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结果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结果

【摘要】:在初步设计阶段,选择了S17和S04两泉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长期观测和水质长期分析。泉水水质变化不大,仅矿化度在枯水季有较大程度增加。当1号竖井开挖完毕,停止抽水36h以上测到恢复水位高程为814m。从长观孔资料分析,显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含水不均匀,在观测时段内均有较稳定的地下水位。堆积体水文地质分区特征。3)不同含水区域仅具一定水力联系,同一含水区域具有统一的地下水界面。

堆积体内部发育的汤家林沟主沟切割深,支沟呈树枝状展布。是在块碎石堆积后,由地表径流在其内部冲刷所致。汤家林沟和贾家沟常年有水,洪枯流量变化较大。

(1)堆积体内泉水特征分析。

白庙子一带,地表出现数个流量较大的泉水和一系列小流量泉水,总计约12个。泉水分布高程变化于770~1200m,均未发现有承压现象,属下降泉。泉水水质类型大部为HCO-3—Ca2+型水(少数HCO-3—Ca2+—Mg2+型水),矿化度0.10~0.23g/L。泉水多为当地老乡饮用水,仅S01(侏罗坝)和S18(白庙子)两泉具侵蚀性二氧化碳(CO2)。

在初步设计阶段,选择了S17和S04两泉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长期观测和水质长期分析(每月分析一次)。S17泉位于白庙子机耕道上方,地面高程975m。长观时段从2025年7月1日~2025年6月31日止。从流量(Q)和时间(t)曲线上可见(图5-3),该泉雨季和旱季流量变化极大(Q=0.005~24L/s)。雨季由于大气降雨补给量集中,泉流量迅速增大,较稳定的基本流量在10~12.2L/s之间变化。7、8月3次暴雨在流量曲线上出现明显的尖峰。至11月20日以后,泉流量迅速变小,枯水期流量在0.05~0.15L/s之间。泉水水温随季节气温影响较小,变化于12~15℃(气温5~30℃)之间。S04泉位于观音坪前沿,高程1075m,长观时段同S17。从Q~t曲线上看,泉流量最大达16.5L/s,最小仅0.05L/s,10月21日之前,泉水流量较为稳定,变化于2.3~16.5L/s之间,枯水期流量部分变化于2.3~5.5L/s之间。受7~8月份3次暴雨影响,曲线出现3个明显尖峰。10月21~24日流量从3.85L/s陡降至0.05L/s,至12月22日止泉流量稳定在0.05L/s附近,泉水水温变化于11~15℃(气温5~30℃)之间,随气温下降略有下降。泉水水质变化不大,仅矿化度在枯水季有较大程度增加。

图5-3 S17和S04泉水长观历时曲线和水质变化图

从S17和S04两泉的长观资料分析说明泉水的流量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大气降雨补给,受雨量控制,对降雨反映迅速,补给源离出露点近,补给面积相对较小;第二部分属泉水基本流量,随季节产生变化,夏季雨量大,泉流量较大,冬季降雨少,泉流量减小,对短时降雨有一定反映,相对变化较小,表明补给源离泉水出露点较远。(https://www.chuimin.cn)

(2)堆积体钻孔、竖井水位特征。

在葫豆坪1号开挖竖井过程中发现,沿碎石土中含块石相对集中处有地下水呈股状溢出,随竖井深度加大,出溢点不断发生变化。当1号竖井开挖完毕,停止抽水36h以上测到恢复水位高程为814m。钻孔中也显示有地下水。从长观孔资料分析,显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含水不均匀,在观测时段内均有较稳定的地下水位。

(3)堆积体水文地质分区特征。

从泉水流量、钻孔竖井水位长期观测和水质分析资料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堆积体松散块碎石中含有较丰富地下水,在不同高程以泉水形式出现。

2)堆积体可分为三大含水区域:即汤家林沟上游白庙子一带为具水力联系的含水区域,其出溢点为S17、S18等泉,向沟内排泄;灯盏坪以上为另一含水区,以S04泉为其出溢点;灯盏坪以下为又一具水力联系区域,以S08、S09等泉为出溢点。

3)不同含水区域仅具一定水力联系,同一含水区域具有统一的地下水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