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
2023-08-25
50 多年来,伴随着“秦筝归秦”的口号,陕西筝家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重新熟悉了筝。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眉户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绣金匾》《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乡韵》《黄陵随想》《五陵吟》等一大批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经过50 多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了筝奏秦声。
本节按作品的创作年代分三个阶段概述不同时期的秦筝作品。
一、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前期筝人筝曲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是秦筝流派的复兴时期,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社会背景影响,秦筝乐曲的创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周延甲先生[10]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是“秦筝归秦”的领军人、早期的实践者。秦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师承中国古筝教育事业主要奠基人曹正和齐鲁筝派名家高自成。1959年,西安音乐专科学校(今西安音乐学院前身)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民乐系主任。1997年,受聘香港演艺学院任全职导师一年。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秦筝》杂志主编。他一面考究秦筝的兴衰史,一面将陕西地方戏曲的神采风韵植入筝曲作品中,编印了《古筝迷胡曲集》,创作了近40 首筝曲。他的作品《姜女泪》(又名“长城调”)、《百花引》、《凄凉曲》等蜚声海内外。
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这一时期,秦筝筝曲的创始人主要是周延甲先生。乐曲多以改编民间小曲儿为主,“编”的成分占主导地位,“创”的分量很少。多数的筝曲是单段体的结构,演奏技术趋于传统,且多借鉴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术,是秦筝筝曲演奏技术、技巧形成的雏形、初级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陕西筝曲《如诉曲》(周延甲、魏军合作)也就是后来几经变更的《秦桑曲》(强增抗、周延甲曲,后又改为周延甲曲、周望演奏谱)。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创作方式,结合了陕西传统的民间音乐素材。
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前期,主要秦筝筝曲,如表1所示。本文重点以周先生改编的《绣金匾》和强増抗、周延甲作曲一起创作的《秦桑曲》为例,说明这一时段秦筝乐曲的思想内涵、演奏技术、技巧的运用。
表1 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前期主要秦筝筝曲汇总
续表
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筝人筝曲
80年代以来,顺应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陕西民乐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筝曲创作再度丰收,除周延甲先生继续耕耘外,以周延甲先生的弟子曲云教授、魏军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秦筝人为这一时期秦筝乐曲的主要创作者。他们通过不断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取得了秦筝筝曲的大丰收。
曲云,秦筝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平度市人,1946年生于西安。1959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周延甲、高自成先生系统地学习古筝艺术,是学校重点培养的高才生。本科期间同时师从张棣华先生学习琵琶。毕业后在陕西民间艺术团工作达16年。在工作中,她深入民间学习釆风,并得到著名学者曹正、李石根先生的长期指导,为日后的表演、创作及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发表了一系列极有价值和贡献的论文,并根据西安鼓乐素材改编创作一系列筝曲,如《香山射鼓》《咏筝》《赚·梅花引》《山居秋暝》和《柳含烟》等被海内外多家唱片公司制成专辑,在国内外的演出和学术交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她为“仿唐乐舞”创作、表演的筝曲《香山射鼓》荣获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及全国民族器乐“山城杯”大赛优秀作品奖,享誉国内外乐坛。
表2 20 纪70年代一80年代主要秦筝筝曲汇总(按作曲家姓氏笔划排列)
续表
魏军,古筝演奏家、教育家、陕西秦筝学会创建人之一。1947年出生于西安,原籍山东临沂。1961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专业学习古筝。1967年毕业,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203 部队文工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职。197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学习,师从高自成、周延甲两位先生。在校学习期间,得益于浙派筝师孙文妍女士、潮州筝师陈安华先生的指教。1982年留校,从事筝专业教学,筝史、筝演奏理论的研究。为秦筝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筝会》副秘书长、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古筝考级委员会副主任。也是一位集教学、创作、筝史研究于一身的人物。在教学方面,治学严谨,身教于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奏人才与秦筝教育工作者;他的筝史研究、创作及秦筝演奏技法研究等,更是为音乐学界、筝界同行所瞩目,道常人所未道,创学术之新意。更是创作了我们所熟悉和喜欢的筝乐作品,如《三秦欢歌》《婆罗门引》《乡音》《五陵吟》《源》等。
三、20世纪90年代筝人筝曲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筝乐创作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些专业作曲家也投入筝乐创作,新作品不断问世,也为筝乐作品的创作带来新鲜元素,注入新的活力。老一辈筝演奏家和作曲家周延甲、曲云和魏军先生仍然活跃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前沿,新一代的传承人尹群、樊艺凤、周望以及张晓红等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年青一代为秦筝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筝乐创作推陈出新的形势下,陕西风格的筝乐作品创作也显示出新的艺术性及新的美学理念,如《黄陵随想》、《骊宫怨》(筝协奏曲)、《乡韵》(筝与民乐队)、《五陵吟》(筝与钢琴)、《云裳诉》(筝与钢琴)、《秋夜思》《源》、(筝与管弦乐)等作品,都反映出陕西筝人开创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些作品都在为秦筝演奏艺术及秦筝文化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新时代秦筝艺术的高度体现。
表3为20世纪90年代秦筝筝曲的主要作品。其中,饶余燕先生创作的《黄陵随想》和魏军教授的《五陵吟》等,在运用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作曲技法及演奏技法,成功开拓了秦筝陕西流派曲目创作新思路,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性,为本文重点分析的作品。
表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主要秦筝筝曲汇总(按作曲家姓氏笔划排列)
续表
以上汇总的作品,至今流行的秦筝独奏曲和筝歌,约计近百首。按照1993年李世斌在《实践理论体系——关于陕西筝派的问答》这篇文章中提到,统计现有陕西筝曲150 余首(部)[11]。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
2023-08-25
伴随着这一专业在西北这座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秦筝陕西流派成功地完成了其历史的复兴并逐步走向繁荣。事实表明,筝在陕西已濒临绝响。可以说,今天的秦筝陕西流派的形成,是在山东、河南流派基础上“嫁接”而来。自1956年西安音乐学院开设筝专业以来,秦筝陕西流派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复兴秦筝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添砖加瓦,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传播文明。......
2023-08-25
由此可见,筝“双手弹”的演奏技术在元初宫中已应用。可以说,这个时期是陕西筝曲演奏技术、技巧形成的雏形、初级阶段。以周延甲先生改编的《绣金匾》与河南筝曲《双八板》为例,说明这一时段陕西筝曲的演奏技术、技巧的运用。......
2023-08-25
具体阐述如下:作品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陕西筝曲从最初的改编民歌小曲儿,依附于有唱腔的伴奏形式中逐渐分离出来,摸索出适合陕西筝派筝曲创作的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19]。这些种种的变化,无一不说明陕西筝派筝曲正朝着多元化、多方位的方向发展。同时体现了陕西筝人多年心血付出的成果,以及秦筝陕西流派在全国筝界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023-08-25
陕西筝曲的演奏技术随着陕西筝派的发展日渐丰富。总之,创新筝曲中这一类型的演奏技术、技巧更加注重技术的难度,使筝曲的风格在演奏技术、技巧、技艺淋漓尽致的发挥中更加凸现。例如,陕西筝曲《黄陵随想》中的第三段落,双手在不同音域的快速复调性演奏,不仅是对演奏者的技术、技巧的考验,而且是对演奏者的和声、曲式、复调等理论知识是否完善的考查。......
2023-08-25
我们通过对秦筝筝史以及发展史的研究与解读,对这一流派的叫法多种多样:秦筝音乐、陕西筝曲、秦派古筝、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随着对这一历史的研究,对陕西秦筝流派的兴起解读,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进行研究,“陕西筝派”是对河南筝派、山东筝派而言,这种叫法最为科学。“陕西筝派”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是指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兴起的一派。......
2023-08-25
作为一名古筝专业学生,在学习古筝的十几年中,演奏过不少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优秀筝曲。以下我将以时间为顺序,对作曲家创作的筝曲作品进行简单的罗列与梳理。可以说《幻想曲》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筝曲创作的重要代表。......
2023-08-25
1984年,陕西地区的秦筝普及教育开始有序地进行,由西安秦筝学会、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共同创办了《秦筝艺苑》等社会办学,使秦筝的社会普及教育正式地面向社会,步入正轨,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专业性的培训教学至今已有28 个春秋。通过一代代秦筝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可看出秦筝社会普及工作从点到面,从个人的“单兵教学”走向有组织的教学体系。......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