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筝在陕西濒临灭绝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科学的传承依靠群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承的主体即传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非个体,之所以称为一个共同的群体,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及奋斗目标,集合并致力于同一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传承,即如何传承?具体落实在“继承、发展、创新”这六个字上。......
2023-08-25
50年间,西安音乐学院的筝专业教学从无到有、从对筝文化的认识到系统地完成秦筝陕西流派的振兴、发展、建设、创建中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不断进取之路。通过学派的力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在进行筝教学过程中,逐渐把文化内涵、对秦筝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一步步地融入教学中。
在对秦筝认知的50年间,从开始的“嫁接”,到逐渐有了陕西的本土音乐融入其中,说到此,不得不提到“长安乐派”。陕西文化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艺术界里又可分为长安画派和长安乐派。其中,“长安乐派”也应属于文化艺术类范畴。长安画派、长安乐派是陕西地区艺术领域内各自形成的两个分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的阶段内自然形成的一股力量,在当地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对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长安乐派”的发展和宣传,西安音乐学院是其坚实的后盾和发展基地,学院在教学体系和风格上,依托陕西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遗产,为“长安乐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力量和源泉。
由于受到陕西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对筝学科的影响,从事筝专业教学的艺术工作者,都在陕西这片音乐文化土壤的熏陶下,所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在陕西土生土长的魏军先生,从小受到了陕西本土音乐的影响,任教前通过在戏曲研究院工作的过程,逐渐对陕西戏曲音乐的了解学习,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创新,在他的所有筝曲创作过程中可以领略到先生深厚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学养知识。随着1982年留校任教后,先生对秦筝历史、筝文化的刻苦钻研,感受到秦筝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创作陕西筝曲来体现对秦筝风格文化的认知过程。
岭南的高百坚先生撰写的论文《岭南筝乐文化》提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叫“流派”与“学派”。这个提法,很早就存在流派之中。提升了一个流派所肩负的责任。对我们来讲,那就是如何弘扬秦筝文化,筝专业学科在这方面牢牢地把握这一流派的发展方向,在理论、演奏技巧、筝乐创作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成绩,赢得了荣誉。筝专业学科的教师队伍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与实践探索,形成了特色学科、独特的教学体系与演奏风格,以及创作风格体系,受到了国内外民乐界同人的关注与喜爱。
一个流派的形成、发展、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代表性的人物、代表流派风格特征的乐曲,以及流派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位流派成员的努力与自身的修养学识相结合,运用团队的力量与智慧使之更加完善。正如周延甲先生说的“事业是永恒的”,要靠一代代的筝人为之奋斗努力。用魏军先生的话更准确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历史时段中的铺路石。”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从秦筝在陕西濒临灭绝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科学的传承依靠群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承的主体即传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非个体,之所以称为一个共同的群体,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及奋斗目标,集合并致力于同一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传承,即如何传承?具体落实在“继承、发展、创新”这六个字上。......
2023-08-25
筝曲创作再度丰收,除周延甲先生继续耕耘外,以周延甲先生的弟子曲云教授、魏军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秦筝人为这一时期秦筝乐曲的主要创作者。历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筝会》副秘书长、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古筝考级委员会副主任。......
2023-08-25
新作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演奏的技法、技艺也丰富了音色节奏的变化,推陈出新,从而达到新音响的追求效果。左手运用按音辅佐右手的大指托劈这一演奏技术与河南筝曲的演奏技术的特点几乎是一致的。如《秦桑曲》这首乐曲,是一首典型的陕西筝曲,它的技法如左手大指的按弦,右手大指大关节长摇等陕西筝曲独特的演奏技法,在此曲中运用得较多。一方面继承传统的陕西筝曲的技术、技巧,一方面融入了现代的快速指序演奏技巧。......
2023-08-25
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
2023-08-25
伴随着这一专业在西北这座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秦筝陕西流派成功地完成了其历史的复兴并逐步走向繁荣。事实表明,筝在陕西已濒临绝响。可以说,今天的秦筝陕西流派的形成,是在山东、河南流派基础上“嫁接”而来。自1956年西安音乐学院开设筝专业以来,秦筝陕西流派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复兴秦筝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添砖加瓦,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传播文明。......
2023-08-25
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对于此,古代文士也借用奏筝者的个中表现而以此为名。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合璧唐西舍利献其国乐,至成都筝二,其长四尺。从文献中看,关于筝甲的尺寸,有梁代、唐代两个时期的记载,目前对筝甲最早有所载的是纪传体史书《梁书》。但是,以现在的筝柱就算是第二十一弦的筝柱,也少有超过7 厘米。......
2023-08-25
第五节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构筑组织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反映时代精神。图书馆引进团队文化,目的在于克服图书馆传统组织文化在决策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弊端。......
2023-11-28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是秦筝流派的复兴时期。以周延甲先生改编的《绣金匾》[12]与强增抗先生、周延甲一起合作的《秦桑曲》[13]为例,说明这一时段陕西筝曲的创作题材和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秦筝创作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些专业作曲家投入筝乐创作,新作品不断问世,也为中国筝乐作品的创作带来新鲜元素,注入新的活力。《五陵吟》是魏军先生在2004年创作的一首乐曲。......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