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延性——即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
2025-09-30
与梁相同,柱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影响构件的延性,图6-4给出的众多试验点中包含了许多柱的试验,图中归纳的μφ—ξ曲线也适用于柱。大偏压柱截面的受压区高度较小,延性和耗能性能都较好;增大轴压比,也就是增大相对受压区高度,当相对受压区高度超过界限值(平衡破坏)时就成为小偏压柱,小偏压柱的延性较差。若为短柱,增大相对压区高度可能出现更加脆性的剪切受拉破坏。

图6-8 长柱与短柱塑性变形能力的比较(西安柱试验小组)
a)长柱 b)短柱
注:图中n为轴压比
柱对称配筋时(大多数柱为对称配筋),柱截面的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与其轴压比n成正比,柱轴压比是柱的平均轴向压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即:

式中 N——柱的组合轴压力设计值;
bc,hc——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图6-9为三个不同轴压比的构件在往复水平力作用下试验记录的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49]。轴压比较大的试件屈服后的变形能力小,达到最大承载力后,荷载下降较快,滞回曲线的捏拢现象严重些,耗能能力(滞回环的面积)不如轴压比小的试件,轴压比为0就是梁构件,与两个柱试件相比,它的滞回曲线要丰满得多。
在我国设计规范中,为了实现大偏心受压破坏,使柱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柱的轴压比。(https://www.chuimin.cn)
表6-1给出了规范规定的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的轴压比限值,抗震等级高的结构,延性要求高,轴压比限制较严。其他一些情况轴压比可以放松,另一些情况轴压比限制更严,具体条件详见规范的规定。

图6-9 轴压比不同的框架柱试件在往复水平力作用下的滞回曲线(清华大学)
a)轴压比n=0 b)轴压比n=0.267

图6-9 轴压比不同的框架柱试件在往复水平力作用下的滞回曲线(清华大学)(续)
c)轴压比n=0.459
表6-1 柱轴压比限值

相关文章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延性——即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
2025-09-30
图6-1 梁的弯曲破坏形态与剪切破坏梁的破坏可能是弯曲破坏,也可能是剪切破坏。梁的弯曲破坏有三种形态:少筋破坏、超筋破坏和适筋破坏。少筋梁的纵向钢筋屈服后,很快被拉断而发生断裂破坏,称为少筋破坏;超筋梁在受拉纵筋屈服前,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而发生破坏,称为超筋破坏;这两种破坏形态都是脆性破坏,延性小,耗能差。......
2025-09-30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震作用对框架梁、柱构件的延性要求和影响因素,美国R.W.Clough教授早在1966年就做了关于强柱弱梁框架的研究[20],通过对一个20层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不同强度的梁和不同强度的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比要求。上述比较具体说明了强柱弱梁设计所达到的效果:降低梁的强度可以降低对柱延性比的要求,可以减小柱的轴力,虽然对梁的延性比要求增大了,但是梁是延性很好的构件,容易实现。......
2025-09-30
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承载力和刚度要求,还必须满足剪压比限值的要求。这种情况在跨高比较小的梁中多见,因此对于跨高比较小的梁的剪压比限制更加严格。限制梁的剪压比也是确定梁最小截面尺寸的条件之一,不符合要求时可加大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2025-09-30
静力弹塑性分析是在结构上施加一组静力,考虑构件从开裂到屈服、刚度逐步改变的弹塑性计算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可以得到结构从弹性状态到倒塌的全过程,因此也称为推覆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需要给出的条件为:计算简图、构件参数与荷载,见图3-17。3)得到不同受力阶段下楼层侧移和层间位移角沿高度的分布,结合塑性铰的分布情况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薄弱层。在静力弹塑性分析中需要计入下降段,往往成为计算程序编制的难点。......
2025-09-30
对于框架,可能的屈服机制有梁铰机制、柱铰机制和混合机制几种类型,由地震震害、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可以得到梁铰机制优于柱铰机制的结论。图5-8a是梁铰机制,它是指塑性铰出现在梁端,除了柱脚可能在最后形成铰以外,其他柱端无塑性铰;图5-8b是柱铰机制,它是指在同一层所有柱的上、下端形成塑性铰。实践证明,设计成梁铰机制的结构延性好。图5-8 框架屈服机制a)梁铰机制 b)柱铰机制 c)混合铰机制......
2025-09-30
抗震结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尽量减少凸出、凹进等复杂平面,但是,更重要的是结构平面布置时要尽可能使平面刚度均匀,所谓平面刚度均匀就是“刚心”与质心靠近,以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扭转对结构的危害很大,要减少结构扭转引起的破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少地震引起的扭转,二是增加结构抵抗扭转的能力。周边布置剪力墙,或周边布置刚度很大的框筒,都是增加结构抗扭刚度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抵抗扭转。......
2025-09-30
图2-7 结构体系发展过程建筑功能、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和空间利用的需要和不断发展,促成了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材料应用的发展。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出现是结构体系上的一次飞跃。随后出现的框架—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都是双重结构体系概念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中,桁架筒应用逐渐增多。介绍结构体系的发展,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应用和发展,不能不提到一位杰出的美国结构工程......
2025-09-30
相关推荐