学科的教师队伍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与实践探索,形成了特色学科、独特的教学体系与演奏风格,以及创作风格体系,受到了国内外民乐界同人的关注与喜爱。

一个流派的形成、发展、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代表性的人物、代表流派风格特征的乐曲,以及流派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位流派成员的努力与自身的修养学识相结合,运用团队的力量与智慧使之更加完善。正如周延甲先生说的“事业是永恒的”,要靠一代代的筝人为之奋斗努力。用魏军先生的话更准确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历史时段中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